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爱教育"、"爱人"、"爱智慧"是"大爱"的内涵;分析了"爱"是教育的灵根,是道;指出了"大爱"是"道"中之"大道",它统领着大学精神,是现代大学功能和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2.
在汲取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仁爱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科学地阐释了"爱"的本质,系统地探讨了大爱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为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大爱传统,践行大爱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大学教育事业中树立大爱育人理念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爱的意识、大爱精神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爱是普遍的又是历史的具体的,大爱精神既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利益关系中,表现为特殊的具体的形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大爱实践是大爱精神的源泉、动力、出发点和归宿;大爱行为是检验和区分"真爱"与"假爱"的惟一标准。  相似文献   

4.
弘扬大爱精神 建设大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大爱精神:大学文化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之魂,大爱精神决定着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文章论述了大学弘扬大爱精神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大学在弘扬大爱精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学培育大爱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之魂,大爱精神决定着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文章论述了大学弘扬大爱精神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大学在弘扬大爱精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学培育大爱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站在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发展的视野中深入系统地梳理了"爱"的概念及其渊源,从"大爱精神"的视角上来审视和实践"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价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浅议大爱理念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爱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与基础,是教育力量的源泉,一所真正的大学,应有大爱的胸怀、大爱的氛围、大爱的文化底蕴和校园环境。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大爱育人理念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体教育工作者要以育人为根本,胸怀大爱,以大爱理念引导学生,以大爱之心培育学生,以大爱之德感染熏陶学生,以大爱之举关心帮助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因为感受到爱而去爱他人、爱学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人类、爱大自然……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作为系统研究爱文化和大学文化的首部著作,《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爱"的学说,而且也拓展了当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视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而这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爱,含有爱护、爱惜、珍爱、敬爱、慈爱之意,是指人们的一种意识趋向和感性表达,既是人的一种心理的精神的状态,也是人的一种感性方式或行为方式。社会主义的大爱之大在于:大爱是爱人之爱,是深远之爱,是用心之爱,是持久之爱。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爱的精神。自爱、情爱、大爱是爱的不同境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均有重要的作用。大爱是爱的最高境界。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大爱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大爱精神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尽管在早期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大爱精神一词并未被思想家们广为使用,但在整个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却能够异常清晰地寻找出大爱精神的思想元素。特别是在以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无不闪烁着大爱精神元素的光芒,它们共同构成了大爱精神产生与发展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4.
作为系统研究爱文化和大学文化的首部著作,《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爱”的学说,而且也拓展了当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视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而这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之根本。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的科学的大爱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有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双重意义。社会主义大爱精神能不能付诸实践,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付诸实践,不仅要取决于大爱精神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要取决于当前中国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追求和谐的大学文化在其本质上就是以倡导大爱理念,培育和弘扬大爱精神为核心的大学大爱文化。努力探索大学大爱文化建设的途径,对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当代大学发展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建设以大爱精神为核心的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把弘扬大爱精神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大学文化才能体现时代精神,才能形成推动大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从大爱精神的普遍性来说,大爱精神是整个人类的"类特征",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它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过程,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大爱精神。从大爱精神的特殊性来说,大爱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又是一个有条件的、相对的历史过程,阶级社会的大爱精神、中国的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精神都是普遍的大爱精神的特殊形式,有着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最近某大学一位著名教授讲:“学术是我生命的延续,学生是我子女的延续。”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大爱文化,教师的大爱情怀。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当前一些高校对在大学生中开展大爱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可行的措施。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爱精神教育的现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在高校开展大爱精神教育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