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小说《呼唤》被西方文坛誉为作者“继《荆棘鸟》之后,最成功的家族小说和爱情传奇”。小说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成功刻画了茹贝、伊丽莎白、内尔等各具个性而鲜活逼真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对爱与自由锲而不舍的孜孜追求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并将她们的生活“塑造成艺术品”。作者这一女性生存美学思想给当下的女性生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紧密,为更好地探索与解读《荆棘鸟》内的女性主义,研究人员先查阅了《荆棘鸟》的创作背景,通过专业的研究与调查,精准找出《荆棘鸟》对男性形象的颠覆,如弗兰克、卢克等,再以玛丽卡森、朱丝婷为例提出了《荆棘鸟》中女性主义的搭建,并对文中女性的艰辛成长进行了适宜解读,其内容包含混沌、觉醒与掌控命运,从而更为了解与熟悉《荆棘鸟》内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3.
李娃与霍小玉是唐传奇爱情类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女性形象。她们在身世、性格、命运、结局及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等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两个女性形象悲喜殊味命运结局之原委,除其自身性格的差异外,与作者创作意图密不可分,反映了唐传奇创作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命运主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 ,首先是人类整体精神的代表 ,她们对自我爱的追求 ,正是对压制人性的封建传统的突破。其次是女性精神的代表 ,她们在把握自身命运的同时 ,对抗着西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最后 ,她们悲剧的结局也正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命运的悲剧性。本文在此种分析的基础上 ,揭示出她们“爱———反抗———悲剧”的命运主线  相似文献   

5.
虹影小说中有一个特殊情结———追寻。这种追寻体现在生命、情感和道德诸方面,其中情感追寻中的母爱追寻和性爱追寻最具感染力。这种追寻总是与强烈的欲望相消长而使人物性格与命运沉浮其中。与其他作家的创作有所不同,虹影的追寻是通过某种缺失表现出来的。通过母爱和性爱的缺失来表现情感的渴望和生命的欲望以及不能得之后所导致的性格变异和畸形的反抗,从而达到呼唤母爱、渴盼性爱,实现人类之爱的目的。作品中的众多女性,不管外表是柔弱的还是刚强的,骨子里都透着一种坚韧和宁死不屈从于生活的反抗精神。她们的反叛源自于对生活的不满足和女性主义理想的失落,反抗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结局却往往是灰色的。她们在欲望中沉浮,却找不到情感的真正归宿。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在《传奇》中塑造了众多各具个性、命运悲凉的女性形象 ,挖掘出她们蕴藏的觉醒、抗争意识 ,揭示了她们女性意识幻灭的缘由 ,即“洋场社会”的浸渍、“夫权体制”的淫威、金钱“枷锁”的束缚  相似文献   

7.
唐人小说中的爱情题材以其曲折生动的情节结构、风采各异的人物形象取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成为众多题材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种。其中的《李娃传》、《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更以其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描绘和理性认知,成为爱情题材中的皎皎明珠。本文试以文本分析为着力点,通过对上述作品中三位女性性格特征的研究,得出结论:成长环境影响她们性格的形成。性格特征决定了她们的爱情追求和爱情结局。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黑人女作家,她极其关注美国非裔黑人女性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此通过分析莫里森的作品《最蓝的眼睛》中波琳.布莱德拉夫、皮克拉.布莱德拉夫和美国非裔黑人女性整体的心理状况,阐释了她们作为文化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的症状和命运。文化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作品中表现为美国非裔黑人女性对压迫她们的白人文化产生的一种扭曲的积极的感情。这种感情与她们的悲剧命运息息相关,只有爱才是抵抗白人文化侵蚀的有力盾牌。  相似文献   

9.
尽管以林黛玉为代表的《红楼梦》中众多女性悲剧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导致她们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却是一样的,这就是中国古代男权主义制度和专制主义制度以及二者派生出的世袭制度、婚姻制度、嫡庶制度、教育制度、司法制度、官僚制度等等。正是这些腐朽落后的制度剥夺了她们的自由、压抑了她们的情感、摧毁了她们的理想、泯灭了她们的才干,最终戕害了她们年轻的生命。隐藏在这些制度背后的是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君贵奴贱的政治文化和亲亲尊尊的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曹禺的《雷雨》《日出》等早期话剧中,女性形象大都以性格独特、个性鲜明著称,但她们同时又都是受害且值得怜悯同情的一类,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迫害几乎使她们丧失了与男性平等对话的权利。她们或失却自我但行为举止很是符合封建道德的规范要求;或具有雷雨性格,敢于冲破一切的桎梏,最后还是落得母亲不像母亲、情人不像情人的悲惨结局,等等。曹禺在戏剧中没有简单地对女性作天使和妖孽的二元对立之分,女性形象大都在生活中确有其人,因而呈现出了个性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半生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俗世普通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揭示了在以父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社会,作为女性对自身命运无可把握的悲剧;揭露了造成悲剧结局的人性的弱点、阴暗与丑恶.  相似文献   

