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搜神记》异类婚恋故事文化心理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类婚恋故事是汉族文化圈内相当流行的民间传说,它一如神话,所蕴涵及所欲传递的往往是超乎个人的“集体潜意识”。《搜神记》中的异类婚恋故事,也并非是干宝的向壁虚构,而是民间传说的一种文学渲染.它历史地折射了这一时期国民的独特文化心态.即希图在神的佑助下获取财富、长寿和兴盛的家族,而又不失却暂时的轻松与风流。因此,它在表现“旧时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及“进步的婚姻观念”方面,是极其微弱的。  相似文献   

2.
世界由男人和女人组成,世界的故事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爱情。然而,爱情既是撩人的风,使人舒服甜蜜;又是冰包的火,使人苦恼心痛。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通过梅吉和拉尔夫的情爱故事向世人揭示了世界上最令人心醉和最令人心碎的东西——爱情。  相似文献   

3.
在主题意蕴上,《牡丹亭》在以言情为主的爱情故事中,高度赞扬杜柳爱情具有个性解放精神的以情抗理追求。同时,在《牡丹亭》以政治为副的抗金故事中,又深刻批判了杜宝等思想僵化、御侮无策的正统理学之士。因此,对封建正统理学之士与正统理学之教的共同批判,方是《牡丹亭》主题意蕴的深刻性所在。  相似文献   

4.
把梁祝故事称为"中国第一爱情传说"值得推敲:首先,文学艺术成果是不能搞排名顺序的;其次,假如可排顺序,论产生年代、进入文献时间、成熟定型年代等划分,梁祝故事都排不上第一;第三,对梁祝故事从唐代和明代的记述,到当今的川剧《柳荫记》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都没有怎样表现出梁祝二人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故此,说梁祝故事为"中国第一爱情传说"很难成立。  相似文献   

5.
在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反对封建社会制度最坚决的一个。他的长篇哲理小说《瑞丽》或《新爱洛伊思》,通过一贵族小姐的恋爱悲剧故事,发表他对当时社会的许多重大问题的启蒙主义者的见解,尤其对人类的重要感情—爱情问题,作为主要讨论内容,发表他的爱情道德观.  相似文献   

6.
《枕中记》、《南柯记》等均以《杨林》故事为蓝本而写成的。它们的作者带着个人的时代感受 ,运用《杨林》的故事题材 ,由写一个愚人的喜剧 ,转入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强调爱情对人生的价值等。主题的变异 ,或者说原型模式的变异 ,体现了社会、政治的变化以及人的观念、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汉宫秋》是以汉元帝为爱情主人公的末本戏.君王以爱情主人公的面目出现,突破了传统封建道德观念中君王以刑政教化为重的那个严肃、无情形象的禁锢.同时,渴望安定和平、幸福生活的生存意识的彰显以及戏剧中"情"的诗化处理方式都增添了《汉宫秋》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考察了死而复生文学母题的流变。中国古代文学中大量的死而复生故事的出现,是因为古人对生死的朴素认识、鬼神观念、乐生恶死的心态以及宗教观念等多种因素。汉魏六朝时期,人们相信鬼神,一些死而复生的故事不仅被志怪小说如《搜神记》记载,而且同时也被正史收录。六朝志怪和唐人小说中为爱情死而复生的女子,都有美好的结局,死而复生把婚恋悲剧变成喜剧。宋元时追求爱情死而复生的女子结局悲惨,最终又再次死去,表现了小说受宋明理学的浸淫又向道学化的方向转变。晚明和清代也有一些话本、小说和戏剧写死而复生的故事,大多表现爱情受到现实阻碍之后的浪漫畅想。李汝珍《镜花缘》中无继国国民死而复生延续生命,表现出漠视功名的早期道家思想,在死而复生的母题中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堂吉诃德>的插入故事与主干部分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本文着重分析了插入故事的传奇特征,表现在传奇式爱情、传奇式人物、传奇式背景、传奇式情节、传奇式视角和传奇式行文等方面;进而分析了作者通过传奇文体传达出的传奇观念,即理想主义观念和封建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叶昆山腔传奇盛行之前,戏文的创作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民间演出本,例如取材于三国故事的《古城记》、《草庐记》,演唱梁祝爱情悲剧的《同窗记》,反映孟姜女万里寻夫的《长城记》,敷演刘项争霸的《千金记》等等,从内容到形式都保持着宋元戏文的优良传统,群众喜闻乐见,到处演唱不衰。与此同时,出现了一股封建文人“以时文为南曲”的逆流。徐渭《南词叙录》指出:“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有也,其弊起于《香囊记》。”《香囊记》的作者邵灿,是位迂腐的老生员,他把戏文作为教忠教孝的工具,宣称“为臣死忠,为子死孝,死又何妨?”这部戏文以宋室南渡,  相似文献   

