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家长来说,孩子经过十二年寒窗苦读考上大学,是最值得高兴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家长在高兴的背后都隐藏着一颗”受伤”的心,每年都有家长因为孩子离家上学而难以适应。  相似文献   

2.
很多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看巨大的化石骨架时,常常被孩子问到这样一句话:“恐龙活着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呀?”这时,父母会耐心而又无奈地将自己头脑里想象的恐龙样子告诉他,同时可能会感慨,如果这些绝迹动物能死而复生,那肯定会给孩子们带来极大的惊喜!岂不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世纪,这一梦想有望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或许若干年后,你会发现,活着的恐龙正在向你走  相似文献   

3.
时评     
《社区》2011,(2):4-5
多给孩子订点报一位初中生请家长给他订几份报纸,遭到了家长的断然拒绝。家长说,学校正经的书都来不及读,哪里还有时间看报纸?把老师讲的知识消化就足够了!孩子很委屈,很纳闷,不明白为什么他要买吃的买穿的家长毫不犹豫,说买就买,而要订份报纸,却那么难呢?  相似文献   

4.
胡国华 《百姓生活》2013,(12):14-14
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但也有很多家长是望子成“宠”。造字的古人真是高明!龙是不能圈养的,龙关进圈子里,就成宠物了。很多家长总是这样教育孩子:孩子啊,好好学习吧!努力考上个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然后找个好对象,建立个好家庭,过一辈子舒适的好日子,  相似文献   

5.
黄娜 《百姓生活》2013,(4):23-24
这是一桩17年前的往事2012年12月,浙江嘉兴有两个孩子在超市偷文具被店员发现。孩子不肯说出家长的联系方式,店员报了警,孩子被带去派出所。有人在微博上发帖把这件事捅了出来,立刻引来很多网友感叹,认为家长需要多教育孩子。但对于超市采取报警的方式,很多网友们都很不以为然。随后,网友"爱嘉兴爱自己"在留言中透露了一桩17年前的旧事。17年前,也是两个10多岁的小男  相似文献   

6.
《社区》2004,(23):49-49
作业负担的减轻,让许多家长多了一件担心的事情,因为孩子有许多时间可自由支配,家长又不可能时时监管着他们,于是就怕孩子沉迷网络,变成“网虫”。一位母亲伤心地说,女儿过去是个听话的孩子,自从上网成瘾后经常离家出走,只有没钱时才回家,家长不给钱,就大哭大闹,甚至到网吧打架。这位母亲说:“宁肯让公安局把孩子关起来,也不想让她去网吧!”还有一位高三学生小宋(化名)是玩儿网络游戏 CS的高手,整个初中和高中就这样“玩过去”了。他说,上高三了自己也想停下来,但做不到。要防止青少年成为“网虫”,或者要把已经成为“网虫”的青少年解救出…  相似文献   

7.
舞月飞 《社区》2012,(14):42
现在各种少儿特长班、兴趣班招生竞争进入了白热化,而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钢琴、英语、书法、舞蹈、国学等特长班一个不能少,希望都能"穿越"。其实"穿越"太多特长班,真的很让人"忐忑"。笔者曾看到一篇报道:一位小学生给某报社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这位自称"苦孩子"的小朋友说,她想变成瞎子、聋子!她"羡慕"盲人,因为她认为  相似文献   

8.
学前儿童玩手机游戏、看手机动漫的情况越来越多普遍。通过对徐州市区学前儿童使用手游动漫资源的调查发现,学前儿童使用手游动漫资源的年龄有差异,内容有隐患,使用时间不科学,家长的认识存在偏差,使用过程的干预指导不到位。根据存在的问题,需要帮助家长树立对手游动漫的科学观念,学会合理安排学前儿童使用手游动漫资源的时间,有效干预手游动漫资源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防止手游动漫唯一化,发挥手游动漫资源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性,减少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
昱琨 《社区》2009,(18):4-4
有一类孩子,他们的家长即使动用了自己毕生的社会关系也很难让孩子入托——只因为孩子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我的一位同事孩子在3岁时他就为孩子入托的事四处“奔走找关系”,如今孩子6岁了,还是没有一个幼儿园愿意收他人园。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自己和别的小朋友是“不一样的人”。有一次,单位组织春游,这位同事带来自己的小孩,这个小孩听到别的孩子在讲幼儿园里事情时,眼里有泪光,我当场看了,也禁不住想哭。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已把动漫作为重要发展的文化产业,中国动漫业成长空间十分广阔。但目前还存在动漫产业受到国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动漫产业中被边缘化等问题。重温经典,我国动漫产业很早就开始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当前的中国动漫业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动漫产业中来,这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条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09,(5):20-23
背景资料:现在,不少小学生成了“电视迷”,放学回家,书包一放,就打开电视,一看就没完没了。家长为了看电视的问题,跟孩子矛盾(mao dun)很大。有的家庭约法三章,谁也不许看电视。有的家长说:“急得我连砸(za)了电视机的心都有!”这样的问题不仅在中国有,  相似文献   

