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坚守之道     
<正>明朝的解缙是个才子,他一生最大的亮点是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而一般老百姓虽对其知之甚少,可他的名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却流传了五百年,家喻户晓。成名之初,解缙是个简单正直的人。在杀人如麻的朱元  相似文献   

2.
汉民族旧式婚礼最重要的仪式是新婚夫妇拜堂."拜堂"拜的对象是谁?从我们所看到的电影、电视剧来看,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这反映了某些地方的习俗.但是,对于"拜堂"这个涉及各地不同风俗的词儿,一些辞书尤其是权威辞书也如此解释,就令人觉得不够完整.例如<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旧式婚礼的一种仪式.指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及其后的拜舅姑和夫妇交拜".<现代汉词词典>、<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王贵元、叶贵刚主编,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等辞书的解释也与此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研究集形态出版物是指由出版单位把许多学者数量众多的单篇著作或者单张作品(包括未出版发表的和已经出版发表的两类),在一定编辑传播思想理论和文化优选理念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研究主题和编辑主旨与编辑原则分类选择收集,使单篇散籍在归并的基础上汇编成册,编辑创构成定期或不定期的一部或者多部、具有连续性或不连续性的文化传播载体.研究集是一种介于图书和期刊之间以图书的外在表现形态和期刊的编辑内容为基础,定期或不定期编辑出版的具有交叉性的大众出版传媒,这种融书刊两种媒体某些功能元素于一体的传播媒介,在书刊媒体之间扮演着纵横联通的传播纽带作用."集"是中国编辑先贤创造的一种重要的编辑体裁和出版传播载体以及图书收藏编辑类目,它也具有传媒性并且是蕴涵着中国传统编辑思想与编辑智慧的一个词汇.编辑出版传播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延伸扩展并生成了以"集"为内涵的出版文化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4.
<春秋摘微>是中唐诗人卢仝精研<春秋>之著作,但对其流传与著录情况长期以来失于系统研究.据现有文献考证,<春秋摘微>唐代即有流传,但不见著录.宋著录有四卷本、不分卷本和一卷本三种情况;元著录有四卷本和一卷本两种情况;明<永乐大典>中间接收录<春秋摘微>六十二事;清李邦黻从中辑出编为一卷.是知历经朝代更迭,<春秋摘微>之四卷本、不分卷本和一卷本系统,先后不传,所存者唯清李氏辑本.  相似文献   

5.
爱华 《山西老年》2014,(10):42-42
其一解缙是明朝大臣,有学问,主持过《永乐大典》的纂修。解缙幼年家境贫寒,有一年除夕,解缙想写一副对联庆贺新年,正苦于无恰当内容可写,忽然看见对门富翁家的宅院旁有一丛青翠葱茏的竹子,便写下了一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富翁见了,心生嫉妒,便命家人将竹子拦腰砍断,想以此反难解缙。  相似文献   

