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志东 《社区》2010,(13):51-51
“小区实行封闭管理了,暖气热了,业主委员会也建起来了,很多人都希望住到我们小区来。”居住在香苑小区的胡国宝老人自豪地对新华社记者说,“这还不都是羡慕我们小区和谐的氛围。”但是,谁能想到,这个让大家争相居住的小区过去竟然是一个各种治安案件频繁发生,社区居民与开发商、物业公司纠纷不断,甚至要集体上访的“麻烦社区”呢!  相似文献   

2.
陈萍 《金陵瞭望》2011,(9):60-60
一是尝试将社区管理与物业服务相融合.联合小区物业公司,对西善花苑、七彩星城等新建小区居住人口进行信息采集,建立社区居民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延伸“三个一”活动内涵,定期上门走访居民,了解群众需求,帮助解决问题。二是尝试将涉及居民服务的各项工作相整合。  相似文献   

3.
陈晶龙 《社区》2013,(28):24-24
凡逢每月第一个星期二的上午,在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铁一居民区鲁班大楼小区,总会看到有居民朝着2号楼活动室走去。熟悉小区情况的人都知道,这是小区定期举行的“业主接待日”活动。参加接待的人有社区工作者、物业公司人员和业主委员会成员,活动的内容是听取业主对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些急需解决的事,当场由负责者拍板,限时解决。  相似文献   

4.
郑怡 《社区》2009,(13):53-53
“公厕北边的地方有必要清理一下”、“西门的乱搭乱建也是整治的一个点”、“社区黑板报的内容也要及时更新,做到家喻户晓……”3月12日上午,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文峰社区3号楼的楼道口格外热闹,社区干部携带了椅子凳子把“会议室”搬到了小区楼道口,20多位居民代表正在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5.
陈火根 《社区》2005,(24):24-25
在金华市区城中街道的青山社区,你找不到“一号楼”、“二号楼”这样在其他小区通用的标识。因为在这里,每一栋居民楼就好像一个人一样,都有一个别致而独特的名字,“剪纸楼”、“文艺楼”、“科普楼”……墙上大红醒目的命名牌,使这些楼道与众不同,有了浓浓的文化味儿。这些特色楼都是社区居民发挥自己的专长,自发参与,和社区居委会的干部一起创建的。青山社区是一个老社区,不少宿舍楼都已经有10~20年的历史了,外表看上去比较老旧,如何让这些旧宿舍楼看上去更漂亮,凸显出社区居民的精神风貌,一直是社区居民和居委会的干部经常琢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区》2007,(2)
缺少物管是目前老旧小区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受观念的限制和硬件条件的制约,让居民出钱引进物业公司,很难行得通。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一些楼房的公共设施损坏、破旧,与居民居室的精装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老旧小区的居民也越来越需要物业方面的服务。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2006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东平巷社区由社区志愿者发起成立了“楼道事务管理中心”,承接社区5865户居民的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7.
董三福  董梅 《社区》2008,(9):15-16
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海清园社区居委会刚刚成立时,社区内的宿舍楼分属5家物业公司管理,沟通不畅时物业公司各扫门前雪,小区卫生环境脏乱差,社区居民人际关系冷漠,社区开展活动非常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海清园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想方设法汇聚物业公司的合力,凝聚居民的人气。经过几年的努力,社区环境变了,人气旺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干劲也大了。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1,(2):21-22
上海、南京等地许多居民来信反映:我们这儿有新城区,也有旧平房,有的光有物业公司在管理,有的光有居委会,还有的既有居委会,也有物业公司,而且它们之间经常因为社区居民生活中的问题发生矛盾。请问,这一个小区里有两个机构,那么物业公司应该是听居委会的,还是居委会应该听物业公司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9.
储春平 《社区》2005,(18):21-22
小区车道旁边停有一辆未上锁的助力车,物业公司的保安人员发现后,为了防止居民的利益受损,立即将其推入比较安全的公用车库内。物业公司行使社区管理权的依据是业主或业委会的授权。因为已经尽了最大限度的注意义务,即便助力车丢失,物业公司也无须承担赔偿责任,物业公司的做法符合社区管理的合法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3,(2)
引题新闻 广州新兴白云花园小区业委会炒掉原物业管理公司而另请贤明,但原物业公司坚持不交权并称业委会不合法,业委会则号令“新管家强行进驻接管。”双方冲突由此发生,后因各方均保持克制,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居民与物业 谁是社区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吴萍  杜晓建 《社区》2002,(13):40-40
报载,某地老年人在小区附近空地跳舞健身,因播放舞曲声音大,引发了驻区居民特别是考生家长的强烈反对。对此如果只从表面看,老年人“噪音扰民”实属不该,“板子”打在老年人身上,似乎无可厚非。但透过这件事情,却明显反映出老年人活动场所的的极度匮乏,特别是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社区内很难找到,使老年人无用“舞”之地。  相似文献   

