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曹禺先生创作的《雷雨》诞生以来 ,评论界对《雷雨》剧本中蘩漪这个人物就褒贬不一。本文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 ,把这个人物放到世界文学的画廊中 ,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来重新解读 ,在比较中挖掘人物内心真实的自我 ,并体会在比较中构成具有深厚历史纵深感和人文主义关怀的原型世界  相似文献   

2.
在曹禺的戏剧<雷雨>里面,蘩漪被认为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她为了获得自己的爱情,用暴风骤雨般的反抗来对抗周朴园的压制和周萍的背叛,但结果却以周鲁两家的毁灭而告终.蘩漪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根源决定了其反抗失败的必然性,但即使如此,她的反抗也在黑暗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闪亮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安娜、蘩漪形象悲剧意识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翠兰 《学术研究》2003,(12):132-134
安娜与蘩漪这两个独具特色的知识女性形象,渴望追求爱情,却因缺乏独立自我,无法摆脱所处的生存困境而走向悲剧结局。本文比较她们在婚恋、结局方面相似的特征,探索其形象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4.
安娜与蘩漪悲剧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娜与蘩漪是被置于世界文学同一系列中的两个典型。她们都反抗封建道德 ,追求个性解放 ,渴望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们在追求个性解放中充实着自我 ,又在拼命挣扎中慢慢耗尽个体生命 ,以悲愤结束其一生。她们的悲剧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造成的 ,也取决于她们自身的性格冲突  相似文献   

5.
从填补与完善剧本《雷雨》未曾表现出来的蘩漪和周萍的情感与生活之路着手,揭示出蘩漪嫁给周朴园出于自愿并非所谓父母包办,周朴园也并未压抑蘩漪。是她与周朴园追求错位,转而主动追求并抓住周萍不放。通过对学者褒蘩漪追求的执着、贬周萍摆脱的不义对待爱情平等问题上双重标准的质疑,揭示出真正的蘩漪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并非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楷模。《雷雨》表现了西方思想泛滥将会带来的恶果,它不再具有反封建意义,而是开启了民族解放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再肯定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略作解读,从环境、心理及变异行为等方面展示蘩漪这个独放异彩的成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曹七巧与三仙姑都是旧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们在长期无爱的婚姻生活中,人性遭受压抑,心灵发生畸变,从而导致了二人“自我”与“非我”二重性格的矛盾冲突。而小说创作的主客体差异,决定了二者矛盾性格的相向流动,其结果一个是彻底的人性异化,一个则一定意义上完成了人性复归。  相似文献   

8.
农迎春 《河北学刊》2006,26(4):131-133
蘩漪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具有鲜明特色和复杂蕴涵的叛逆女性形象。物质生活的富有、精神生活的贫困导致她成为肌理病(忧郁)和心理病(偏执)的共生体,其症状最终表现为疯狂的欲望和“雷雨”的性格,其复杂蕴涵则在于人性建构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以及个体生命力的创造性与破坏性力量相兼相制而显现的深刻人性深度。  相似文献   

9.
王宇 《学术月刊》2013,(1):113-121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形象具有多重文化隐喻,可从性别研究、人类学乡村研究和现代性研究等多重视角加以探究。在现实层面上,三仙姑是乡村新旧秩序的双重游离者,转变前的三仙姑固然不属于新秩序,也游离于旧秩序;转变后的三仙姑,表面看起来是加入新秩序,但实际上是被迫回归了旧秩序——被改造成"像个当长辈人的样子",即回到了"长幼有序"的传统乡村秩序中。在文化层面上,三仙姑形象则提示着现代性叙事所无法命名的传统乡村边缘、暧昧的女性文化形态——三姑六婆文化。这一文化形态在父权传统中固然受到贬抑,但尚能在自在、混沌的乡村世界中获得容身之所;随着乡村现代性运动的加剧,其存在根据日益丧失。三仙姑形象的塑造还与15—18世纪欧洲猎巫运动对女巫的表述逻辑以及现代性对女性身体的监控与改造逻辑密切相关。总之,三仙姑的形象可以看作是自在混沌、难以被现代性整合的传统乡村文化身份的转喻,表征着一种迥异于现代主体的另类/他者主体性。这种另类主体性因与现代性逻辑所定义的主体性(小二黑、小芹所表征的乡村新型主体性)截然不同,而遭致改造和清除。  相似文献   

