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盛世”是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只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而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与思索。  相似文献   

2.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站在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高度,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这是党管干部在新时期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大力推进人才战略,构筑人才工作新格局的一个新的重要原则。实行党管人才,是我们党深化对党建历史经验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卡义建设规律认识得出的客观结论;是我们党凝聚各方力量,完成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谋大局、抓关键、管火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王凤翔 《决策》2010,(9):90-91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用人组队的时候,不必苛求全面全能,关键是要弄清人才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公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唐盛世由此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明君”、“中国皇帝排行榜第一位”、“大唐第一CEO”等,贞观贤臣也是名扬千古。唐太宗自述人君之道的《帝范》和记载贞观君臣政论的《贞观政要》,俱已成为后世君臣和今日领导干部的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4.
《决策导刊》2001,(6):26-28
西部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分布失衡、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现有人才资源利用不够、人才外流严重等。解决这些问题,是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保证,也是大城市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这一精辟论述,对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人才资源是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宝贵资源,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企业发展关键环节。要切实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善于培养人才,发现人才,激励人才,保护人才,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为企业人才充分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6.
他带领股东们通过考察汉正街的历史和汉正街的商业文化,认定汉正街是一个有潜力,有厚重历史,可以再造,再发挥的一个品牌,是一块在国内和世界上独具民族商业文化的一个品牌,这是其它商业圣地不可类比的。它的商脉非常的清晰,商道非常的纯厚,商气非常的浓烈,无论是在和平盛世,还是在战时,她都是一个繁荣的商贸区域;她具有政治影响力,具有经济,文化影响力,具有历史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杨敏 《决策》2011,(6):31-33
在这一轮以人才竞争为主题的城市竞赛中,政府的强势主导作用非常明显,关于政府在其中的角色与定位,也一直有所争论。在人才问题上,企业、市场、政府的角色分别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夏仕应 《决策》2004,(6):6-7
国以才立,政以才浩,业以才兴。去年底,胡锦诲总书记在奎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括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前不久,在安擞人才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太华在讲话申指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努力使安徽省由人口大省转化为人才资源强省.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已成为支撑和健进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发展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9.
熊传东 《决策探索》2010,(13):53-57
党中央重才聚才用才,人才工作会提出发展总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5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2003年12月19日,我国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近7年,我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工作蓬勃发展,人才发展步入新境界;党和国家爱才、识才、用才、聚才,造就了一支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探索了一条条人才工作的创新路径,奏响了一曲曲人才强国的时代乐章。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加入WTO已成为现实,它对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将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历史变革中,历史和现实证明: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能深入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吸引和储备高技术人才作为整个经济战略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竞争舞台上掌握主动权。面对世界人才争夺战,如何抢占新世纪人才制高点,这就是中国跨入WTO的门槛人才战略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相似文献   

11.
“贞观之治”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盛世时代。对于魏征在“贞观之治”中的功劳,唐太宗说:“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可以说正是因为魏征的直言劝谏,规避了唐太宗的一些过失,把唐代逐步引向盛世。魏征的直言劝谏源于其高尚的人品官德。探讨魏征的人品官德所彰显的治国平天下的深邃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曾晓红 《科学咨询》2007,(14):60-60
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以她不堪回首的耻辱论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没有任何前途可言。“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一段讲话。可以看出,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能力”就是人们产生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陆静 《科学咨询》2007,(10):51-51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教育目标主要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和一定劳动技能、一定思想道德素养的合格的劳动者;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思想活跃,善于思索,能提出质疑,学生能运用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其蕴含的思维能力要求,开拓和培养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7月1日,我们党迎来88岁生日。在中国共产党88年的历史上,强调党性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而每一次对党性问题的突出强调,都紧随着迎接新的重大战略任务的时代和现实背景。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领导干部是否能够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驾驭复杂局面,既是一个历史课题,也是一个现实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悠久,各种人才智慧的学说纷呈,而人才智慧的典范更是举不胜举。中国是一个智慧大成的民族,人才智慧的经典案例,让人拍案叫绝,下面精选几例,供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16.
《领导决策信息》2010,(22):24-25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5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这是距2003年1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7年后又一次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会议。7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我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工作蓬勃发展,人才发展步入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毁誉摄政王     
马勇 《领导文萃》2011,(23):84-87
一个不错的王爷 有清200多年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前一后两位摄政王,前者协助幼主奠定江山。后者替幼主结束了王朝。有人说这是清廷的宿命,是历史无法探究的问题,也有人从两位摄政王的出身、能力方面予以解释,想要论证后一位摄政王太过年轻,能力也不太行。这个说法其实还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理论。胡锦涛总书记在其科学发展观的论述中反复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在2010年5月28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强国之本”。人才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治国如此,治企也如此。企业为树,人才就是根,根繁则叶茂,根固则树荣。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面对经济市场化日益加快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加强人才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关系到企业生存的最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3日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等问题。会议认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实际上,国家间人才资源的竞争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最关键因素。国际上的人才争夺战早已打响,西方一些国家在抢占国际人才的实践中还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对我国在实施人才战略过程中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论人才资源开发与教育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势之强弱,系于人才",综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属盛世经济繁荣之时,同时也是选贤任能、人才辈出的时代;反之,排斥人才和摧残人才,则必将导致国势衰微、经济萧条.人才之重要,古今一理. 中国作为人口众多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借鉴历史和其他国家经验,重视人才和人才资源开发,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人才又与教育紧密相联,由此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