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个性?所谓个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语言和行为的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什么是个性化作文?个性化作文就是作文整体流溢出的一种独特魅力,一种独到的风格和韵致,就是区别于一般规矩作文的那么一点"另类",就是一种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厦门外国语学校校长赵继容说:"办教育需要磁性、理性和诗性,才能出彩。""磁性"说的是吸引力的问题。赵继容认为,一所学校首先对人,对教师、学生,要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磁性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营造舒心的教学环境,就是一种增强"磁性"的努力。"理性",是指尊重规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人的新农村"是中国关于农村建设的一种观念创新,它的提出有着自身的理论逻辑。这种理论逻辑就是:实现"新四化"的关键在于农业现代化;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人的新农村"就是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力求实现人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人的新农村"符合人类的建设规律,是一种科学的观念,它是时代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4.
人是一种寻求意义而不满足于单纯地存在的存在物,这便有了"作人的意义"。人是"作"出来的,"作人"即being human,不是动宾词组,而是系表结构,"作人"即"为人"、"是人"、"成为人",就是追求自己成为人。只有"人",才需要作和追求;作,而后有人。"作人"是与生俱来分派的一项任务,不得不作。唤醒对"作人"的全面的认识,应当向超验性开放,既承认人的生命的高贵性,也承认其脆弱性。作人意味着"被认识"、"被需要","我被思考,故我在";作人就是"被需要","我被需要,故我在"。人类关于自我的形象支配着自己的命运。赫舍尔将作人的根本方式概括为:珍贵性、独特性、机缘、非终结性、创造事件的能力、独处与群居的两极性、互惠、感通神圣等八种。"上帝"是与"有意义的人"相关联的,"上帝"出于对存在的关心和可施予的关切,力图把人吸引到此意义之中,信仰对作人是非常有助的。恢复"作人的意义"是必须的。作人,为人,是人,成为人,由"是人"组成的社会才是人的社会。作人,既是自己的福音,也是所有人的福音。  相似文献   

5.
泰泽 《山西老年》2010,(1):54-54
假牙由于固位方式不同,通常可分为固定假牙和可摘性局部假牙两种。固定假牙在医学上叫固定桥。可摘性局部假牙,就是一般人说的"活牙"。固定假牙是利用缺牙两侧的  相似文献   

6.
死亡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法绕过的"致命"问题,在人生众多的可能性中死亡是惟一确定的。对死亡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就是"向死而在",人生就是"趋向死的先行"或"先行到死中去"的奔向死亡的过程。承受死亡,体验死亡,"先行到死亡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7.
鲁娃 《可乐》2008,(11):66-66
如果说,生命是一种美丽,那么死亡就是美的毁灭。对于法国人尚达尔·赛比尔女士来说,生命已不成其为美丽,所以死亡就成了一种渴望。六年前,赛比尔女士得知自己患了医学上称为"感觉神经细胞瘤演变性鼻腔鼻窦肿瘤"。这是很少见的不治之症,迄今为  相似文献   

8.
天然灰烬     
创作,说的就是人的灰烬。灰烬的意思是繁华后的简单。人总是不信灰烬其实是繁华后的一个庄重形式;一种"自然之至"。灰烬,说出来了就是诗。我了解灰烬,因为它是灰烬啊。灰烬很容易随风去了。灰烬也可能埋下种子。生之乐趣,就是种子。创作里的生之乐趣说的是"一个人",和"一个人"纯真的情感。创作中成为纯真的"一个人",是一门艺术,一种气质,一首诗。朴素纯真的成长很贵。过于昂贵,所以人可以放弃。(事实上,大多  相似文献   

9.
道德形而上学的价值主体——先秦儒家“仁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始终是先秦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性话题之一.孔孟认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当从人之"行"(实践)的内在特性来理解,而"仁义"就是人类实践的内在特性."仁义"的命意涵潜在人的生命活动的自身肯定性中,其实质在于人是依据本己的应然尺度而自我规定、自我支配的,所以,人原本就是自我立法的价值主体.然而,一个能够自我立法的价值主体,其必然具有不可析解、不可还原的自身完备性,而对价值主体的自身完备性的证明构成了儒家"人学本体论"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从根本上说人的存在是一种"需要—创造"性的存在。这种特性使人的存在又成为一种价值存在。人类存在的独特性——"需要—创造"性,及人类活动的独特性——能动的实践性,都是通过价值所显示的人的本质,表征着人的存在的价值属性。  相似文献   

