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徐怀启先生在“学术月刊”第五期发表的“从形式逻辑看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一文,其中有若干的论点,我不完全同意,因写此文,以与徐怀启先生商榷。徐先生写此文的目的,在于补充他在上海哲学学会和“学术月刊”编辑部召开“两类矛盾”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因为他发现他自己在座谈会提出的一个问题:“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这两个名词所表现的概念是不是同一概念?”“如果它们是同一的,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那么,对抗性矛盾也就是敌  相似文献   

2.
我閱讀了李赤子先生在“学术月刊”第七期所发表的“也談‘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的文章,和学术月刊編輯部轉来的丁雍年先生与光磊先生所提的意見,并且我又向一些同志們請教,討論这个问題,这些都給我很大的帮助,使我認識到,关于这个問題,在某些方面,我的思想确实是有些混乱的。因此,为了搞清楚我对这問題的看法,使我在学习馬列主义中能更好地領会毛主席的“两类矛盾”的学说,我想还借着一次机会,再談一談“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如果我們要了解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之間的  相似文献   

3.
讀了《学术研究》1962年第1期《試以語法意义和語法形式相結合的原則論汉語兼語式的問題》一文后,我基本上同意高华年同志的意见。但是我觉得他对某些問題沒有談透,而对某些問題似乎还抓不住要領,所以也想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作为对高同志那篇文章的补充。我曾經在刊載于《語法論集》第三集中的《汉語有沒有递系式》那篇短文里同意兼語式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句型。我的理由是:无論从意义方面或形式方面看,兼語式的特点都是不容忽視的。从意义方面看,兼語和它前面的动詞是动作和对象的关系,和它后  相似文献   

4.
本刊自去年6月发表了平心先生有关生产力問題的文章后,引起許多讀者的注意,除上海外,广州、厦門、吉林、西安、南京等地的讀者也紛紛来稿、来信提出各种意見,展开了热烈的討論。一年多来我们除发表了范定九、金兆梓、束世澂等基本同意或部分同意平心論点的文章外,也发表了不同意平心論点的文章。还有許多不同意平心論点的文章,由于意見大致相同并限于篇幅,未能全部刊出,现特綜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立統一规律,是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不論在自然界、社会和人們的思維中,都是普温存在的;不論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适用的。既适用于阶級社会,也适用于从阶級社会向无阶級社会过渡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将来的无阶級的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  相似文献   

6.
上月二十二日,在上海哲学学会和学术月刊编辑部所举行的座谈会上,由于胡曲园同志的启发,我曾提出几个有关“矛盾”的问题。后来继续听了其他同志的发言,尤其是听了彭康同志的总结发言,使我重新考虑我所提出的这些疑问。在最近几个星期内,我曾把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其它有关“矛盾”理论的文件再反复地阅读,我觉得还有继续讨论这些问题的必要。因此,我借着这一次机会又把这些问题提出。我在上次座谈会里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但对抗性矛盾是否都是敌我矛盾。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我曾问,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这两个名词所表现的概念是不是同一概  相似文献   

7.
对刘节先生“天人合一”说的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学术研究》1962年第1期刘节先生的論文“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我有几点感想,提出来向刘先生请教。我觉得刘先生对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是进行了一番有独创性的研究的,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给了我很大的教益和启发。但总的说来,我是不同意刘先生論文的基本观点的。  相似文献   

8.
广东师范学院手今年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举行了該院第三次科学报告討論会,提出的科学論文及实驗研究报告共七十多篇,其中属于文科的有三十九篇,包括了語言、文学、历史、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外語等方面,而以教育、教育心理及历史的为最多。这次科学报告討論会还邀請了校外有关专家和广州市一部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参加,在討論的过程中,貫彻了百家爭鳴的方針。历史学科的科学論文中,除有关中国和世界的古代与近代的历史专題研究外,还有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专門探討什么是基础历史知識的論文。有些历史学科的論文,通过百家爭鳴的討論,收到了在学术上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如对黄廷柱副教授《近代广东人民的反教斗爭》一文的討論,应邀参加討論会的校外专家热烈发表意见,在肯定作者的研究工作对这一有反帝斗爭意义的历史問題作了系統整理的作用的同时,有些同志不同意作者論文中的某些論点。有些同志还建議要解决这一問題,必須更进一步从事实地調查。这些意见,作者认为对自己很有帮助,可以启发自己的思考。教育和教育心理的論文及实驗研究报告,特色是强調联系实际,密切結合中小学教育与教学实践。該院  相似文献   

9.
从总体上来看,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对此人们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对认为人民内部矛盾有可能出现对抗现象这一说法,似乎还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我们认为,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个概念的特殊规定性,是认识人民内部矛盾对抗现象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人称代詞在代詞范畴中占着特殊的地位。无論在意义或語法特征上,它都具有一系列本身的特点。本文不拟对人称代詞作全面的論述,作者只想就人称代詞的語法特点这一問題,通过俄汉語对比,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請教于国內諸学者。  相似文献   

