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这种意旨模糊缘于作者对苦闷的心理体验和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作者借助否定、隐喻、虚化等语言策略和意象经营手法,把复杂的心理体验导向多义性的诗学叙说方式.以阮籍苦闷的心理体验为切入点,可以更深入认识<咏怀诗>"诗无达诂"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钟惺、谭元春在《诗归》中以"厚""真"为标准对阮籍《咏怀》诗持批评与贬低的态度,认为其既不如此前的《古诗十九首》,又不如唐代的《感遇》.这种贬低一方面源于他们独特的诗学观,另一方面又与他们对阮籍性情、诗歌特点的认知有关.此外,还有针对七子派复古诗学——尤其是对李攀龙《古今诗删》不满的现实因素.《诗归》对阮诗的评价引起了明清诗论家激烈的反驳,这其中固然有钱谦益、陈子龙等人的影响,也有易代之际的时代因素,但批评者大多还是立足于诗学本身.他们认为钟、谭不过是"尚奇""好尽""浅陋",故多重申《咏怀》有性情、多蕴藉,潘德舆则从性情之正摈斥《咏怀》和陈子昂《感遇》而扬张九龄《感遇》,客观上又扩大了《咏怀》诗接受史之丰富蕴含.  相似文献   

3.
阮籍的《咏怀诗》和郭璞的《游仙诗》 ,前者关注人生而后者高蹈世外 ,其实咏怀和游仙只是题材有别 ,言志抒情的本质是相似的。他们都是把游仙当作排遣人生苦闷、实现理想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咏怀才是诗歌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4.
“不贰忠臣论”是误解阮籍《咏怀》诗的总根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宏放渊深、隐晦曲折是阮籍《咏怀》诗的主要特点,也是后世理解其诗旨趣的重大障碍。晋来时期的颜延之,既是博览群书的宿儒,又距阮籍生活的曹魏后期较近,他注释《咏怀》诗也只限于其中的一些词语和典故,不敢妄言寄托幽旨。所以钟殊《诗品上》说,《咏怀》之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颜延注解,恰言其志”。齐梁文坛巨子沈约注阮诗,亦未阐幽显微,发明厥旨。直至唐初,李善仍云:“《咏怀》诗“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因此,他注阮诗也只能“粗明大意,略其幽旨”。(见《文…  相似文献   

5.
阮籍的《咏怀诗》是心灵内指性和象征性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咏怀诗》大量使用包括“语典”和“事典”在内的“典象”,这些“典象”来源于先代的文学文本、历史文本和哲学文本,构成了《咏怀诗》的第二艺术世界,与其存在“互文本”的指称关系,对形成“阮旨遥深”的艺术境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反映阮籍思想的重要著作有《乐论》、《通易论》、《达庄论》、《大人先生传》及《咏怀诗》。前二文为阮籍早期的作品,设计了一个君臣有分、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阮籍儒家式的思想倾向。后二文为阮籍正始之后的作品,以追求主观精神自由为旨趣,具有浓郁的庄学精神,反映了阮籍后期的思想倾向。五言《咏怀诗》今存八十余篇。关于它的写作时间,明人冯惟纳说:“非必一时之作。盖平生感时触事,悲喜怫郁之情感寄焉。”(《诗纪》)当今一些学者接受了这个看法。但从诗集“感时触事”写作之由及所寄托的“悲喜怫郁之情感”的内容来看,与阮籍早  相似文献   

7.
庾信进入北朝以后所作的《拟咏怀》是对阮籍《咏怀》的拟作,但这并不是亦步亦趋的简单仿拟,而是二人在人生困境上的息息相通。本文即从夜、路、心三种意象的运用来分析庾信《拟咏怀》对阮籍《咏怀》的接受,从中可以看出其中既有一一对应的模拟范式,又有选取阮籍的行为事迹与咏怀诗进行互相照应的模拟之作,同时更有咏怀即咏心的内摹仿之作。庾信对阮籍的接受原因一是相近的地缘因素,一是相似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8.
阮籍是正始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人格品质与诗歌艺术在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左思、颜延之、萧统、陈子昂等人对阮籍与《咏怀诗》的开掘、接受、内化与突破上,以及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人对阮籍与《咏怀诗》认知上的拓深,可以看到阮籍及《咏怀诗》在文学史中动态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亦是生命体延续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阮籍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复杂尖锐,他纵酒谈玄,不问世事以避祸,对司马氏政权表面敷衍,实为消极反抗。他所作五言《咏怀诗》,猛烈抨击虚伪礼法,书写苦闷心情,及人生无常,全身远祸的消极情绪。本文分析其诗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并探究《咏怀诗》与咏史诗的产生及发展之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阮籍的《咏怀》诗是有一定地位的.《诗品》认为它是“斯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采之邓林”.并把它列为上品,评价很高.著名文学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也对之极为推崇,指出:“阮嗣宗《咏怀》,……后来如射洪《感遇》,太白《古风》,‘犹瞻望弗及矣.”认为连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五言古诗都不能与阮籍的《咏怀》诗相提并论.但是,多少年来,对阮诗进行深刻而系统地研究的人,却屈指可数;这是因为阮诗“文多隐蔽”.“兴寄无端,不易理解,  相似文献   

