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构建以工会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工会维护职能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的概念模型,以陕西省四个地市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会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工会提供的维护职工权益的活动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保障教师基本权益、提供必要福利和帮助生活困难教师对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最显著。工会满意度对教师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会满意度在关注并引导身心健康、提供文体活动这两个要素与教师工作满意度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加强农村中小学工会组织的建设和促进工会维护职能的履行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114-121
不确定环境要求领导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基于认知和行为双重视角,构建了复合多重中介模型,即领导者获取信息偏好通过多重路径影响适应性绩效,并通过236名中国企业领导者样本进行实证验证。结果表明:(1)领导者信息获取偏好正向影响适应性绩效,直觉型领导者表现出更高适应性绩效;(2)领导者信息获取偏好对适应性绩效的间接影响存在三条中介路径,即领导自我效能的特定中介效应、群体一致性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特定中介效应及二者的连续复合多重中介效应;(3)领导自我效能的特定中介效应显著大于领导自我效能和群体一致性变革型领导相结合产生的连续中介效应,领导自我效能和群体一致性变革型领导两个特定中介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提升知识能力是增强企业产品服务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通过运用SAS和Amos数据研究方法,对知识能力宽度、深度和领先度进行分析,研究企业的知识能力在知识产权战略的中介效应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能力对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知识能力在知识产权中介效应下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大于知识能力单纯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加大对知识产权战略的投入来提高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4.
情绪智力、工作压力和工作绩效是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对287名中国员工的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统计上论证了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及工作压力在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情绪智力影响任务绩效过程中,工作压力产生完全中介作用;情绪智力影响关联绩效和整体工作绩效过程中,工作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情绪智力影响任务绩效的机制与影响关联绩效和整体工作绩效的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提出组织可以通过培养员工情绪智力,最大限度减轻乃至消除工作压力的负向作用,从而整体上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5.
探讨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的不同维度对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及环境绩效的中介效应,以明晰环境管理者的胜任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利用178家中国制造企业的问卷调研数据,采用中介效应的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研究假设。实证结果显示:环境管理者胜任力的五个维度都对环境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绩效对个人特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完全中介效应,而对问题解决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研发投入为中介变量,分析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并探索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采用137家上市高技术企业最新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方法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智力资本对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研发投入也显著影响企业价值,即研发投入在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由此,企业应重视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增大研发力度以提升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7.
高校青年教师压力、职业满意度与生活满意感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江苏6所高校的309位青年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压力对生活满意感、工作压力对职业现状满意度、发展压力对职业发展满意度的负向影响均显著。职业发展满意度对生活满意感正向影响显著,对发展压力与生活满意感关系的中介效应也显著。而职业现状满意度却不影响生活满意感,对工作压力与生活满意感关系的中介效应也不显著。因此,缓解发展压力,提升职业发展满意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工作投入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积极、完满的情绪与动机状态。本文研究发现工作投入对员工的相关工作态度、行为和绩效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与顾客满意度、利润率和单位总体绩效等组织效能指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本文在对工作投入的概念及作用进行简要介绍得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提高员工工作投入的几种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通过对209名员工2个时点的配对问卷调查,探讨了人—工作匹配和工作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尤其是工作卷入的中介作用和工作技能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人—工作匹配对工作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工作卷入在人—工作匹配和工作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工作技能在人—工作匹配和工作卷入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工作技能水平越高,人—工作匹配对工作卷入的正向影响越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价值网络和资源基础观为理论基础,以263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以及Bootstrap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将内部资源配置于广告与研发两类活动,探讨处于不同价值网络位置的企业如何通过广告和研发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企业绩效。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中心位置和中介位置均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发投入和广告投入均在此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广告投入和研发投入均会对市场绩效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广告投入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显著负向作用;环境不确定性对网络中心位置与广告投入、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对于网络中介位置与广告投入之间的关系也具有显著调节作用,但对于网络中介位置与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姚波  孙晓琳 《统计研究》2007,24(11):59-63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组织中大规模的应用,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角色压力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了IT行业中角色压力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工作态度的影响,其中包括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结果发现角色模糊和角色超载对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有正向的影响,角色冲突对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有负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组织沟通、人际信任对工作投入影响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组织沟通入手,研究正式和非正式沟通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并提出人际信任在组织沟通与工作投入关系间起中介作用。