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杨建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规律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现代化的课程理论基础上的。这个教学改革模式将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定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塑造学生的综合人格上。所谓“规律教育”是指在内容结构化了的语文学科内,通过指导学生对一批例文的阅读、理解,让学生得到大于单篇例文知识之和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亦即普遍规律。“素质教育”是指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人格因素。“规律教育”与“素质教育”又是相融相化、密不可分、同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是开展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如何认识和把握社区教育课程,特别是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及其建设,是社区教育深入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3.
活动型大学英语隐性课设计结合了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双重教学目标,是对显性课程的有效补充,也是深化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途径之一.以淮北师范大学的课程设计为例,提出活动型大学英语隐性课程需要结合显性课程,重视分级建设,完善评价体系,体现校本特色. 相似文献
4.
正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作为一所创办10年的现代化学校,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从体育硬件设施及装备的完善到连续多年不断引进体育教师,从抓实体育课堂教学到阳光体育学校的创建,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努力寻求学校体育教育的新高度。特别是近年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号召,围绕建设特色的阳光体育校园,全面创先创优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全面整合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抓实课堂,建设特色大课间、丰富体育社团等多措并举,有效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启迪学生智慧,推动学校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素质的提高,教育面临的发展要求与以往大不相同。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优质教育成为群众直接而急切的需求。教育如何适应群众的需求?优秀的师资队伍无疑是打造优质教育的第一要素。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区学校来说,在师资队伍上更为薄弱,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显得更为迫切,农村学校距离优质教育的要求则有更远的路要走。而促进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快速成长,校本培训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围绕这项工作,我校做了一定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发展。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有效载体之一。近年来,我们以校本教材开发为突破口,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翁日尔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5):52-53
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教育管理也越来越注重内涵的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对促进学校内涵的提升有重大意义。在此,笔者以自己所管理的白琳中心小学为例,谈谈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需要最基本的社会动员,而办学和普及教育是农村社会动员最重要的途径。依据20世纪60年代西南农村妇女办学的口述资料,考察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办学状况,展现农村集体时代民办女教师的来源、社会功能、生活保障和教育教学实践样态。“教育翻身”的新社会新国家情怀是青年妇女献身艰苦教育岗位的内在动力;“两条腿走路”的公共教育办学方针、地方干部深入基层和大胆实践的精神,促成了女青年上山办学和志愿从教;她们在农村集体组织中,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办起了灵活有效的“耕读学校”;“民办教师”的社会主义集体认同,激发了她们前所未有的办学活力,村庄和学校都是女教师们的社会舞台;她们是我国农村集体化时代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探索者。面对当前乡村建制化学校和教师队伍疏离乡村等问题,公共教育必须依托农村新生的集体力量,通过激发乡村教育和妇女社会活力,促进劳动合作、集体生活、学校与社区融合,新时期乡村振兴才能得以生根,社会主义公共教育活力才能得以复苏。 相似文献
9.
徐贵耀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2):51-56
人的现代化既是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发展的最高层次,加强人的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对于全面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引领新时期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推进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和人的意义性发展的有机结合.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提高全民族的民主意识、公正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风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的现代化实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业校本化是一个新的课题,它的提出依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新课标的要求,希望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使作业适应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个体,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校本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作业校本化管理是指作业符合学校发展,形成学校特色的一套管理制度。校本化的根本立足点是以人为本。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这里既指学生,也包括教师。首先是以生为主的校本化。学生是 相似文献
11.
饶明奇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3
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水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部党组已经做出了战略部署,相关工作正在开展,但水文化教育和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水利类高校如何开展水文化教育,如何为提高水利系统职工乃至全社会的水文化意识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特邀了几住从事水文化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同志撰写了一组笔谈文章,就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结合学校目前在研的十二五省级立项课题《基于师生积极情绪的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试从关注学生积极情绪的角度,从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营造、活动渗透等方面出发,阐述基于学生积极情绪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积极的办学理念,激发成长的正能量办学理念是学校多年办学实践的总结提炼,是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智慧结晶。办学理念使学校的整体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13.
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特点和意义出发,分析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论述了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相互关系,提出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信息资源、建设资源等多方面支持。分析了国内外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认为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具有为校园文化4个层面建设服务的重要意义,即服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刘卓知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3,(3):15-2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规定了消除两极分化和绝对贫困基础上的普遍富裕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本质上规定了社会主义为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上开启了现代化新征程。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实际,认清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在达州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发现达州市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问题,推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以期实现达州市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上海市青浦区委区政府"十二五"时期提出了"建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青浦"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全面实施"一城两翼"建设的战略部署。在此目标指引下,青浦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市民化程度提高,外来人员不断投身青浦建设,目前青浦外来常住人口达62万,比户籍人口高15个百分点。青浦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丰富、宝贵的文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民族复兴的使命任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既是党和国家永续发展的政治要求,亦是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更是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要把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党和国家的最新要求等主要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提升融入的系统性、有效性、学理性和实践性。一是把握系统性、有机性、实践性原则,切实提升融入的系统性。把握系统性原则,整体统筹、分类实施、协同推进、开放发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整体融入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把握有机性原则,“基因式”植入教材、“生态式”融入教案、“化学式”融入教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把握实践性原则,整合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完善支持机制,把党... 相似文献
17.
正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陶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一名时刻牵挂校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者,我仅从诗意化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来谈谈在内涵发展、优化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对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再提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李延保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189-201
在现代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大学文化建设是不能忽视的最核心因素之一;大学文化环境和文化精神的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并推动学校的发展。文章从中国现代意义大学本身就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物,受社会背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缺乏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及如何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等方面分析,指出提升大学的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先进教育之列,要继续加大教育的开放,包括文化的开放,让中国大学在多元文化碰撞下,形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上的新的现代大学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吴添启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9)
小学舞蹈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既可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又可以培养学生优雅气质,炼就强健体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对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养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化为价值引领,努力办好优质均衡富有特色的新时代乡村教育已成为全面助推乡村教育现代化,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使命。步入“后扶贫时代”,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应以乡土性、全面性与共融性价值作为逻辑起点,秉持守望乡土文化、构筑生命共同体、形塑治理生态圈的实践逻辑。努力打造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快的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是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乡村教育现代化愿景的实现,应统筹规划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布局,以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传承乡土文化等方式来实现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和谐共生,从而解决乡村学校在发展中陷入的“割裂、疏离和悬浮”困境。树立本土化培养的治理目标,增强实用性培养的治理内容和深化协同性培养的治理方式有利于实现乡村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