11.
刘宋时代的颜延之说,阮籍的《咏怀诗》“难以情测”,钟嵘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唐代的李善也说:“嗣宗身仕乱朝,恐罹谤遇,因兹发咏,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以下,难以情测。可见,对阮籍的《咏怀诗》,不要说我们读不懂,就是距他很近的人也莫明其妙。千百年来,对《咏怀诗》的理解,不少人都是在猜谜。  相似文献   

12.
阮籍的人格品质与诗歌艺术在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阮籍其人及《咏怀诗》中表现出的济世品质、反抗精神和生命深情几个方面,这是其艺术生命得以流传根本之所在.而陶渊明对这种影响流变的传承与接受,显示出阮籍及《咏怀诗》在文学史中动态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是生命体延续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张建伟 《晋阳学刊》2005,(2):123-125
阮籍《咏怀》诗其五十六和其七十九,历来无确定之解释。事实上,只要从诗歌所用典故入手,结合阮籍思想与所处时代进行疏证,就可得出结论:其五十六是阮籍回应谗佞之人猜疑与责难的作品,其七十九是悼念嵇康之作。  相似文献   

14.
阮籍诗歌意象丰富 ,它表现了诗人不拘礼法的浪漫文人性格和深情至性 ,代表了诗人对纯精神的自由境界的追求。无常是阮籍《咏怀》诗的基本基调 ,诗人透过女性意象含蓄、幽微地呈现出相关的意旨与情感。《咏怀》以女性意象作为理想和精神追求的载体 ,和《离骚》有密切的历史传承和拓展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阮籍 《咏怀诗》 的细读,存在"止而不言,各自体会"主观强解",以及"回归语词,感悟式理解"几种不同的途径.陈寅恪、 黄节、 萧涤非先生所代表的重视"用典",通过典语读诗的方式,立足于文本及其现实的语境关联,实现进一步的深入文本.以此为视角,以阮籍 《咏怀》 第一首为例,可见其在某种程度上叠加了"今典"与"古典"的双重意味,一方面呈现理想的君臣际遇;另一方面,言现实中贤人在当下的政治中缺失了理想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归宿,皆欲离开国家政治高飞远走.虽未直接讽刺批判时世时人,然委婉遥深地表达了对于当下政治现实的担忧.此种意旨正与当时的诗学语境、诗语语境、 历史语境以及阮籍前期济世情怀相契合,当为正始时期阮籍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
"剑"是阮籍<咏怀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诗中出现8次之多,它是阮籍英雄情结的象征,反映出在魏末政治高压下,阮籍仍然在苦闷中保持慷慨的底气,这是建安精神的延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说:"阮籍使气以命诗",这一具有气势的诗歌特点通过"剑"意象得以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阮籍《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与三重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意象深晦,难以猜测。诗中的飞鸟意象表现了作者的三重世界:理想世界、现实世界、心灵世界,为破解作者的寓意提供了线索。从其诗中飞鸟意象入手,结合诗文的历史背景,通过分析三层世界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诗旨。  相似文献   

18.
阮籍(210—263),名震魏晋文坛的“怪杰”,他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更是我国诗史士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一方面,它刚问世就“为世年重”(《晋书·阮籍传》),被誉为“五言之警策者”(钟嵘《诗品·序》),另一方面,其“警策”是什么,人们又大为茫然:“厥旨渊  相似文献   

19.
阮诗无酒说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同时留下诗名与酒名的是阮籍、陶渊明和李白。 陶渊明和李白都留下了大量关涉酒的诗篇。南朝梁代之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陶渊明集》中确实有《连雨独饮》、《饮酒二十首》、《止酒》、《述酒》等诗。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李白的诗,“说到饮酒上来的有一百七十首。”其中篇题涉酒的名篇就有《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四首》等。唯独阮籍在其毕生创作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却没有一首是咏酒的,只有其三十四中提到了酒:  相似文献   

20.
阮籍是正始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人格品质与诗歌艺术在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揭示这种影响的本质有三个方面:阮籍自身及《咏怀诗》中表现出的济世品质、反抗精神和生命深情。弥漫在阮籍人生悲剧中的是一种济世不能又委命求存但却济世不灭的满怀悲情,故阮籍终其一生在对生命一往情深的眷顾与抗争中不断体会惨烈的绝望,而又在绝望中不断地抗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