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号召作家要“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要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这不仅反映发广大读者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而且揭示了无产阶级文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邵荃麟同志等“中间人物”论者,在我们社会主义文艺领域中,举起“写中间人物”的旗帜,与党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相对抗,妄图把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引向资产阶级文艺的歧途。为了掩盖他们这种文艺主张的阶级本质,掩盖他们对“卑微人物”的“旧的东西”那种深沉的“眷恋之情”,邵荃麟同志等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借口,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写“矛盾”。他们说:社会“矛盾往往集中在中间人物身上”,“中间人物”旣是人民群众中的“大多数”,又是“矛盾错综复杂的人物”。他们认为,文艺要写矛盾就必须写“中间人物”。这一反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成了他们资产阶级文艺主张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在风雨如磐的年代,还是在春意盎然的今天,“五四”以来的中国史,既可说是一部群众的觉醒史,也可说是一部英雄的成长史。正是英雄人物和广大群众的长期奋斗,才使历史的蹙眉绽开了胜利的笑靥,民族的血泪化为了东方的霞霓。我们的英雄人物,不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骨干、支柱和桥梁作用,而且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上,推动了时代精神和审美理想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英雄人物的塑造问题。早在半个世纪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需要,就提出了文艺应该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要求。一九五五年,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又说:“这里又有一个陈学  相似文献   

4.
中间人物问题是现实主义理论范畴所派生出来的问题,它实质上是关于英雄与群众、先进与落后、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以及不知不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辩证关系如果弄不清楚,只孤立地来谈中间人物问题,那是不得要领的。这个问题既然是有关英雄与群众的问题,那它实质上必然也要联系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关系问题,正如柯罗连科在他的日记中所说的:“我们为了群众而抛弃英雄”(这是柯罗连科引用法国作家和批评家艾任·伏居埃的话),但我们又不能“为了英雄而不承认群众,不承认小人物的意义”。接着柯罗连科又引证卡莱尔对列夫·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的分析,说托尔斯泰“在这篇小说中提出一个原则:只有群众,才  相似文献   

5.
列宁指出:中国“有四分五裂和民族解体的危险.只有革命人民群众的英雄主义才能‘复兴’中国,才能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华民国”张培爵正是从四川的革命人民群众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的高潮中,涌现出来的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的次年参加革命,奋斗五年,领导重庆人民建立了响应武昌起义的蜀军政府.这个军政府的建立,虽不可归功于他一人,但他是四川具有英雄主义的革命群众的代表人物之一,则没有疑义.正是由于中国各地有这类革命英雄主义者宣传民主主义,组织革命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各式各样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在各省市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才推翻了君主专制的清朝,从而“建立民国.”  相似文献   

6.
1949~1966年间《人民文学》人物图像通过女性书写、空间叙事和主体精神三个修辞维度参与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话语体系。从女性书写看,女性图像中的工农装及秉性气质总体表现出向革命者靠拢的趋向,完成从“雌雄有别”到“同体双性”、从“现实真实”到“艺术真实”等修辞转换;从空间叙事看,人物图像通过从“个人”到“集体”、从“普通人”到“超人”等修辞编码,完成人物在场空间再度时间化的叙事转换;从主体精神看,图像创作主体自觉选择从“吸旧”到“纳新”、从“写意”到“写实”等建构路径,以唤醒人民群众国富民强的集体愿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叙述学聚焦这一叙事技巧来揭示人物希尔达的人格分裂和人物海伦的自我丧失。欧茨通过人称代词的转换,完成人物心理聚焦的首次转换。并通过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的相互转换,以及叙述者声音与人物声音的混淆,形象地再现了人物希尔达人格的分裂。再次,作者通过大量使用心理感官词语“感到”“想到”“觉得”等以及引入新的叙事声音,再次转换人物的心理聚焦,重现了海伦自我丧失的过程。两次聚焦转换适时地拓宽,又及时地限制了读者的阅读视野,造成了叙事的悬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红学界对贾政、王夫人的研究,前期和中期多作阶级的批判,后期开始从文化、美学、时代等不同角度对这两个人物进行分析,多方面地揭示了人物思想性格中“善”和“恶”的表现,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些成果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人民意识在新闻实践中的决定性地位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区别于其他阶级新闻活动的特质之一,也是穆青新闻作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其新闻作品中人民群众无与伦比的地位,其新闻思想中倾听人民心声,“勿忘人民”的呼喊和他面对报道“禁区”敢于为人民坚持真理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其人民意识的难能可贵。他笔下人物的集合就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奋斗史。同时,穆青“人民意识”的深刻内涵,还与那些在“人民意识”上,或习惯于站在党和人民中间搞“评判”,或为了一部分群众的眼前利益而忽视或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片面的、行而上学的错误认识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10.
2 0世纪红学界对贾母的研究 ,前期和中期多作阶级的批判 ,后期开始从文化、美学、时代等不同角度对这个人物进行分析 ,多方面揭示了人物思想性格中“善”和“恶”的表现 ,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些成果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可以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相似文献   

