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叠石文化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叠石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精髓。思想派“士人”在叠石意境层面,通过著作、绘画创作来注重文人画意、文人画理和文人画境;技术派“匠人”在叠石实践层面取法山水画,不断提高自身叠石技巧。思想派“士人”与技术派“匠人”有机结合,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江南私家园林叠石文化。“士匠结合”不断发展,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类似现代设计团队的职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几 千年的发展长路中,积累了丰硕的造园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广阔的地域上 ,也形成了多种的流派。本文从造园的基本要素为分析切入点,在其文化内涵上来综述中国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人结社图是文人社团活动的产物,在明清的江南尤为兴盛,其兴盛原因与历来文会传统、社员留名于世的思想有关.另外,江南地区众多杰出的画师也为之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文人结社图有单人肖像图和群体肖像图两种,而以后者为主要形式.善于突出人物个性,人物神态丰富多样而又和谐统一,以及表现方式带有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是文人结社图的三大特点.文人结社图记载盛事,扬播风雅,对于提升结社活动的风雅品位、认识社团的组成格局以及解读多文化融合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南在明清时代形成了一个以艺文、图书、兴学、隐读为地域特色的文化型社会,这是江南自然地理、历史发展和人文化成的必然,显示出明清江南的文化特质和个性,以及明清江南士人的精神趋尚、价值取向、生活内容和生存方式。江南之独特的文化地位也由这一文化型社会的形成而得到确立,成为我国地域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在明清地域文化研究、家族文化研究、文学史研究中,江南文化型社会的形成都是一个极其值得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刘士林认为,对以务实著称的中国民族来说,由于持续的文化压抑因而它的审美机能是严重匮乏的.在充满苦难、又在苦难中产生出巨大生命热情的江南轴心期,才使得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从沉重的政治伦理异化中解脱出来.以礼乐政治为中心的"北国诗性文化",只能看作是一个自身特征尚不明晰的"初级阶段"或"早期状态".朱逸宁认为,自8世纪起,中国的文化中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江南文化为代表的诗性精神获得了说话的机会,并由此成为中国民族二元精神中的一极.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文艺活动.李正爱认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以及不同主体所采取的生活态度不同,江南民族和北方民族产生了本质的不同.北方黄河文明选择了政治-伦理为其生活理念模式,建立在鱼稻文化基础之上的江南则选择了审美-诗性作为它的生活理念模式.这种有着江南特色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独特江南文化气息的一种审美-诗性文化.刘铁军认为,在远离政治中心、疏离国家权力中心的乡村宗族组织中,乡绅成为中国乡村的知识占有者与权威阶层.他们既有公众话语遵循道德伦理的一面,又有私人话语追求精神自由审美的一面.这种有道德伦理与精神自由追求的乡绅话语直接表现在他们的治家文化中.  相似文献   

6.
天一阁文人园林造园艺术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以其藏书文化而闻名,其园林艺术亦以其独特的文人园林类型而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古代文人深刻的儒家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对于明清时期江南边际地区在江南经济发展中作用与地位的研究尚显不足.芜湖地处江南西端,明清时期商业兴盛、手工业发达,是皖江流域和江南的中心--长三角地区沟通的桥梁.此时的芜湖,业已成为位于江南边缘的、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次级经济中心.因此以芜湖为个案.来探讨明清时期江南边际地区在江南经济发展中作用与地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明清江南婚礼消费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中叶至清代,江南婚礼消费呈现的奢侈性、僭拟性、时尚性、两极化和亚文化差异等特征,既具有从物质匮乏社会向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又表现出地缘性色彩。明中叶以降,江南商品经济长足发展是江南婚礼消费之呈上述特点的推进力量。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也刺激生产。婚礼消费作为消费的主要方面,如过热就会造成社会财富的不合理浪费;但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江南商品生产,特别是消费性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9.
岭南文化的特征对岭南园林的风格及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余荫山房实例导读,从多方面对岭南园林的文化特色进行综合分析,可进一步明确岭南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以及对当代环境艺术的参考借鉴价值,是美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明清江南文学家族女性群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古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尤为兴盛,学界多从女性文学理论、文体、地域、家族以及结社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重点讨论了明清时期女性文学的家族群体化这一特征.但这些涉及明清江南文学家族女性群体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对明清江南家族女性群体进行系统的梳理,勾勒出一个家族女性群体成员血缘和姻亲关系的网络图.在对女性作家作品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关于女性文学生成环境、文学生活、交游活动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将家族女性放置于整个江南地域范围内,将家族与地域、社会联系起来,探讨不同文学家族之间女性群体的交游和联系,以及家族女性群体对地域文化、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等问题,从更加广阔的角度研究江南家族女性群体.  相似文献   

