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季教育展上,一连几场的外国签证官讲座都是座无虚席,日本签证官讲座也不例外。前来聆听讲座的不仅仅有学生及其他们的家长,还有部分来自留学中介的朋友,像这样的与外国签证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真正想要留学和从事留学工作的人员都是不会放过的。日本签证官单刀直入,对日本留学生的现状以及申请日本留学的手续和需要的材料,一一做了简要的介绍。目前在日本的各国留学生共有17万3千人左右,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有12万多人,占在日本各国留学生的69%,也就是说三个留学生当中就有两人来自中国。外国人在日本学习,一般分为两种:留学和就学。进入…  相似文献   

2.
在几千公里外的山西长冶,居住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都辛勤地奔波在工作的第一战线,但依然热爱着生活;他们大多都已步入成家立业之年,但依然留恋青葱岁月;他们有的喜欢足球,有的喜欢韩剧,但都一样执着地厚爱着许愿草。他们就是——山西省长冶市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可爱员工们!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生活时间久了,耳闻目睹的事情也就比较多了,因此也从中获得了一些体会和感受。下面从几个不同的侧面谈一谈。融入日本社会融入日本社会并非容易的事情,对留学生而言,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那就是生活在日本的社会中,又不能融入日本社会。这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虽出自于中国而有它的特殊性,或日本人的国民性里有它的“岛国根性”的缘故。有外国人用“害羞的文化人”来描述日本人,可能他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以美国人的眼光来描述的。以中国人的眼光看来,日本人有较强的集团主义的大和意识,他们喜欢结团结社,同党、同乡、同窗、同系列公司…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上,为什么许多中国学生不喜欢大胆发言,而国外院校的学生都敢于踊跃发言?为什么在受到别人赞扬时,不少中国学生往往过分谦虚,而外国学生则显得落落大方?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发表看法时,中国学生的回答很含蓄,而外国学生却很坦率?应当说,中外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中国人与外国人在处事、为人上的差异。而我们留学生在外国学习期间,时时处处都会遇到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外国人。为了与留学国人民友好相处,你就要正确认识不同文化所产生的不同国民性格,求同存异,相互沟通,逐步适应,相融发展,这样才能留学成功。本期我们专门就“留学:你怎样与老外沟通”的话题,请部分已成功留学的人士来谈一谈他们的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外的东西,不论是商品,还是文化、政治,都潮水般地涌进国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便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外国的东西什么都好,而自家的东西却登不了大雅之堂,甚至产生一种自卑感,于是,盲目学外便成了一种时尚。我绝无排外的意思,但对这种不加分析的学习却总是有几分担心。实际上,这样的学习潜藏着一种危机,这里有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这样说绝非否定学习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是说,国外有那么一种势力,总是在耀眼的光环下,在我们喜欢的形式中,兜售他们的私货,总想让我们照着学,照着做,最后变成他们…  相似文献   

6.
这些年,生活在北京的欧美人越来越多,做老外生意的人投其所好,大量贩卖仿制中国古老艺术的物品--青花瓷、老式家具、中式服装……只看这些东西,你会有种错觉,难道来北京的外国人个个都是个中国通? 有数据表明,买这些传统工艺的外国人,多数都是日本、韩国等亚洲人。他们与我们有着相似的宗源和传统,对这些老玩意儿很能欣赏,可是欧美人买得就少了。真正的我们中国人认为的好东西,他  相似文献   

7.
读书先读人     
彭波 《社区》2009,(8):18-19
人都希望过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清闲、自在、逍遥,且没有争斗,没有是非,没有忧愁,没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一切都那么超凡脱俗。在这样的氛围里,做你喜欢做的事,喜欢你喜欢的东西。对于我,则喜欢坐下来静静地读书。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把握一个说明居住在韩国的婚姻移民女性的社会活动和适应类型的重要因素——邻里效应。尤其是针对居住在同一个市、郡、区的外国妻子以及同民族人口比重对婚姻移民女性的社会活动和适应类型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住地区的外国人妻子比重越高,越能促进婚姻移民女性的社会活动、并且属于孤立类型的可能性也越高。这样的边缘化效果在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比在大城市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并且,居住地区同民族人口越多,和他们的接触和互动就越多,但是比起同化于韩国社会,属于孤立类型的婚姻移民女性较多。  相似文献   

9.
动物的悲哀     
记得有一位诗人说过,如果我喜欢鸟儿,我就把它养在天空里……是呀,如果你真的喜欢动物,就应该给他们自由的生活空间,_让他们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正像张雅行小朋友说的,这种选择不为动物,为的是人类自己……--编者  相似文献   

10.
王小东 《可乐》2008,(9):56-56
中国人似乎并不太在意本国人怎么看自己,倒是特别在意外国人怎么看自己;不太敢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事物,而是特别喜欢用想象中的外国人的标准衡量事物。从国家层面说,外国人要是说个什么"中国威胁论",有人就着急得要命,一个劲儿地跟人家解释,咱们自娘胎里带出来的就是爱和平、不爱打仗。外国媒体  相似文献   

