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指针。其主要内容包括法治、消除特权观念、保障人民民主及法制教育。邓小平法制思想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制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工作。法制教育的目的是把法律交给人民 ,使人们懂法、守法、护法。在全民法制教育中 ,领导干部、青少年和政法人员是重点教育对象。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法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邓小平的法制教育思想精辟、客观、务实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崇尚法治,否定人治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点和核心.邓小平法治思想主要包括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正确处理党和法的关系;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历史视角透视中国法治建设,通过回顾中国法制发展历史,将中国法制整体上划分为礼治、封建法制等五个时期,并分析了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古今中外法制发展事件,提出法治的进步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中国法治建设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中国法治建设因历史惯性和现实问题,仍然任重道远,不可急于求成。中国法治要取得最后的成功,必须树立国民的自信心与意志力,培养守法习惯,形成自己的法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法制"与"法治"有不同的历史给定的内涵;"法治"有不同于"法制"的价值特征、制度特征、形式特征和演变特征;走向"法治"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6.
法治作为一种与人治相对的治国方略,是指在治理国家中,法律居于统治地位,任何人都要服从公正的法律.法制强调的是法律制度本身,任何阶级社会都会有"法制",但不一定有"法治".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其法律思想经历了从"法制"向"法治"的演变.他前期主张"法制",强调用法律来巩固和维护执政党的地位与利益;后期主张"法治",强调法律主治.  相似文献   

7.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守法"一词共出现14次(其中2处用"遵守法律"来表述),且"全民守法"成为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并列的法治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由此可见,"全民守法"业已作为依法治国的根本目标与基础工程,在法治建设事业的推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全民守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它既需要法律  相似文献   

8.
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的核心和灵魂,建设法治政府需要依法行政和规范执法。依法行政理念下的工商法治意识培养主要是工商行政主体采取法制宣传、依法治理、法制教育、法制研究等非强制性手段,培养公民以及工商系统内执法干部对工商法律产生较为清晰的认知、一定程度的信任和依赖,以期提高全民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9.
弘扬"法治精神"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弘扬"法治精神"离不开"媒体法治精神"的实现。媒体法治精神通过发挥自身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等功能,通过从业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实现。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媒体管理模式以促进媒体从业者法制思维的培养及崇尚法制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是我们党在总结二十年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和当今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对法制理论作出的新概括、新发展。"法治"与"法制"有着原则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坚持了立法的人民主权原则,强调认真守法、严格执法是法律实施的关键;但他对法制概念及价值的片面认识,间接促使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从民主法制层面对文化大革命进行的反思,加速了中国民主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法治信仰是指主体对于法治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为准则.法治不同于法制,也不只是依法治国,是一种法律的理想体系.实现法治的精神要件在于法治信仰.在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人们信仰法治.法治信仰的内容既包括主体对法律价值的感受、体认与认同,也包括主体的权利意识、理想意识及守法精神.从而强调了法治必须被信仰,主体才能奉法而行.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全面开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阶段。当前我国公民法律认知不足、法治情感欠缺,公众整体性缺失法治理性精神,公众法治信仰在习惯于几千年"人治"的社会中举步维艰,直接阻碍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培育公众法治信仰、增强全民守法意识也就成为十八大之后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政府推动高效的法律运行是培育公众法治信仰的基本途径,法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媒体法治宣传的现代化,对公众法治信仰的培育也有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法治观的发展脉络与思想内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治的宏观认识上,周恩来坚信法治在治国中的重要性,但也有"德法兼治"的主张.至于法治的立法、执法、守法等微观层次,在立法方面,周恩来阐述了立法和立法机关的重要性、渐进立法的必要性和完备法制的迫切性等内容;在执法方面,周恩来就依法办事、公正执法、执法中的严宽相济、建设执法队伍等闲明了主张;在守法方面,周恩来提出了培养守法意识和党员干部带头守法等观点,并有明显的辩证守法观.鉴于种神条件的限制,这些主张和观点难免不够深入、系统或成熟,但绝不影响其历史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而法治又离不开法制,法制、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法制有其自身的理念与特征,而其所要求的法治应在宪法、行政法和程序法等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公民道德建设要靠法律,守法是公民基本规范.通过分析"法治-守法"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及其理论和实践依据,指出以"法治-守法"为依托的公民道德建设不仅具有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模式而且获得了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公民自由守法精神、利导式激励机制等丰富内涵."法治-守法"与公民道德建设,殊途同归,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8.
另一类法制:紧急状态法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完整意义上的法制应该是常态法制与非常法制的结合。紧急状态法制是消除紧急状态的需要,更是克服法治危机的必需。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以权力(利)关系为核心范畴,构建起一个以宪法规范为最高层级的开放的法制体系。这一非常法制追求着不同层次的价值,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紧急状态法制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加强法制教育、进一步培养生长干部学员法制权威意识的必要性,指出了目前军队院校"法制权威教育"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模式较落后、缺少专业军事法律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军队院校"法制权威教育"应从统一思想认识、普及法律意识和规范教育体系等三个层面做好工作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人治、法治实质等几个方面探讨、比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内涵,初步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先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