11.
娄东私家园林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鼎盛一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学术界所忽视。综合而言,娄东私家园林主要具有建筑类型多样化,建筑数量多、密度大,建筑布局呈现宅园同构的“家园化”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以古代文献为基本素材,探讨了先秦时期中国私家园林出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发现了早在奴隶制时代就已经存在的3种私家园林形式:平民园圃、贵族私园和隐逸式自然山水郊野园。按文章的研究结论,中国私家园林出现的时间将由汉代提前到商周时期。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中国古代园林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唐长安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进一步升华。唐长安私家园林的山体、水体、植物、动物、建筑等景观要素和谐融汇,园池构筑日趋洗练明快,士人将诗情画意引入园林,使崇尚自然的美学原则充分实现,为后世的写意山水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江南传统文化和当时外贸经济是清末民初浙江湖州南浔镇私家园林兴起的基础,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也为园林建筑提供了土地的便利,诸要素合力作用使浙江南浔私家园林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古典私家园林建筑之晚霞。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史料记载和现存的安徽园林实例为依据,梳理出安徽园林发展的轨迹,包括历史上的安徽园林状况以及安徽园林的现实存在状况,分析各时期安徽园林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6.
先秦私学的特点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教育团体和学术派制 ,先秦私学打破了政教合一的旧体制 ,成为独立于王室政务之外的教学场所。它以灵活自主的办学方式吸引了众多人士入学就读 ,承担了培养人才的重任 ,不仅开创了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促进了学术的平民化和教育的社会化 ,而且对推动社会转型、思维创新和文化典籍的保存也功不可没 ,成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官方因素  相似文献   

17.
园林学界对古代是否存在公共性园林一直存有争议,结合古代公共性园林的内涵、称谓、功能、来源等相关史料信息,从历史文献研究角度展开分析。论证得出,古代公共性园林是古典园林中的特殊类型,融合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追溯古代公共性园林的历史渊源,能够补充、丰富本土古典园林体系,扩展园林史研究范围。从古代公共性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切入,还有助于深入理解公共性园林,对传承传统文化、重拾文化自信、重振民族精神有着积极意义。最后,古代公共性园林追求高文化与低消耗相结合的简朴生活,满足了基本精神需求还不破坏生态环境,对现阶段环境保护和公共园林建设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就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户外景观设计也越来越成为医院建设和改造的重点。而作为“景观疗养”的典范,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在营造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及设计手法方面对现代医疗机构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能激发人们强烈的心理归属感。另外,对古典私家园林成功作法的借鉴,应该建立在对现代人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满足使用者需要、有中国特色的医院户外景观。  相似文献   

19.
康复花园是提供与园林相关的活动区域来治疗特定身体或精神疾病的场所,同样也是为帮助有心理压力和精神疾病的人群得到安静而设计的花园。以新加坡植物园中康复花园为实例,指出药用植物在康复花园中具有的植物造景、文化内涵和保健康复作用,介绍了新加坡植物园康复花园对中国药用植物在康复花园景观规划中应用的启示,为营造"以人为本"的景观类型以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助于通过具有康复保健功能的景观规划形式,帮助人们主动参与治疗身心方面的疾患,并引导人们融入到药用植物打造的自然环境中,恢复健康,保持健康。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的造型艺术中,以崇高为代表的经典审美正在退却,而以愉悦为代表的亚审美正在广泛流行,亚审美的流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原因是艺术范围的扩大与创作方式的改变;艺术品的市场化和艺术创作的商业化;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化;艺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传播方式的便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