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科是对一种或几种相近专业通过科学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理论知识系统。人类迄今所积累起来的全部科学知识就是一个通过对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三大现象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宏大学科体系。但由于学术研究的分工不同,摆在研究者面前的具体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不同,而分为相对独立的学科门类。不同的学科门类又各有其自身相对较小的更专门的学科体系。概而言之,学科体系是对科学生态总体结构的系统分类和分层描述。编辑学和出版学,是中国人创立的,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传媒科学。在中国,编辑活动与出版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近代以来,编辑出版业在创造中国传媒文化结构的同时,吸收了西方文化传播过程中编辑与出版的新技术、新媒介、新理念,有更大的进展。编辑学在我国已有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作为研究创构各种文化媒体母本的普通编辑学已基本形成。而出版学的学科体系在国外形成较早,我国尚处在建设阶段。编辑学和出版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对于学科的发展和成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关于编辑学和出版学关系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从内部关系来看,编辑学和出版学的归属研究经历成长阶段、激烈阶段和缓和阶段;而在二者关系趋于缓和的基础上,如何从外部认识编辑出版学和传播学等学科关系,从而提升编辑出版学学科地位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编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存在,已经是客观事实。这一点,似乎没有争议,起码在编辑学界是这样。但是,关于编辑学的学科性质这一编辑学的基本问题,在编辑学界(目前为止还主要局限在编辑学圈内)的确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是一门新学科在其成长过程初期所难免的,也是必需的。对这一关系编辑学学科全局的问题,进行回顾和评述,是很有必要的。在此,就这一问题的10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4.
我国编辑学教科书出版起步早,但报纸编辑学教科书一枝独秀;30多年来各类传媒编辑学教科书百花齐放,渐入佳境;已出版的编辑学著作分为实虚两类,实为主流。我国出版的编辑学教科书存在的不足有: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的书较少;书稿名称与内容冲突,体例失当;出版类与新闻类编辑学教科书之间隔绝,缺少沟通。建议整合并强化作者队伍,尽早出版足以涵盖六大传媒编辑工作实务的优秀教科书;完善新闻出版编辑学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加强编辑学教科书内容信息规范化与科学性建设。  相似文献   

5.
近五年来,编辑学理论研究多聚焦于编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所提出的大编辑一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显示出编辑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编辑主体研究主要集中在编辑角色转型、编辑能力培养以及编辑团队建设上,其中编辑转型的路径与方向、编辑能力的构成元素分析及提高能力的方法研究均具有代表性。编辑实务研究多集中在全媒体数字时代编辑工作的变革与创新、报刊体制改革等方面,研究者较多地将当前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体制改革的现实背景与编辑工作改革与创新结合起来,且将编辑过程、编辑环节与数字出版技术紧密联系,呈现出务实的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编辑学研究的目的,主体及对象,认为编辑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工程科学的学科性质,进而分析说明了编辑学研究须遵循系统工程的四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20年来 ,编辑学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作为一门学科 ,它还显得够不成熟。如何建立编辑科学的理论体系 ,是当前和今后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本文对我国编辑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对策改进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近代才出现"出版"这个词语概念,但是中国实际发生的出版活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曾出现多次重大变化。出版活动的变化不仅有其内在原因,也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媒介不断发展的今天,出版概念已经是不同以往的"大出版"了。新媒介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但新媒介往往是对旧媒介的补救和改善,新旧媒介会在相互融合中重新获得生态平衡,内容资源的跨媒体(全媒体)出版、数字复合出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而,亟需培养大量适合融合媒体和数字化出版需要的编辑人才,以不断满足广大受众对于不同层次的文化产品的需求,出版教育的模式也要随之改革。  相似文献   

9.
邵益文是我国编辑学研究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组织者,是我国最早投入编辑学研究的几个人之一。他提倡"一切为了读者"的编辑观,认为编辑以读者为中心就要为读者打算,要事事处处为读者着想;他倡导编辑活动的"二优律",坚持以优选、优化为手段分析编辑活动的基本矛盾;他注重编辑主体的研究,强调编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他重视编辑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以普通编辑学命名的专著,推动了普通编辑学研究的深化。他注重编辑学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助推了编辑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他还在编辑概念的界定、编辑出版教育研究、编辑学的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功绩卓著。  相似文献   