216份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正式沟通显著影响人际信任。非正式沟通显著影响情感信任,对能力信任的影响不显著。人际信任在正式沟通与工作投入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在非正式沟通与结果变量间的中介作用未得到验证。研究发现,当加入人际信任变量后,非正式沟通和工作投入的负向关系由不显著变为显著负向相关。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了以感知硬件质量和感知软件质量为外生变量,以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为中介变量,以重复购买意向和正面口碑相传为结果变量的汽车4S店顾客满意度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感知硬件质量对购后行为意向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间接作用于购后行为意向;感知软件质量只对重复购买意向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同时也会通过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对购买行为意向产生间接的作用;感知硬件质量对顾客满意的作用力最强;汽车的外观设计与感知硬件质量的相关性最强;供应的零配件质量与感知软件质量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人口变量、工作满意度和流失意图的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勉  李树茁 《统计研究》2001,18(10):51-56
一、导言Mobley (1979)将雇员流失 (EmployeeTurnover)定义为“从组织中得到物质收益的个体终止其作为组织成员关系的过程。”[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传统的刚性用工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企业雇员流失现象已逐渐被一些学者所重视[2 ] 。美国Wat sonWyatt管理咨询公司对这一现象在中国几个大城市进行了调查 ,发现总的态势为 :从行业上看 ,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业的人员流动很频繁 ;从地域上看 ,北京、上海和沿海地区的人员流动很频繁[3 ] 。不同类型的雇员流失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常见的…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The structur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duration of unemployment has been the optimal job search model. Recent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in Bayesian inference now facilitate the analysis of incomplete data sets and the recovery of structural model parameters. The paper uses these methods on a UK data set of the long-term unemployed to illustrate how the optimal job search model can be adapted to model the effects of an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y. Without such an adaptation our conclusion is that the simple optimal job search model may not fit empirical unemployment data and could thus lead to a misspecified econometric model and incorrect parameter estimates.  相似文献   

16.
17.
以营销渠道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合同详尽性对经销商角色外利他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信任与投机行为在合同详尽性与角色外利他行为关系间起中介作用。以中国家电行业经销商为调研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66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同详尽性对经销商角色外利他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销商信任、供应商投机行为在合同详尽性与角色外利他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Job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key success or failure criteria of the economic policy. Job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are both effects of economic policy, the degree of out- and in-sourcing, and the ability to create new ideas that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jobs. Job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are results of businesses attempting to maximize their economic outcome. One of the costs of this process is that employees have to move from destroyed jobs to created job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rocess probably depends on labor protection laws, habits,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 whole UI-system. A flexible labor market ensures that scarce labor resources are used where they are most in demand. Thus, labor turnover is an essential factor in a well-functioning economy. This paper uses employer-employee data from the Danish registers of persons and workplaces to show where jobs have been destroyed and where they have been created over the last couple of business cycles. Jobs are in general destroyed and created simultaneously within each industry, but at the same time a major restructuring has taken place, so that jobs have been lost in Textile and Clothing, Manufacturing and the other “old industries”, while jobs have been created in Trade and Service industries. Out-sourcing has been one of the causes. This restructuring has caused a tremendous pressure on workers and their ability to find employment in expanding sectors. The paper shows how this has been accomplished. Especially, the paper shows what has happened to employees involved. Have they become unemployed, employed in the welfare sector or where? * First draft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Deutsche Statistische Woche, Frankfurt, September 2004. Thanks to two referees for instructive comments.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Danish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through CCP is acknowledg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