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市场经济的大潮,漫卷中华大地,如此汹涌,强劲有力。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社会是真的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根本变革了。中国大陆的社会学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恢复的。它的脉搏是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发展同步跳动的。经过14年的发展,今天在这亘古未有的商品经济的洪流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始终是和中国的“三农”问题羁绊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三农”问题的沉重包袱,才使中国被动地走上了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道路;正是“三农”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才使中国的现代化获得了所必需的原始资金积累;正是“三农”问题的凸显和破解,才使中国跨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历史的沉疴在发展社会学看来,社会现代化就是用新技术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其集中表现为经济结构的转变,也就…  相似文献   

3.
一、实验区的筹备与建立 肇东实验区是依据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创办的。其理论前提是发展理论、社会系统论和社会学理论关于对社会发展整体性、主体性和内源性的科学认识,实践前提是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经验教训的认识,特别是对我国十年改革丰富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世界各国现代化水平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现代化是各国追求的目标,它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体现。虽然各国现代化起步的时代背景不同、自然条件不同,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模式和步骤也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目标是相同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都是要达到经济、科技、社会的高度发达,以及以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 为了全面、系统、准确地分析各国现代化的进程,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根据社会发展、现代化理论提出了各种指标体系,进行科学的量化。例如美国社会学家埃斯蒂思用36个社会指标组成社会进步指数,对世界124个国家作出了定量评价,评出中国居世界70位左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指数”和“生活质量指数”,在世界评价中中国被评为60多位。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美国现代化问题专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60年代在亚洲、非洲  相似文献   

5.
184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开始启蒙,其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现代化的布局是片面的,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启动全面现代化工程。1978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催化剂,社会发展领域各方面的现代化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最终成果体现在人的现代化,可以说人的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个人心理的现代化和个人行为的现代化两方面来研究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全面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和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题。为了保证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化不断为这一事业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持。当前,探索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理论构架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理论课题。本文就此问题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人们关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并不仅仅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许多有识之士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阐述了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然而,讲民族素质的提高,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农村与农民。这是因为中国十一亿人口,八亿是农民;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完完全全的农业社会的发展史。讲国情,这就是最大的国情;讲特色,这就是最大的特色。这就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鸿沟。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十年改革,不但在经济上灌注了新的活力,而且引起了文化观念上的大裂变,尤其是农村与农民,开始走出黄土地,在商品经济,改革开放的海洋中奋游搏击。传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新的价值观念孕育于希望的田野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提高问题,已不是理论上,宣传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于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  相似文献   

8.
透视群体性事件的六个层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和暴露。群体性事件作为体察这些社会矛盾的信号,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发展是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中心主题。举世瞩目的中国现代化正处于其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将于下世纪中叶基本告成。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多学科的分工和综合研究。社会学的突出属性便是综合性。培养和造成跨世纪的人才,是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主体工程。为此,本期特择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93级博士研究生在“社会现代化”讲座的课堂讨论发言稿6篇及一篇国外中国留学生来稿。希望青年们朋友更积极地投身子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并有更多的人参与中国现代化和社会学的研究,共促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成功和社会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今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这其间一个十分重要问题就是公权和私权的和谐。随着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个人生存发展的权利更加重视。在社会结构的改革和调整中,虽然相关的法律配套上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社会结构中尤其是公权与私权的关系的改革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以微博实名制的问题视角,探究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处理公权与私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科教兴国”的政策下,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时代方向。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探讨了我国在目前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实践模式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方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现代化错失机遇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时 ,我们发现中国有多次现代化发展的机遇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中国错失了这些历史机遇 ,与现代化失之交臂 ,在世界现代化大潮中一再落伍。因此 ,探究影响中国社会现代化错失机遇的种种原因 ,为我国当代社会现代化实践提供历史借鉴 ,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化是囊括了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特殊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 ,中国是一个后来者。中国是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在早发现代化国家的侵略下 ,被迫开始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因此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社会现代化错失机遇的原因 ,就必须把它置于世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特色,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依靠改革为社会注入发展动力、调节社会矛盾、消除消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社会政策的传统模式及其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了中国社会政策的传统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分析了新时期社会政策的调整与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的实践基础上,作者指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类型与运行机制,它也同时代表着新的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与发展模式;商品生产与市场机制的发展与培植只有在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因此,建立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新秩序,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目前改革与现代化进一步深入展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始终是和中国的"三农"问题羁绊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三农"问题的沉重包袱,才使中国被动地走上了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道路;正是"三农"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才使中国的现代化获得了所必需的原始资金积累;正是"三农"问题的凸显和破解,才使中国跨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本文主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能够更好的提高高职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非西方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有关非西方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则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自本世纪50—60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产生以来,有关的争论就没停止过。尤其是70年代拉美“依附理论”崛起,并构成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对峙,两种观点之间的争执更是针锋相对,西方现代化理沦试图按照欧美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发展阶段。从1840年至今,为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曾经有几代人为之奋斗不懈。现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基本解决温饱,实现了现代化第一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二步战略目标迈进,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上半叶,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即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建成现代化社会。应当看到,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如…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城市的产生与快速发展,同时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与管理进程也带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城市化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它是评判一个国家发达化程度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代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是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发展的,在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大众对于当前中国不平等的状况和趋势的不满程度如何?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和一些中国政府官员都提出,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市场改革造成的不平等状况不断加剧,普通民众对资源分配的不公非常不满、甚至愤懑。通常认为,那些从改革中获益甚微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应该对当前的不平等心存怨怒。为了考察这些看法是否属实,我们对一项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首先,尽管中国受访者对当前不平等的一些方面确有微词,但是他们总体上仍倾向于认为,目前产生各种社会不平等的资源分配模式是比较公平的,尤其是在社区内部。其次,与其他一些国家的类似调查结果的比较发现,中国受访者相对而言对社会不平等批评较少,同时更容易对个人通过教育、天分和勤奋努力来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持乐观态度。再次,总体而言,农村居民受访者,尤其是从事农业的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和职业地位较高的受访群体,反而对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反应要来得和缓,他们不太认为当前的情况是过分和不公平的。由此可见,民众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并不一定能代表他们对社会不平等的主观态度,而仅仅知道基尼系数或其他一些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也未必就能预测社会大众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基于这些发现,本文在结论部分讨论了中国今后在社会稳定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