11.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引起了新的讨论,从实用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来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必然陷入错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必须遵循历史的原则与阶级的原则,同时要依据三个重要标准,即要看历史人物是否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代表了当时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否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曾经指出:“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创造人物是文艺创作的中心环节。冯德英同志的长篇小说《山菊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之所以值得称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遵循“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把本世纪三十年代胶东实际生活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塑造了各种类型的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中有富有开展地下工作经验、思想成熟、情操高洁的党的领导形象;有意志坚定、顽强不屈的普通党员形象;有真心实意、全力支持革命、不畏强暴的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有胆小怕事、思想脆弱的中间状态的人物;有投敌叛变、同敌人同流合污的败类;也有面目狰狞、凶恶残暴的敌人形象,等  相似文献   

13.
[摘要]英雄主义戏剧的人物谱系可以分为三类:人民军队、群众、敌人。英雄从人民军队和群众中产生,主要包括:作为革命导师和领路人的英雄;受难英雄;冒险英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是英雄共同的精神品质,激发着英雄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斗争行为。作为军事对抗者的“敌”方,其形象则被“戏谑化”,他们大多愚蠢不堪,在战争中扮演丑角。  相似文献   

14.
今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是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屹立于二十世纪、彪炳于史册的东方巨人。 马克思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位创造者。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肯定伟大人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谁不能同时承认这两个方面,谁就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这充分表现出他的高瞻远瞩的卓见真知。同时,中国革命史也清楚地告诉我们,没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也就不可能充分调动起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也不可能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引向正确的道路,也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所以,伟大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更不能否定的。  相似文献   

15.
人名检索是人物资料检索的开始。由于人物资料在社会科学文献中几乎无所不在,因此人名检索甚为复杂。本文多角度阐释姓氏、字号、别名、谥号、笔名、官名等的检索,评介人名检索常用工具书,旨在提高检索效率,力求“检准”、“检全”,并指出新近面世的人物辞典在收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逾越了“盖棺才能定论”的樊篱。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散文在人物描写中所建立的“忧郁感伤”的艺术品格 ,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 ,它与其他形式的散文也有显著不同 :一是减弱故事叙述的完整曲折 ,强化作者对人物灵魂和命运的认知感受 ,使作者成为人物遭遇的代言人 ,留下人物未来拯救的意义空白。二是在散文创作中以小说体式的一定眼光、感受、心理描写人物事物 ,提倡削弱对人物的全知权 ,只缩小视角范围地客观描写 ,并追求“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三是在创作中共同布置一种“忧郁感伤”意识作为这一类型散文的艺术特质 ,并把“注情于人、融情于事”作为这一类型散文最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造就的时代英雄、成功的主流人物和不断加入这个阵营的青年一代,是这个栏目的主角。不断地通过本栏目推出的将不仅是一个个人物鲜活的成功故事,也将是一种新的人生高度和新的理念展示。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造就的时代英雄、成功的主流人物和不断加入这个阵营的青年一代,是这个栏目的主角。不断地通过本栏目推出的将不仅是一个个人物鲜活的成功故事,也将是一种新的人生高度和新的理念展示。  相似文献   

19.
巴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于1871年3月18日推翻了梯也尔资产阶级政府,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是人民群众的革命创造性和革命热忱的产物,正如列宁指出:“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翻天复地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人民群众建立起来的巴黎公社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最有权威,能广泛动员巴黎群众与凡尔赛的反革命势力作  相似文献   

20.
厄普代克长篇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重构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颠覆了后者中的人物关系,把“被说者”变为“说者”,“说者”变成了“被说者”,从而传达出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作家对历史、善恶尤其是女性问题所做的辩证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