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市场经济的道德性问题已然成为国内外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话题。受时下国内经济学界和伦理学界有关研讨的激励 ,本文尝试从经济伦理的视角 ,理解这一问题的基本意义 ,通过重新阐释所谓“亚当·斯密问题”的知识社会学背景和理论完整性 ,揭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 ,亦即它自身的内在价值尺度 (或合道德性 )与外在价值评价 (或道德规范 )。  相似文献   

2.
斯密在《国富论》中将人的行为动机归结为“利己”,在《道德情操论》中将人的行为动机归结为“利他”.20世纪60年代后的现当代学者多数倾向于认为斯密的两大体系具有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但是,此问题的争论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在经济学、伦理学、管理学甚至社会学、法律学中演化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围绕由人性基础引发的对道德因素在学科中的影响的讨论.“斯密问题”在经济学领域中的演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经济学讲不讲“道德”的讨论,即经济学本身范式中应不应涵盖以及如何涵盖道德内容的讨论;另一个方面则是由对转型期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思考而引发的市场经济与道德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吕保军 《兰州学刊》2006,(11):123-125
如何处理经济学中关于人的假设,以及如何理解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这是人们在思考斯密问题时所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笔者通过重新解释斯密问题,试图将经济学中关于人的假设和现实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特征统一起来,并且认为这是解决当代经济学难题的一个途径。重新解释斯密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亚当·斯密问题"是否存在的论争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成为经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亚当.斯密问题"的产生源于斯密思想体系的内在矛盾,"亚当.斯密问题"的存在折射出人类在道德判断和价值追求上的困惑。探讨、深思"亚当.斯密问题"的困境,在今天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斯密悖论"表面上是一个相互矛盾的人性假设问题,实际上蕴涵着深刻的和谐伦理内核。作为社会一员的企业,树立和谐价值观不仅是生存的必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构建和谐价值观必须订立基本的价值准则,实施正确的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完善伦理反馈机制及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论市场经济主体的人格类型--"斯密悖论"的时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斯密悖论"为切入点,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探究市场经济主体的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类型,进而试图揭示市民道德精神特质对于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伦理视角下“亚当·斯密问题”的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飒 《兰州学刊》2006,(3):21-23
本文从分析亚当.斯密问题的产生入手,引出了三个有意义的现代话题,即尊重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加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融合,以及伦理学在高科技时代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并对经济建设中的道德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试析“三农”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文从农民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负担、农业投资、农民素质等方面对“三农”问题的现状进行考察 ,在此基础上对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9.
于建星 《学术论坛》2007,3(4):184-187
文章认为“斯密问题”事实上揭示了人性是复杂的:人既有利己的一面又有利他的一面。弱势群体的产生、存在与人性是有关系的。基于个体同情与仁爱基础上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救助是有益的,但也有不足。个体同情必然走向制度同情与制度表达;只有通过制度安排才能真正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切实保护。  相似文献   

10.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以富国裕民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宝典,《道德情操论》是以实现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之典范。但对这两部著作,后世始终存在争议,这个争议后来衍生为经典的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这两本著作的思想本质是高度统一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是由于误解其著作而产生的。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亚当·斯密问题以及自爱原则仍富含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哲学反思价值,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何为"斯密问题"以及"斯密问题"何以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认为市场主体既不是"经济人",也不是"道德人",而是平等自由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2.
“四有”新人是新时期的理想人格模式 ,结合市场经济 ,这种人格模式的培养与建构实际上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建构有利于“四有”新人的培养 ,而“四有”新人的培养又对市场经济提供道德支持。着眼于市场经济和培养“四有”新人的关系 ,会使我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当一国乃至一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出现内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能源资源短缺等问题,因此,"走出去"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企业而言,都是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后,"走出去"思想在实践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最终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推动企业从"走出去"转变为"走进去",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杨志钢 《理论界》2007,(7):181-184
孔儒“仁学”本质是封建道德的要求,并不适合现代潮流和精神。历史地还原孔儒“仁学,,的本质,考察其在历史与现实中实践的真实情况,构建具有普世性和实效性的道德规范,对构建核心价值观和把握中华民族文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曾文婷 《理论界》2004,1(6):320-32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效益原则也引发了许多矛盾。在竞争面前,一些人束手无策,另一些人又不择手段地一味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一些领域道德失范,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的物化现象,影响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实际上是“经济人”与“自由人”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经济人”与“自由人”及其辩证关系,才能解决“经济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与“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中国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本文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和政府职能是阻碍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关键性的因素,必须对之加以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从而加快工业化、城市(镇)化的进程,最终成功地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娟 《天府新论》1999,(2):87-89
规范市场秩序,净化社会环境,必须充分认识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加强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方面,有着特别的作用。道德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如果一个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就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本职工作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