11.
用语言分析方法澄清价值概念就是区分并明确它的涵义和指称。价值概念的涵义是人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所理解的意义,指称是用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在日常语言中"价值"一词的主要用法是评价事物,用它评价的事物有三种类型,相应地有三种涵义:在评价为人所使用的事物时其涵义是"有用",在评价为人所追求的事物时其涵义是"美好",在评价人及其相关事物时其涵义是"重要"。这三种涵义分别对应三种性质:有用性、善性和重要性,可是这三种性质都不是事物的实际性质。由此得出结论,"价值"没有指称,不指向实在的事物和性质。因为价值概念有涵义却没有指称,所以不能通过指明所指物的方式界定概念,而只能从它作为评价用语的角度揭示它的涵义。  相似文献   

12.
冯至的早期诗歌,是对"五四"新文学"人的文学"这一主题的深入和发展.但是,在冯至的视角里,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永恒的和谐,诗人始终把一种"人"的精神上的再生放在首位,因此"人的文学"这一主题在他这里呈现出的是另外一种意义,即以强烈的理想主义渴望"人"的再生,在内心深处憧憬一种真正自由、和谐的理想境界.在他的诗歌中,展现给我们的是生命与生命的情投意合,自然万物与人的灵魂的冥冥相契,而且凸现了一个对理想之境怀着热烈向往的追寻者形象.  相似文献   

13.
"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是人的本质."政者,正也"(<论语·颜渊>),"政"就正人,也就是说政治是要使所治之民的正性得以实现出来.合起来说,"仁政"就是以"仁"来正人,使作为人的本性之仁得以实现出来的政治.仁的内涵在于人伦,仁政追求的是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秩序,追求的是人与秩序的双重实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认为,人是历史性的人、关系性活动性的人、类人.人的本质不是自然性的,而是历史性的.历史性的人就是世界历史性的人,就是个人.现代西方哲学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海德格尔同样把人描写成时间性、历史性的存在.人不是静态的对象,而是一个劳动、生成的本质.人的活动或作为活动的人并不抽象、空虚,有其空间的维度,即共同活动,构成社会;还具有时间的维度,构成历史.海德格尔同样把人描写为一种活动性的本质、关系性的本质,胡塞尔更把关系理解为一种原初所与性.人是类存在物,是自我改造、自我生成那样的类存在物.胡塞尔同样认为一种“类人”是可能的,一种“类觉”也是可能的.类人构建起同一个世界,构建起我和他人.类人与个人并不矛盾,指的就是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5.
"濠梁之辩"的核心问题是异类间性问题,不能把它置换为主体间性问题。人与鱼之间构不成有效的双向对话机制,人所做出的鱼乐之判断只能停留在单向确认的层次,达不到双向确认的境界。鱼乐的本质就是人乐,是人把自以为是的乐强加在鱼身上。人在鱼身上看到的是人之乐,而不是鱼之乐。这样的乐就是外加式的、旁知式的,它缺乏内在的确认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天君衍义》作为韩国"天君"小说的代表作,其叙事特点是情节故事依凭理念图式展开,其理念图式的核心内容就是程朱理学的社会理想和伦理观念,基本冲突就是"天理"与"人欲"的矛盾纠葛.这不仅与中国性理学思想存在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而且与西方的弗洛伊德学说在阐释人的深层心理结构方面存在着同构性.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分别经由了两条路径进行的.一是"形而上"的路径;一是"形而下"的路径.由形而上的路径,我们只知道人性即是人之所以为人者;至于作为人之性的"人之所以为人者"究竟是什么,其形上学并不讲.由形而下的路径,冯友兰一方面径直说人的本质即是觉解,觉解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但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之性蕴涵有社会性,并进而把人之性所蕴涵的社会性与人之性直接等同了起来,从而陷入了一种歧出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8.
西方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新发展。在观念模式上,后现代主义小说首先表现为对世界本身的荒诞性"超越",从而展示小说的虚构本质、解构世界的意义本质、超越写作的技术本质;在语言模式上,它则直接指出语言就是虚构的,是通过语言在阅读语言本身,即所谓"话在说人",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写作和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教育就是风格的培养,在此,"风格"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及行为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表现出来就有一定的水准.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不屑于做"就是一种风格,是人受教育以后首先应该有的自我要求.  相似文献   

20.
孟子直接从"文化人"论性,言善即在性中,不假外求。荀子有"性""伪"之分,"性",乃是动物性,并非是"人"性;"伪",才真是"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质,而"伪"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由此论证明白了"善"生自社会的礼义,非人之生性所本有,即"人性"的本质是社会性,而非生物性。这样带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首先,必须充分认识人之情欲本能的性质,它不会自发地走向"善",必须对其进行控制,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其次,"人性"不是一种永恒不变的范畴,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最后,"群"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荀子"人性"的重要内涵,我们需要认识"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