12.
陈自由 《华人时刊》2006,(10):66-68
近年来,每值“六一”国际儿童节,家长们为孩子选购图书作为礼物时总会发现,在中国图书市场畅销的青少年图书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外版书。而日本的动漫作品和电子游戏更是占据了中国市场不小的份额。前不久,日本外相曾公开宣称,要通过外务省全力推广日本动漫和其他流行文化,以改善日本在亚太各国的形象。这一言论引起了许多国家政府和有关人士的警惕和担忧,也为“日本为什么在外交中大打文化牌”做了注脚。  相似文献   

13.
不少到中等美术学校学美术的孩子是因为有这种天赋,涂鸦之中被家长或老师慧眼识玉,顺理开启,终于走上自己喜爱的道路。但也有不少孩子本来没有什么美术才华,也并不喜欢,但终因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而在中考大限来临之时,家长便另辟蹊径或老师“仙人”指路,一句话:“功课不好?画画去呀!”于是,他们也就纷纷走上被人们误以为比较轻  相似文献   

14.
正写在前面那天晚上我的手机响了,接通电话才知道,是我所教班里的一位女孩A的妈妈。奇了怪了:有事不打班主任的电话,居然打我这个语文老师的电话?一问才知道,原来A最近痴迷手机,回家常常和人电话聊到深夜,有时甚至不眠不休。父母劝说无效后,一气之下就没收了她的手机,结果手机收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让她的父母很是担心,可无论家长无论怎样问她,她都倔强地一声不吭,再问便以绝食相抗议。无计可施之下,她妈妈是从A被没收的手机上看到了我的电话号码。我接了这个电话后,虽然不做她的班主任,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替这孩子担心,我担心的是这孩子用手机在干吗?这一部一部的手机背后还有什么?这一夜,我难以入睡。  相似文献   

15.
假日记     
这几天,我发现妈妈经常偷看我的日记,这使我非常苦恼。怎么办呢?就这样让妈妈看吗?不行,这是我的隐私。和妈妈讲理?不行,一定会弄得不欢而散的。怎么办……有了!我有办法了!我装糊涂,来个“请君入瓮”。这天,我照常写日记,不过日记的内容有了一些特殊,是这样写的:2004年12月7日星期二晴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在班里又谈论了家长看孩子日记的事。对此,我的一些同学非常无奈,说给家长讲理吧,家长不听,还说这是为我们好,弄得双方都尴尬。现在,我的一些同学的日记本每天都不放在家里,害怕父母的“检查”,有时连真心话都不敢写。我的父母就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常听到一些年轻家长感叹:不知为什么,现在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让人头疼!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家教专家孙云晓针对家长中的这些苦恼,直截了当地说: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你不了解孩子!他还说,唠叨没有用,不如培养孩子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尊敬的编辑:您好!我是张桐的家长,因为出差,回来才看到您的来信,谢谢您在百忙中还能写信给孩子的作文予以指导,我按您的指导又帮孩子修改了作文,您看是否符合要求。谢谢您对偏远山区孩子的关注,多希望能与您经常保持联系!此致祝工作顺利2005年7月25日亲爱的编辑叔叔、阿姨:你们好!别看我年纪小,才上五年级,但却和《优秀作文选评》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个月我都盼望着它早点来到我手中。里面的知识太丰富了,优秀的作文令我羡慕,笑话让我笑得喘不过气来。我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名字能出现在书里。今天,我寄去一篇自己写的作文和书法,希望叔叔阿姨…  相似文献   

18.
一位被诊断为“先天性双耳全聋”的女孩,不仅能看口形与人对话,并且还创造出正常孩子都难以创造的奇迹——利用课余时间创作出了500多幅漫画和近10万字的童话,部分作品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被评为第三届河南省“十佳少先队员”;2002年获第五届宋庆龄奖学金。而这一系列奇迹来源于一位伟大的母亲——2006年度“感动河南十佳母亲”获得者胡振萍!  相似文献   

19.
家喻户晓     
梁姑姊(zǐ)是汉朝时一位善良、刚烈的女子。一次,她从外面归来,发现家中不慎(shèn)失火,把她家和哥哥家的孩子都困在了屋里“,我得先救哥哥的孩子!”梁姑姊心想。她记得哥哥孩子总躺在外边,所以毫不犹豫地先救走外边的孩子。她艰难地爬出了房子,一看孩子“:哎呀!怎么抱出的竟是自己的孩子?”梁姑姊痛哭起来“:我抱出了自己的孩子,别人一定会说我自私的,这坏名声‘户告人晓’,我还有何颜面见人!”说着,她纵(zòng)身跳进了火海。含义意指家家户户都知道。喻:明白。晓:知晓。出处汉·刘向《列女传·五·梁节姑姊》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20.
胡迎新 《社区》2002,(14):39-41
我被请到北京房山,去给一个当时只有11岁的男孩看病。他的家人从孩子一出生就带他到各个医院治了10年,花了很多的钱。居然就没有一个医生告诉孩子的家人患的是什么病,告诉家长这种病根本无法治。这是非常不道德的。 你们习惯打吊针,好让孩子的体温降下来,那是靠药物强制性降体温,对孩子的恢复没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