11.
行者 《21世纪》2011,(1):62-62
曾看到中央台的“实话实说”中有这么一段情节,颇有感触。主持人在节目最后,问一位在中国生活的爱尔兰年轻朋友,请他说说他的希望,那位爱尔兰年轻朋友说:“我走在街上,人们常叫我外国人,使我很不自在,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都是中国人。我希望他们以后不要这样叫我。依我之见,中国人称呼“外国人”是褒扬的意思,绝无贬意,因为被称作“外国人”者,只限于白人,黑人朋友一般被称做“非洲人”,或者以肤色直接称呼。  相似文献   

12.
那位不远万里来中国学说相声的“洋大山”,曾在电视上就名牌问题侃过一通“大山”。其中不乏惊人之语,警人之句。 比如,说到外国人对名牌的看法和态度,他觉得就与中国人有很大不同。中国人认为,名牌就是牌子响、价格高、豪华气派、大家都认同的产品。像汽车就认宝马、奔驰等等,衣服就认皮尔·卡丹之类,并且将名牌也排个一二三,非要追求使用最好的不可。而一般外国人则认为,我喜欢什么牌子、哪种产品对我适用,哪种产品便是我心目中的名牌。比方说,我喜欢坐夏利车,那么夏利便是名牌,管你什么奔驰500、600。  相似文献   

13.
Cleo 《21世纪》2010,(7):71-71
不要以为,外国人就一定浪漫多情,嫁个外国人就进入了天堂。良好的生活使用性能我的男人,我叫他兔子。德国男,处女座,热爱废物改造。啥叫废物改造?说穿了,就是将别人扔出来的东西拾回来,从他手上过一遍才算真正的垃圾。  相似文献   

14.
我对研究上海很有兴趣,也感到很有需要。说有兴趣,是因为我在上海生活、学习、工作,我要求了解上海;说有需要,是因为大家对上海都很关心,国际上都晓得上海这个城市。我接触过许多外国人,其中很多是降生于上海的,在上海生活过,都很愿意谈起在上海的经历,可见上海对他们来说是有感情的。在使用“上海人”这个词的时候,往往超出了辞书上给这个词规定的含义了。在我接触过的许多外国人看来,会做生意可以说是上海人,会适应环境也是上海人。有时把江浙一带的许多人士都称作上海人。据说香港有五十万上海人,其中就包括江浙人在内,美国也有许多上海人。这些都反映了上海在国际、国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何辉 《国际公关》2015,(3):86-88
中国人喜欢收礼和送礼利玛窦和他的同事们很快发现,给中国人送礼可以得到对方的好感,给官员送礼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报,这些回报包括默许在当地居住、以朋友方式交谈,甚至接受天主教的信仰。在1595年8月29日自南昌寄给澳门的耶稣会士孟三德(edward de sante)的信中,利玛窦写道:我让他们看了我要送给官员的一份礼物。第二天,那位官员就派人来找我,并对我送给他礼品感到非常高兴。他还特别仔细端详了我送给他的小沙漏钟表,他从未见过这种东西。那天,这位大人整天都陪着我,让我留在他那里。他向我提了许多关于我们欧洲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千百年来不断讲述着温馨或者不那么温馨的故事。几百位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洋太太一下子走进了北京人的生活,恩恩怨怨、哭笑打闹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再不全是自己的事。 (一) 1990年,娇小、活泼的玛丽亚随着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留学10年的未婚夫王若鹏,走进北大单身宿舍的一居室,开始了她在北京的生活。“最痛苦的是出去买东西。在中国人眼里,外国人都很有钱。早晨到农贸市场买菜,我前面的人买的黄瓜明明两元钱一斤,到我这里就要3元。我和他们讲理,他们总是说外国人有  相似文献   

17.
一群曾经自诩为最最爱国的中国知识分子“精英”的人们,在祖国的大地上闹了一场动乱以后,纷纷跑到外国“爱国”去了。事实证明,这些人到外国去后靠学问吃饭的人不多,大多吃起专业政治饭来了。尽管他们现在的政治搞得不怎么景气,但是他们在中国大陆上曾经“红”过十多年的时间,并且不少人头上顶着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桂冠,身上披着改革家的外衣,发表过不少论著和文章,在论著和文章中还似乎表示过很讨厌“政治”这个词语,从而掩盖了他们险恶的政治动机,掩盖了他们政治家的本来面  相似文献   

18.
虎子 《山西老年》2012,(2):46-46
饺子起源于中国,因其味道鲜美,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其实许多外国人与中国人一样,也对饺子情有独钟,但是不同国家饺子的做法与吃法各具特色,形成了别具风味的外国饺子。  相似文献   

19.
若说北京的胡同,哪条流淌的洋腔洋调最多,我的答案是位于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钟鼓湾胡同。不是忽悠,我敢说在这里游历的人,二三十人中,准保有一个外国人,尤其是白皮肤、蓝眼珠的外国人。我问在钟鼓湾胡同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位老大爷为什么?老大爷没有回答,只是告诉我自改革开放以后,来这里参观游览的外国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们一是喜欢钟楼鼓楼这两座古建筑,二是喜欢胡同里的四合院,三便是喜欢胡同里的京味餐饮了。  相似文献   

20.
娄杨 《社区》2014,(5):59-59
眼睛在新疆人的脸上一定是点睛之笔,那不是最干净的眼睛,或者最多深意、最多故事的眼睛,但新疆人的眼睛真是能让人看到脸红心跳,眼睛里全是风情,他们喜欢看一个人或者东西就盯着看,这样的长睫毛大眼睛下跟一滩水一样,眼神真是让人受不了。这样的现象以南疆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