10.
阙道隆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编辑家和编辑学家,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投入编辑学研究的为数不多的学人之一。他编辑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为对编辑学概念、范畴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全面探讨,对编辑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构建。他的扛鼎之作《编辑学理论纲要》,首次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编辑学理论框架,在编辑学研究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标志性意义。他的编辑学研究还具有鲜明的学科建设思想,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应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分析了编辑信息的基本特征,即编辑信息的社会性、组织性、知识性、服务性;探讨了编辑信息的传播过程,进而分析了信息方法在编辑学研究中的意义及其主要表现,即应用信息方法。可以为编辑学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有利于巩固编辑学的学科地位,增强编辑学研究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编辑学研究虽有较快的发展,但与一个成熟学科的要求相比较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编辑学研究从总体上说还没有被普遍重视,编辑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编辑实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文章的思路是:1.拓宽编辑学的研究视角,从各个不同的切入点来观照编辑活动;2编辑学研究要尽量同其他学科交叉,更新观念,变换角度;3.加强编辑学研究者之间的联系,搞好群体协作;4.完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5.重视编辑学各方向的研究,史、论、实务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编辑工作是复杂而艰苦的文化创造活动 ,与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实践等关系密不可分 ,且与许多学科有共同的客观过程和构成物。从编辑学的主体性、横断性、独立性、实践性的兼容特征切入 ,深层次地理解编辑学研究的扩张性。主张编辑学理论研究应加大多科渗透性 ,并提出了可参照的途径 ,这对目前拓展编辑学理论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的矛盾运动,形成了编辑活动的总规律,是贯通编辑学理论体系的总纲。研究编辑学,就必须过滤出其关键范畴,并以此为切点,在合乎逻辑的思维延展与理论选择中形成稳定而开放的学科特性。而编辑主体、编辑客体无疑是编辑学理论体系中的关键范畴,是铺展编辑学范畴之网、构建其理论大厦的重要链条,是编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编辑学新论》之“新”主要体现为三个不同的创新路向:从编辑学研究的前沿考察问题,且紧密结合当前编辑出版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变化,具有立意和命题的双重时新性;根据编辑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注入新的思维因子,对既定观念、结论等进行修正和完善,更新编辑学理论体系和观点;站在编辑学理论建设的战略高度考察问题,在研究的切入点和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看法上具有良好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特色的编辑学研究,60年来学科理论不断深化,媒介视野逐渐开阔,从学术理论到方法技术均有不少新的发现。主要是发现了编辑学的专业普遍性与媒介贯通性、编辑活动的主体和主体性、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特征与编辑科学的学理、编辑活动早于出版活动并大于出版活动。编辑建构的"媒介间性"特征、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学科链,及与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及其技术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编辑媒介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内地新闻编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创立了新闻编辑学的学术研究体系,对新闻策划展开了深入探讨,对各种编辑符号、形式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编辑工作展开了论述.本文梳理各时期的代表性论著、论文,对我国内地新闻编辑学各时期、各阶段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编辑学高等教育发展迅猛,编辑学学术组织、学术期刊纷纷涌现.多家高校学报开设编辑学研究栏目,发挥其版面丰富的优势,系统深入地探讨专业问题.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特色栏目——“编辑学与期刊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视野开放性、学术前沿性和作者队伍广泛性等特点,不愧是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又一重镇”.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读者需要、作者需要、编者需要存在的形式.通过分析三种需要的特点、区别与联系以及各自在组稿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三种需要有其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但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并且三者都根植于社会,有机地统一于出版物之中.认为以出版宗旨为原则、稿件价值为基础、作者需要为动力、读者需要为依据、编者需要为准绳,达到三种需要的有机统一,是组稿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也即组稿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