11.
(一) 魯迅語言的風格,有人說是朴素的,也有說生动的;犀利当然是一个特点,更多的人曾經提到它。这些那很对,但总不免偏而不全。問題的关鍵在于:語言是随同思想感情的內容而变化的;不同的內容要求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果我們承認,一个天才画家使用在漫画上的筆触,不能同样使用在油画上,那么,一个文学語言大师也一样:他必須按照内容的特点,賦予語言風格以相适应的变化。古人常論“文气”;“气”的涵义很复雜,一种解釋就是語言的風格。①罗汝怀曾經提出:“文家論气当兼論体,体殊而气亦殊”。②这是很正確的:文体不同,意味着它所反映的內容性質有了差别,因而語言風格——所謂“气”——也該有差  相似文献   

12.
“理論战綫”1960年第四期,刊載了討論“农业是国民經济发展的基础”的文章五篇,其中黄永軾同志的文章系答辯性質,其它几篇文章基本上都是对黄永軾同志在“理論战线”1960年第2期上所发表的文章中的基本論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題,我們再次提出一些意見与黄永軾同志商榷。黄永軾同志第一篇文章的标題是:“农业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来,整理、研究我国古代文艺理論遺产的工作,出現了一个繁荣景象,有許多人正致力于多方面的研究,报刊杂志上陆續发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研究論文。这无疑是非常可喜的事情。但是,从已經发表出来的某些研究文章看,我們对古代文艺理論批評著作的研究,也显然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乃至表現着有害的傾向。我觉得,有一点值得首先提出的是,有的文章在銓释古代文艺理論著作中的一些术語的时候,往往簡单化地譯成或解释为現代文艺理論批評中常用的  相似文献   

14.
一声调是指全字音的高低升降,主要是音的尖鈍关系,长短强弱是次要的因素。以声调区別詞义是汉藏語系語言的共同特征,汉語声调的产生和發展是有它的长期历史过程的內在趋势和規律,从現代汉藏語系諸語言的迹象来看,原始汉語沒有声調,声調的产生和發展是紧松元音遞减消失和声母清濁影响分記的結果。上古汉語有沒有四声,历代語言学家意見不一,聚訟莫决。明代陈第“毛詩古音考”提出古无四声的说法以后,清初顧炎武“音論”便說古人之詩,四声可以并用;后来江永“古韵标准”又同意顧說。上古汉語沒有四声的說法,几为学者所公认。及至段玉裁“六書音韵表”則謂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孔广森“詩音类”繼之又說入声創自江左,古  相似文献   

15.
自今年四月份以来,我校中文系、历史系、經济系、哲学系的教师,在經过長期准备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七篇論文,分别参加了吉林省的語言学会,历史学会,經济学会和哲学学会召开的1963年年会。 中文系提出参加吉林省語言学会年会討論的論文有:蔣善国副教授的“說文解字在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社联在5月13日举行了第四次关于生产力性质問題的討論会,到会的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經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市財貿干校等单位的理論工作者七十余人。会上对李平心先生所提出的“生产力二重性”,“生产力自己增殖”等論点展开了討論,有些人对平心的論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有些人則同意平心的論点,爭論頗为热烈。会上杨宇首先发言,他从馬克思列宁主义經典著作和現实社会生活二方面对平心所坚持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1963,(1)
北京大学高名凱教授,于1962年12月下旬,应山东大学的邀請,在該校中文系作关于語言学的学术报告。听取报告的,有山东大学中文系、外文系师生及山东师范学院許多教师。高名凱教授所作的学术报告,包括有:《語言学动态》、《語言和言語》、《詞位理論和汉語的詞类問題》及《描写  相似文献   

18.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发表了我的《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后,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剩余价值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编者把同意的观点,归纳为十二点,把不同意的观点归纳为十五点。在这十五点当中,有关于剩余劳动的问题,有关于剩余价值的问题,也有关于经济范畴的问题。现就这三个问题再谈谈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引言 語言中的詞,無論关于詞的定义;关于詞在語言体系中的基本属性;关于詞在語言結構中的地位、范圍、职能以及关于詞的內容与形式問題等等,在普通語言学中,都是值得討論和研究的。 詞是什么?中國語法学家以往會經从不同的角度給詞下过定义。例如: 詞是“說話的时候表示思想中一个观念的‘語詞’”。(甲)詞是“語言的最小意义單位”。(乙)詞是“語言的最小的独立运用單位”,因为“我們听人說話,耳朵接触一連串声音,同时腦子里接受  相似文献   

20.
讀了“‘山大’古史分期問題討論会發言稿”中張維華先生的發言稿后,我觉得他的發言很有道理,对中國古史的分期問題,他既不同意西周派又不同意战國派和魏晉派,而提出了一个新的論点,指出了从战國之初到三國魏晉时代是一个过渡时期,是一个由奴隸制过渡到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在这一个过渡时期中有着兩条紅綫貫串着。一条是封建制以產生、發展的形态出现,一条是奴隸制以上升到衰落的形态出現。照張先生的論点,封建制的逐步形成是开始于战国之初,好象和战國派說法相同,其实并不,因为: “他們否認了或说是忽視了战國、秦及西汉前期奴隸制还在向前發展的那种征象。”不同意魏晉时代开始封建社会,其理由是什么呢? 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