10.
王晓钧 《学术论坛》2001,(5):115-119
作为一类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的嫉妒从未被东西方文化忽视,由此衍生的嫉妒文化星河灿烂,忝列中西文化之重要范畴.在发展阶段上,嫉妒文化大致可分为现象描述、理论与实证研究两大阶段.在发展特点上,嫉妒文化既具有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性,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性.本文拟以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为视角,以概念异同为主线,对中外嫉妒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群英 《云梦学刊》2002,23(2):94-95
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往往在较小的人际圈中发生,其危害是无法计量的。因此必须引导有嫉妒心理的学生纠正认知偏差,克服性格上的弱点,树立和增强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生活经历和情感观念历程上,对夏洛蒂·勃朗特本人与她的《简爱》中的主人公作一比较,说明《简爱》的创作心理主要是作者长期受到社会、生活和情感的压抑而产生的宣泄欲求和叛逆性格,并认为在简身上还表现了作者自己既追求平等、爱情,又重视物质财富的婚姻理想。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高晓声对农民心理探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燕 《学术界》2006,(3):195-199
驻足20世纪的中国文坛,鲁迅和高晓声可谓农民题材小说创作的两座奇伟的高峰。审视农民的灵魂心理,探索剖析农民的精神思想,为农民书写时代的生活篇章是他们共同的艺术追求。有缘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鲁迅和高晓声在探究农民心理历程方面的异同比较,来观照农民题材小说创作的继承、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文  杨永康 《兰州学刊》2011,(1):207-209
组织支持理论和心理契约理论对于雇主一员工关系的建立和保持都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他们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然而他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理论对于雇主一员工关系不同的认识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另外,一个理论的核心作用过程也会影响到另一个理论描述的关系。文章将通过对两种理论进行总结比较,揭示两理论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希望为今后雇佣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庞中英 《学术月刊》2020,(12):57-67
全球治理研究日益成为一个最为重要的学科。全球治理研究源于国际关系研究,又改变了国际关系研究。然而,全球治理研究的未来变得复杂,其相关性、可持续性和确定性成为问题。全球治理的实践深陷复合危机。注意到当前关于作为学科的全球治理研究向何处去的各种意见,我们可以提出一项旨在创新21世纪全球治理研究的议程,即构筑可持续的复合全球协同或者复合全球会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嫉妒理论和内公外私产权①新视角研究了分配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的机理。由于中国市场化进程普遍形成了包括城乡、地区、行业、部门、企业、单位等在内的“团体”内公外私产权,中国初期市场经济②分配格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团体间综合差距对总体分配差距的贡献大于团体内差距。根据笔者提出的嫉妒指数=分配差距心理距离这一公式,上述特点基本维持了嫉妒指数或分配差距过大与过小、快乐与痛苦之间的一种均衡,从而使分配差距不会成为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世界形势、准确把握时代潮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的新要求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时代的呼唤和实践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张洁和韩国作家朴婉绪20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小说,共同体现了剥夺的女性主义这一主题。在这一主题内,两位作家作品中体现的女性形象和女性问题,因时代不同其形态也不同。它从“恋爱(婚姻)自由的剥夺”到“主体性剥夺”,逐渐向观念性和基础性问题深化,并逐渐从“对象的差异”向“领域的差异”深化。  相似文献   

19.
叶勇玲 《学术论坛》2007,(10):200-202
根据非义务教育产品的正外部性以及其外部性的不同程度,我们认为非义务教育的投资负担模式和补偿模式应是具有不同层次的.文章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了我国非义务教育投入的基本状况,探索非义务教育不同层次的几种投资负担和补偿模式,进一步明确非义务教育不同层次的收益主体和参与分担教育成本的具体模式,为非义务教育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完善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与征地、安置房相联系的社会矛盾,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严重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因征地引起的农民拆迁,比之旧城改造引起的市民拆迁,问题更复杂,矛盾更尖锐.因为它不仅涉及住房问题,还涉及生计问题.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生计的基本条件.所有这些,都涉及安置房的安置模式与安置房的建设模式,以及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与征地安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