12.
李术华 《理论界》2013,(12):162-164
林语堂一生关注女性命运,他的多部作品浸透着对女性的崇拜,其中尤以《京华烟云》为甚。《京华烟云》被视为现代版的《红楼梦》,刻画的近百个人物形象中女性人物过半,她们或被褒奖、或被膜拜、或被同情,充分体现了作者在现代思潮影响下人道主义的先进女性观。但受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其先进的女性崇拜观念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论《青衣》《玉米》的叙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和《玉米》塑造了两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揭示了她们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 ,尤其是透视了她们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里的“他者“地位。本文从叙述体态中视角的转换、叙述结构的组建和叙述主体的分化三个方面 ,对两部中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4.
罗迪·道伊尔笔下女主人公与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有关当代爱尔兰作家罗迪·道伊尔的文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对道伊尔的反映女性命运题材的小说《撞上门的女人》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剖析女主人公宝拉在饱尝婚姻暴力过程中的自省与自醒的心路历程,揭示爱尔兰在宗教、法律和社会偏见制约下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相似文献   

15.
汪锡鹏因长篇小说《结局》而成名,却因《记耶稣家庭》的"不合时宜"而沉寂一生。其代表作《结局》在文本的时代性、章芷芳形象的典型性和女同性恋心理描写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艺术价值。后《结局》时期的创作多属消费性创作,虽是就《结局》所涉及的问题和因子的继续深掘,但时代意识已淡薄,对底层女性艰难的生存现状的书写亦较平,刻画战争境遇下创伤者的命运的作品,虽在局部上有所新拓,但终淹没于寻常的文学史叙述中。  相似文献   

16.
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生存图景、命运际遇呈现出的失败姿态展示了悲剧性的女性宿命。这样的主题在以女性代际延续为主线的小说中得到更加完整的阐释。一些满怀焦虑的女作家从母系的发展脉络中发现并感受着女性人生的不幸与惨败 ,在她们的笔下是充满困惑的文本 ,留待我们解读并为此寻找出路。萧红的《红玻璃的故事》、铁凝的《玫瑰门》及张洁的《无字》三部作品就从女性生命历程的视角展示了女性不幸的人生遭际 ,使女性的悲剧历史以形象的方式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7.
高惠娟 《殷都学刊》2006,4(4):55-58
正因为古代婚姻是女性唯一的归宿和目标,《诗经》中的爱情大都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性。也正因为婚姻与女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诗经》重章叠韵的唱叹声中才会夹杂着弃妇们伤心欲绝的啜泣。《诗经》弃妇诗叙述了一个共同的事实:女主人公惨遭遗弃;叙述了她们被遗弃的原因:色表。但考察文本会发现,无子才是她们被休弃的真正原因,而这恰恰是《诗经》弃妇诗的叙述盲点。  相似文献   

18.
尚晖 《东岳论丛》2007,28(6):192-193
司汤达作品《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小姐,《阿尔芒斯》中的阿尔芒斯,《法尼娜.法尼尼》中的法尼娜.法尼尼等女性形象追求的"激情之爱",昭示了她们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对时代的不自觉地超越和背叛,由此注定了其悲剧命运,其中渗透着司汤达深深的"恋母情结"。  相似文献   

19.
邓桂英 《船山学刊》2009,(4):223-226
川端康成执着于女性特别是少女形象的表现和塑造。对其笔下的女性表现出特有的迷恋和执着,对她们倾注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寄寓了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川端康成的《山音》即表现出女性崇拜这一主题。女性崇拜代表着对一种纯真的自然的情感、一种真诚的爱的渴望,一种对生命的幢憬,是一种对人的精神的救赎,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意识。这种女性崇拜源于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也是川端康成对自己孤儿根性的一种解脱和拯救。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是一位颇有个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家,其近期的一组短篇小说显示了她对 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舞伴》《闺中》《小新娘》和《云低处》均以女性为中心人物,显 示了对两性融合的信念与探索。不同的是,前三者以单纯的女性立场,通过揭示她们的内心 情感来表达其渴望;而后者则以开阔的两性视野,通过两性的接触对话,暗示了两性融合的 可能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