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和国家及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新的变化。学生就业意愿降低,“慢就业”现象严重。理想职业岗位与目标发生变化,“求稳”心态加剧。求职高标准高期待,存在“畏难”情绪。文章通过就业认知、就业能力、亲友资源、就业期望和社会环境五个方面,探究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原因,同时给予提升对策,即广泛体验,端正学生就业认知;精准出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家校合作,科学利用亲友资源;正向引导,合理设置就业期望;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求职渠道;提高重视,提升政策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2.
高依 《社区》2013,(12):14-15
成立流动人口“知n心惠民”工作站,开展多种形式的惠民方法。即:送温暖、送岗位、送政策、送就业资金等。 长期为育龄妇女宣传保健知识、出生缺陷预防知识、计生政策法律法规等。 社区组织“七彩两小时学校”的学生和流动人口子女一起进行学习交流活动,赠送学习用品,给他们予以精神慰藉。  相似文献   

3.
段学庭 《社区》2005,(8):3-3
最近,江苏省南京市启动了为下岗失业职工和失地农民送岗位进社区的“春风行动”,仅十几天之中就举办了专场招聘会10多场,有3000多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或者就业意向书。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武候区黉门街社区,2005年登记的失业人员有135人。面对如此就业形势,黉门街社区积极探索社区就业途径,把开展“四送”(即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技能)就业援助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社区服务等多渠道拓展岗位。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132名下岗失  相似文献   

5.
周祖惠 《社区》2013,(12):18-19
在城镇化建设的征程中,如何当好充分就业的“红娘”,是社区落实民生之本的大事。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星都社区依附就业和再就业的一系列帮扶政策,打好服务“组合拳”,在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的“四送”活动中下功夫,引导失业群体正确就业。至今,全社区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就业率高达98%以上,无零就业家庭。  相似文献   

6.
夏宁  张骞 《金陵瞭望》2005,(18):35-36
康盛花园社区地处城郊接合部,是一个以农为主、农居混住的新社区。近年来,康盛花园社区党支部针对社区居民中无固定收入来源的家庭多、失地失业人员多、外来人员多的情况,坚持开展送岗位、送温暖、送文化“三送”活动,努力建设失地农民有就业保障,困难居民有真情关爱,社区群众有文明生活的“三有”社区,使群众真正找到“家”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社区》2010,(28):7-7
潜在就业岗位1400万 ——目前,全国已有家庭服务从业人员1500多万,经初步测算,还有1400万左右的潜在就业岗位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8.
才市     
《人力资本》2009,(3):95-95
铺售与计算机人才走俏 2月6日,“2009年河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在石家庄市启动,1300多家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求职者突破10万人。往年需求旺盛的钢铁、房产、外贸等行业岗位急剧下降,人才需求最多的岗位是销售类.占岗位总数的28%:其次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类.占岗位总数10%。  相似文献   

9.
代俊 《社区》2010,(16):27-28
针对新时期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不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缺乏平台、部分党员党性意识薄弱等现状,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在全区探索推行了党员服务队“3+6”(3,即3支服务队:党员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和有偿服务队;6,即6条服务线:卫生服务、文体服务、平安服务、家政服务、爱心服务和就业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0.
江涛 《社区》2014,(3):38-38
在当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辽宁省大连市的许多社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心理救援”“授人以渔”“以—对一”等创新的服务管理模式,全心全意帮助居民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居民们赞扬他们是:“不辞辛苦帮助社区居民就业的热心人!”  相似文献   

11.
“慢就业”是指高校毕业生在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下,不急于求职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以各种方式暂时待业的现象。引发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原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学生需要在树立正确职业观及就业观的前提下,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要在树立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干预;校方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政府部门则需要整合资源营造高质量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我国在就业问题上,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岗位的增量增长将趋缓,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将减弱,同时,就业岗位的存量也进入收缩期,下岗职工人数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在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前出生的人口到世纪之交正好处于新增劳动年龄的就业高峰期,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21世纪初我国就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努力实现既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又把失业率控制在“安全线”以内的就业“软着陆”。同时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形成良好的社会安全网,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周祖惠 《社区》2013,(8):18-19
在城镇化建设的征程中,如何当好充分就业的"红娘",是社区落实民生之本的大事。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星都社区依附就业和再就业的一系列帮扶政策,打好服务"组合拳",在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的"四送"活动中下功夫,引导失业群体正确就业。至今,全社区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就业率高达98%以上,无零就业家庭。  相似文献   

14.
郝健凤  陈瑶 《社区》2010,(22):26-26
为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台东街道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亮身份、履职责、践承诺、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2000多名党员以“当台东先锋、让群众满意”为目标,在工作上、生活上、服务民生上做到“三亮”身份,立足岗位勤勉敬业,积极践行服务承诺,为基层党建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金陵瞭望》2007,(1):24-24
2006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0多万个,实现再就业7万多人(其中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万多人);创建了36个充分就业街道,571个充分就业社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多人,南北劳动力交流5万多人:近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创业.发展创业组织近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3%,低于年度控制目标0.6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不仅为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带来压力,也为女性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国家就业政策需要从消极的劳动力扶助转化为积极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国家就业管理的工作模式需要从配置就业岗位的“就业与再就业”模式,转变为创造就业岗位的“就业与创业”的工作模式,并实现就业发展、女性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于: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不足、家庭和个人的思想准备相对不足、高校应对就业市场变化的自主权相对不足。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时人的择业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适时而科学的引导,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积极探索就业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裴迅 《成才与就业》2011,(21):42-43
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显示在上海最紧俏的从业者是“护理人员”,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7:1,即有7个岗位,只有1个人应聘,是全国十大城市中,从业者最稀缺的一个岗位。  相似文献   

19.
洋浦经济开发区居民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洋浦开发区30平方公里土地出让给外商后,洋浦面临着3万多居民就业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本文提出了如下原则和对策:因人、因地、因行业制宜的原则;“一业综合开发四业全面发展”、创建新的“合作社”、招商引资和加强居民就业组织领导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发展,更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冲击。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就业焦虑易于滋生、求职战线不断拉长、就业观念相对滞后是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及心理。辅导员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责任人,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责任担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心理疏导员”“观念引导者”和“精准服务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