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文本与自主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阅读教学;其次,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具体体现在高度重视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独特体验和独到感悟,把文学文本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凭借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教学文本解读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文本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对文本的解读和再创的过程.在教学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往往存在对文本概念认识不清、忽视学生发展等问题.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文本观,加强师生对话,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自主建构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语文课程的总纲领,对语文教学的目的进行了阐释,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了界定。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提升。阅读教学正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支架”。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不是文本唯一的解读者。学生有自主选择文本的权利,也有选择怎样阅读的权  相似文献   

5.
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中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都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果考虑这些差异,如果考虑学生个人的强项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的话,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那么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那么,如何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呢?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独立的思想、开放的观念、丰富的情感,又要有探究意识、挖掘教材的能力.开放课程资源,具备枸建文本的能力。因此,高师院校的现代文学课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之相衔接.以文本细读、作品鉴赏为重点,重建文学阅读观念,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而采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了教学中心,在教师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目前,语文课堂上出现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未通读课文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合作学习,谈理解感悟的现象.其实生与生、师与生的对话应当是在学生个体和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依据文本特征进行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据此,必须对文本的特征有准确的理解。文本是以作者的个体生命精神为能源,以语言艺术为中介,通过作者心灵的发酵生成文境而呈现出来的。依据文本特征进行阅读教学的精义就是调动学生的心灵智慧,沟通学生的心灵与文本的联系,让学生触摸文本,感知文本,融入文本,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成败关键在于课程文本解读的效果。在解读者中作为课程利益的最重要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在课程文本解读过程中是否彰显,能够直接影响到课程文本解读的效果。因此,关注学生解读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文本的重构,是在课程实施中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语境解读     
文本的存在就是语境的存在.语境是言语活动的环境以及言语活动所创造的能够引发语言滋生复义的"语义场".解读文本就是解读语境,即弄清语境结构的四个层面:符号组合的表层结构、意向指示的浅层结构、文化价值的中层结构和潜在意义的深层结构,从而完成文学阅读的审美体验,实现文学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学类文本可以从文字、文章和文学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但文学类文本更应从文学维度进行解读。所谓文学维度,按照形式主义和新批评的说法,就是从文本的内在有机构成入手,去看文本的复义性,也就是它作为一个多重话语的含蕴性,以及这个文本内在的张力、悖论,它所运用的反讽、隐喻等,由此来揭示作品内在的有机构成。文本解读是文本、读者、作者三个主体间的行为,需要充分尊重文本的整体有机性,了解其历史性。文本解读具有特殊的读者期待,即期待读者成为专业的解读者。专业读者既要掌握大量的思想史和文学史的知识,还需要有文学理论的积淀,更需要在文学解读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文本解读从根本上来讲,是生命的敞开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一、正确解读教材的界定 什么是解读?《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均没有收录这一条目。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实际上,对文本的阅读,都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那么文本又是什么?广义的文本,首先是指创作文本。教师作为文本的解读者,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一堂语文课的时间是个常数,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教师必须明白"教什么",让学生"有所得"。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关注课文的"言语特色",紧紧抓住"语言学习"这个重心,让学生在解读文本言语密码中,学习言语智慧,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下面,笔者试从词语、句子、段落和文体四个方面的教学个案中,探寻语言教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前奏,亳不夸张地说,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核心,生本对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这是核心要义,是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能走马观花,急于求成,不能蜻蜒点水、浅尝辄止,正如叶圣陶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方能入情得意".  相似文献   

15.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在最近几年语文文本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前不久正好赶上了一次市级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我听了40多节课,其中不乏有许多优质课,但也有许多课是严重得变味了,成了“班会主题课”、“才艺展示课”…  相似文献   

16.
文学解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与敞开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解读理论的研究,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读者反应与交流对话的角度来探讨文学解读活动中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认为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为文本构成了一个"召唤结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对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进行填充并确定的过程.它揭示了文本意义在读者与文本双向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动力和条件,重在强调文本的...  相似文献   

17.
历代学者对李贺的《苏小小墓》有不同的阐释,这实质上是对该诗文本的"空白"所作的不同填补。文本唤起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吸引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文本进行阐释是文本的实现。对李贺的《苏小小墓》有不同的解读就是这种文学理论观点的反映,但在文本实现的过程中,读者要确保文本阐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如何教"。与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联的是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二者是一个整体和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创造出一堂堂精彩实用的语文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应脚踏实地地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探究。  相似文献   

19.
原生态阅读体验是阅读主体在不借外力的情况下,凭借固有的阅读视界直面文本,展开自主阅读,“倾听”文本的召唤,感受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虽是在文本语境中完成解读活动的,但它更多的是借鉴固有的感受与经验,对文本做出直接反应,建构出意义彰显着浓郁的个体色彩。与文本规定的内在意义相比照,或肤浅,或偏离,或一致,或相悖,  相似文献   

20.
正从文章内容理解角度整体解读课文《奇妙的克隆》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克隆,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克隆技术将怎样造福人类等知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可首先从标题入手。写作要审题,解读文本亦要审题。文题可以看成是文本的标签,由标题可以派生一些疑问,引发教师理解和寻求答案,寻求与学生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如课题"奇妙的克隆"是一个偏正短语,克隆是中心语,是说明的对象;奇妙是修饰语,来体现克隆的神奇性,有吸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