11.
《驼背的故事》中包含多少个故事?若以标题而论共有11个故事,而又分为3个层次:大故事下边设4个中故事,第四个中故事又内含6个小故事。故事排列是很整齐的,层次也分明,线索一目了然。这些故事可分可合,分合皆成故事。如果说它是故事的魔盒,好故事层出不穷的话,那么,《一千零一夜》就是一座宏伟华丽的“故事的迷宫”。这11个故事是怎样连结在一起的呢?《驼背的故事》(以下用简称《驼》)既是一个大故事,又为交代几个中故事打下了基础。故事大致如此:皇帝养的驼背死在裁缝家,裁缝设计把他抱到医生家,嫁祸于人;医生又设法把他弄到总管家;总管又把他掮到街上嫁祸于商人。巡警抓住商人要处死他,总管、医生、裁缝相继出来承担罪责,掌刑官不知杀谁。四个人为免一死,先后给皇帝讲了四个奇怪的故事。《基  相似文献   

12.
《列女传》中大量的生死考验故事包含有舍生取义与舍己救人两大类型,这与刘向的劝谏意图紧密相联,又受汉代日趋收紧的意识形态建设及严峻的政治现实影响,但不能简单地以现代观点对其批判。息君夫人的殉情则表达了其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3.
论故事新编体《青蛇》的叙事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是指以小说的形式对古代历史文献、神话、传说、典籍、人物等进行的有意识的改编或重写。对传统故事的改写体现了对传统文学价值观的颠覆。故事新编体《青蛇》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入手,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已成定论的爱情绝唱,对传统的白蛇传故事进行了颠覆性的重写与诠释。从文本互涉和叙事学有关理论看,《青蛇》的叙事手法主要有视角转换法、时空交错法、文体互涉法和元小说技巧法。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编是指以小说的形式对古代历史文献、神话、传说、典籍、人物等进行的有意识的改编或重写。对传统故事的改写体现了对传统文学价值观的颠覆。故事新编体《青蛇》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入手,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已成定论的爱情绝唱,对传统的白蛇传故事进行了颠覆性的重写与诠释。从文本互涉和叙事学有关理论看,《青蛇》的叙事手法主要有视角转换法、时空交错法、文体互涉法和元小说技巧法。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既优待文臣,又十分重视对历代典籍的整理.尤以馆阁对经、史书籍为中心的校勘活动,成效显著.以《麟台故事》残本卷二中《校雠》所载四十余年为主,即可较为清晰地看到这段时间之内馆阁校书中的一些问题:一是以前代正史的全面校勘为重,二是对经书的校勘较宋初而显得冷漠,三是校勘《庄子》《列子》等诸子书.  相似文献   

16.
《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成因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与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同属著名爱情悲剧,这两部作品,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写出了一对纯洁善良的青年男女为爱情而牺牲的悲剧。封建文化制度和封建家长的干涉与阻挠造成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但是由于主人公性格和所处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它们在悲剧的成因上又有些许不同之处:造成两者悲剧命运的矛盾冲突不一样,悲剧主人公的性格不相同等。  相似文献   

17.
《醒世恒言》中的市井小说《闹樊楼多情周胜仙》,是根据《大桶张氏》改编的。话本对《大桶张氏》的改编中,不再以信义为中心描写,注意以情为中心描写,在此基础上塑造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并注意故事的传奇化,不同于《大桶张氏》从头至尾叙述日常生活。另外,话本在表现爱情时,又将叙事的重心放在故事上,在此过程中也表现人物的命运———人物的升沉荣辱、生死祸福。话本中的周胜仙将爱情置于超越生死的至高无上地位,这是一种和旧礼教相对立的进步思想,表现出处于发展时期的市民心态。  相似文献   

18.
白蛇传故事的早期文本《西湖三塔记》传达了劝诫禁欲的主题;冯梦龙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个体的自然欲求,但受其自身情教观的影响,宣扬禁欲依然是故事的主题;方成培《雷峰塔》传奇中白娘子由妖成仙变化的实质是宣扬封建社会的忠孝伦理观;田汉改编京剧《白蛇传》充分肯定了个体的精神价值,个体反抗社会压迫与爱情束缚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9.
《辽西精狐故事》后记张春丽《辽西精狐故事》出版问世了。这是开采挖掘辽西乡土文化、丰富发展民间文艺学所取得的又一个成果。这次编选入集的故事都是在本地长期流传、反映民间信仰习俗方面的故事。故事的流传在地理上以锦州这一入关“咽喉”为中心,覆盖了包括义县,北...  相似文献   

20.
明代高濂的《玉簪记》和清代佚名的《桃花庵鼓词》同为道姑入庵出庵故事.由于两者产生的朝代不一样,相同的是两者均肯定女性追求个人幸福,反对宗教清规戒律,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不同点在于《玉簪记》没有走出媒妁之言封建婚姻规范的约束,《桃花庵鼓词》则大胆冲破宗教清规戒律,封建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