12.
吴敏 《社区》2009,(7):10-10
中街社区位于骆驼街道中心地段,集居住、商贸于一体,社区内的住宅区几乎都是敞开式的,小区物业管理与服务相对滞后。社区两委会针对社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居民的需求,先后于2003年和2007年在银店弄小区(旧城改造原拆原建、商住合一的小区,一直没有物业公司接手管理)和东邑家园(原物业公司因收费率低难以维持日常开支而撤出)实行居民自治管理试点,让居民自己当“管家”。  相似文献   

13.
顾骏 《社区》2014,(9):35-35
在上海乃至在全国,一些老旧小区由于建造年代久远,设施老化,物业服务费低廉,缴费率也低,所以不是物业公司服务不到位,就是合同期满,物业公司自行撤退,甚至出现一个新词“弃管小区”,即物业公司放弃管理的小区。上海市杨浦区也有此类小区27个,环境脏乱、治安不良等现象曾让居民、社区和政府头疼不已。  相似文献   

14.
《社区》2002,(13):20-20
马连洼街道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两北部,占地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66万人,辖区内有5个物业小区,小区内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纠纷时有发生,业主把问题反映到居委会,因居委会和物业公司是两个部门,问题解决起来存在一定难度。要解决好物业公司与小区业主问题,我们认为,关键是使物业公司与社区居委会联起手水,只有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居行会工作当中,二者融为一休,才能同心协力为社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  相似文献   

15.
戚撼夏 《社区》2009,(28):8-10
两年前,《社区》曾刊载过一篇文章《老社区物业自管能走多远》,文章述及天津市某社区的物业公司因物业费“收缴率”过低,而突然撤出社区。社区居委会在没有新的物业公司接手的情况下,决定由社区居民自己承担物业服务的工作,并成立了由业主自愿组成的”物管会”.以协商议事的形式在小区实行“准物业管理”。让人沮丧的是.在实行物业自管的几个月中,问题层出不穷,表现在: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03,(1)
浙江移动公司一直着眼于方便居民生活,提升小区信息化程度,力争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办理相关手续。在小区电子政务建设上,还尝试为街道、社区安装自主投资开发的社区信息发布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如停水、停电预告,缴费查询等小区广播短消息服务。继今年在全省范围投资兴建“天天”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制作2万块公民道德宣传牌发放全省1000余个社区以来,该公司又出资5万余元为杭州市458个社区免费订阅了明年中国社区建设的权威刊物——《社区》杂志,进一步丰富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浙江移动公司为全市社区订《社区》杂志…  相似文献   

17.
黄贤云 《社区》2014,(13):21-21
“我曾向网格管理员反映过小区健身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没几天,社区广场就添置了新健身器械,我们老年人有了活动的地方都特别高兴。网格管理员还真管事儿!”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街道阳光佳园社区居民于仲长高兴地说。和于大爷一样,很多居民都觉得,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后,办起事儿来“提速”了。  相似文献   

18.
絮子 《社区》2013,(1):38-38
小区被盗率高、卫生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有的压根没有物业,有物业的也不完善,有专业的物业公司来管理成了老旧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居民最大的心愿。据笔者了解,收不齐物业管理费、小区居民更换率高、居民与物业公司分歧大等增加了老旧小区的管理难度。  相似文献   

19.
李林 《社区》2006,(21)
北京市海淀区华盛家园社区是2004年建成的新社区。由于开发商在建楼时遗留的问题比较多,居民入住后经常与开发商、物业公司发生矛盾。当时居委会刚组建,还没有成立业委会。开发商和物业公司把个别业主维权的过激行为说成是“少数坏人闹事”,要居委会表态。一些居民、业主则希望居委会跟着上访,支持维权。在这期间,居委会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被双方误解。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居委会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和帮助下,分析社区现状,研究解决矛盾的办法,从梳理各种关系入手,使社区秩序逐渐走向和谐。正确处理业主维权与社区稳定的关系由于开发商遗留的…  相似文献   

20.
关睿  王景芳 《社区》2010,(30):17-18
今年65岁的张玉华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兴街道华兴小区2号楼的楼长。华兴小区2号楼有84户居民,除了1单元外,其他3个单元都是散户,在小区成立之初曾是社区较难管理的几座居民楼之一。张玉华当楼长十几年来,“瘾”是越来越大,把2号楼“楼长”这一不起眼的职务,干得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