6.
张学军先生<周永年对(四库全书)的贡献>一文,对周永年在<四库全书>编纂中的贡献作了全面总结.但周永年入四库馆的时间为乾隆三十八年,而非乾隆四十年.其所辑<永乐大典>佚书目前可确定者仅有<周官新义>、<周易口诀义>、<易说>、<老子注>、<金楼子>、<公是集>、<彭城集>、<浮溪集>、<斜川集>九种.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本《唐才子传》是四库馆臣以《永乐大典》"事韵"、"姓氏"中文字缀合而成的。与《永乐大典》原文及元刊本相校,《四库全书》本在体例和文字方面均有改动,但其中异文对《唐才子传》校勘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8.
(一)《永乐大典》本百科全书式的《永乐大典》于一四○三年至一四○八年编于南京.一四二一年,《永乐大典》及文渊阁芷书迁至北京。这部巨著的副本完成于一五六二至一五六七年间。战火和保管不善,都是文学宝库的死敌。一七七三年,在恢复《永乐大典》收入的佚书过程中,《永乐大典》得到广泛应用。这时发现北京这套《永乐大典》副本不完整.当时存于翰林院.是四十年前从皇史歲迁来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闻事业史和科学传播角度的原始期刊文献调研和考证方法,对<新青年>媒介形态作全面研究,为五四时期科学传播史研究提供典型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新青年>首先改用白话文和采用新式标点符号;首次实行轮值主编制度;通过赠送、交换、代派销售、登载广告等多种方式经营管理,成功地使发行量达到15 000份以上;曾出版"新青年丛书"、专号或专号出单行本、合订本重印等形式,实现再传播增值或扩大传播范围.结论认为:<新青年>一扫晚清以来中文期刊传播科学多由传教士把持或国人自办期刊影响很小的局面,创造了中国近代期刊作用于社会和与时代俱进的一个奇迹.它还以其期刊类型、办刊理念、编辑模式和传播策略,影响一批新型的国人自办期刊,推进了文化的转型,引领了国人自办期刊的新方向,也使期刊载体的内涵、外延及其社会功用得到空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一)历代出现的南宋江湖诗集本子很多,今可考知者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南宋书商陈起在宝庆初年编刻的《江湖集》;第二种是明代《永乐大典》引录的江湖诸集;第三种是清代乾隆年间由两淮盐政采进的《江湖小集》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江湖后集》。研究江湖派,本来应当利用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即陈起《江湖集》,可是这个集子早就亡佚了。在这种情况下,《永乐大典》中的江湖诸集去宋代最近,是无可争议的善本而弥足珍贵。由于过去《永乐大典》是帝王的御用品,深藏禁中,一般人很难寓目。所以,从清代以来人们只能依靠转贩了多次的资料——《江湖小集》和《江湖后集》。按理说,《江湖小集》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来龙去脉尚不清楚,有所怀疑是难免的话,那么《江湖后集》是从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两种主要的传播方式。规模化和小范围、公开性和私密性是这两种传播方式的主要区别。这种区别也构成两对内在矛盾推动着两种传播方式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的维度来考察人类传播的一般趋势,可以发现,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进步,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向分散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是人类不断摆脱传播的局限,去实现自由的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算法在改写传播领域现实状况的同时,也在重新构建起一套全新的传播规则,同时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以这种方式重新审视、体验和消费乃至创造这种全新的传播。从微观层面上对于人的重建,从宏观层面上对于社会运行的重构,这两者的相互交织组成了算法构建的未来传播。算法重新塑造传播领域的交往规则,但是同时它又在遵循着以往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基本逻辑。人要在算法的世界中认识自己和数字世界的区别和联结,把握自己在现实环境中的主体价值,将人的价值与伦理赋予到算法之中,实现人与技术的共生发展——这便是未来传播的约略图景。  相似文献   

14.
虚拟教堂:对传播的“仪式观”的另类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虚拟教堂及其传播现象提供了一个解读詹姆斯·凯瑞传播的"仪式观"的独特视角,并有助于在互联网文明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仪式观"所揭示的人类传播的起源与本质."仪式观"历久弥新的思想内涵,通过虚拟教堂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新的阐释与拓展:恢复与坚持传播的口语传统;既为传播"建立表征"又为传播"提供表征";对于传播的境界来说--"分享"高于"控制".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德性知识的建构,二是德性知识的传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其目的是建构一种价值,并通过传播为社会所共享,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实现文化的重建与社会的整合。《论语》文本蕴含了四种传播模式:价值传播的“内化”模式(以仁释礼,情在理中)、道德传播的“情感”模式(众星共辰,风行草偃)、人际传播的“外推”模式(忠恕为仁,推己及人)、知识传播的“情境”模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深层结构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传播思维,包括传受兼顾的主体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情理交融的实用理性。《论语》和儒家传播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区分信息传递与价值传递的不同模式和思维,为传播的“社会遗产传衍”功能的实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作为第四大传播媒介 ,互联网以其交互性、信息量大、传播权利平等 ,将传统媒体整合为一等巨大优势 ,对传统媒体 (广播、电视、报纸等 )构成威胁。但网络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记者“下岗时代的来临”,只要记者面对新兴媒体作传播方式的调适 ,即转换传播观念、重新认识受众、提高质量意识、学会数字化生存和“超链接”文本写作等 ,记者仍然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7.
明示交际理解与普通认知理解实质上都是寻找关联,但它们体现的关联量是不同的。明示交际的过程包括了语码识别、溯因、演绎推理和用关联期待检验,而旁敲侧击式交际的过程只有语码识别、溯因、演绎推理,结果旁敲侧击式交际比明示交际更容易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理论,分析了交往的产生,交往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变迁的历史形式,以及理想交往的本质与现实条件.但在这方面,哈贝马斯却独辟蹊径,将马克思的历史观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在众多理论问题上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语域与交际     
语域是适用于不同的话语范围内的语言变体。语域在交际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错误的语域会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王仁宇 《南都学坛》2001,21(2):75-78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主要概念之一 ,国内在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时存在着泛化的倾向 ,把它等同于交往关系。其实 ,主体间性是讲主体间的作用与沟通。而交往是指人与人与之间的交流与交换 ,后者较为宽泛。在交往活动中 ,人作为主体参与程度不同 ,只有交往活动中达到互为主体时才有主体间性 ,这种交往一般是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