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知晓王璜生,大都通过他作为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或者著名策展人、批评家的身份,甚至是美术史学者的身份,而对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身份以及他的艺术作品本身,可能会表现出一种直觉的忽视。然而,正是自童年的艺术熏陶和坚持不渝的艺术实践最终塑造和成就了我们今天眼前的王璜生。具有多重身份的王璜生,其作为艺术家的...  相似文献   

2.
德国柏林美术家协会会员群展Tete a Tete于11月19日晚在柏林美术家协会开幕。该展览将持续到2015年1月11日。此次一共有66位柏林艺术家的作品展出。  相似文献   

3.
王璜生多年的绘画表达的是两种相异而又相关的视觉情境,一种是由建筑形象片断构筑出来的有空间感的情境,一种是由处在空间的花木形象形成的有时间意味的情境,这在表象上呈现了他的艺术旨趣,也即对于生命事物的关注,而在深层次上,则透露出他的人文情怀。欣赏王璜生的这两种作品的最好方式是把它们"叠印"起来――在我看来,这两类作品的空...  相似文献   

4.
“老成典型”,这是朱德同志对李丹生先生的评价。李丹生先生,一八六二年诞生在陕西省延川县柏林(土公)村,一九四五年七月三日在延安病逝,时年八十三岁。李丹生先生出身于书香之家,从小读书,酷爱并善写诗古文。李丹生先生在其一生中,曾管理过粮仓,做过考选人才工作,当过小学的校长和教员,更多的年月则是在家  相似文献   

5.
《后雅兴——王璜生艺术展》于6月2日在北京百雅轩798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王璜生自90年代以来的艺术创作成果,包括"天地"、"悠然"、"游·象"三个部分,是对王璜生艺术创作的第一次完整展示。我们知晓王璜生,大都通过他作为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或著名策展人、批评家的身份,甚至美术史学者的身份,而...  相似文献   

6.
“熟”在书法理论中经历了先生后熟、既熟返生的历史演变,其含义不断丰富.“先生后熟”主要指书法技法,即通过长期的书写实践全面掌握书法技能,手熟、心手相应、心手俱忘可看作“手熟”的三个层次,这是书法变化和趣味产生的前提;“既熟返生”是对技法之熟的延伸,此时的“生”已超越技法的“熟”而与“率意”“奇”“淡”等审美范畴相关,成为表征书法创造性风格和艺术家独特心灵的标志,熟与生也因此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这一观念是明末个性解放思潮在书法领域的反映,对传统书法冲击极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的绘画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努力下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在中国重庆乃至西部地区掀起了一阵"中国风"、"本土风"浪潮,把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与中国固有的风俗民情结合起来,把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潮。罗中立作为艺术家的代表,是当代艺术家的典范。其作品《父亲》传达出了强烈的中国标识和本土意识,后来的《春眠》《吹灯》等一系列极富创新思想的油画作品都表现出了中国的本土人质,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中国油画的当代化趋势,这与艺术家多年以来的"巴山情结"积淀和当代艺术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文中试图通过对罗中立先生绘画的内容、语言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分析,探究其油画本土性的特质和罗中立作为当代艺术先锋,其绘画所展现出来的当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8.
周林 《社区》2010,(32):1-1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不仅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口才过人,妙语连珠,其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以及作家对待人物、世界的看法、态度、发现等往往流溢、呈示在作品形式结构上。莫言作品形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复调”与“对话”如同一种肉体的肌理普遍分布在他的作品中,同时在整体上,他的作品常常采取了“对话”的结构方式。这是莫言作品蕴藏的生命主体精神在作品形态上的一种“全息”式表征。  相似文献   

10.
一架小小的飞机拉着电子垃圾撞到了墙上;王小波、王朔、陈丹青在树上……6月18日,“天趣国际艺术沙龙成立暨当代艺术展”在福州天趣国际艺术展厅揭幕,这是今年6·18创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艺术家作品震撼观者展览汇聚了福建当地知名艺术家李晓伟、沈也、陈鸿志以及海外闽籍艺术界杰出代表林鸣岗、王守清等30余位艺术家的120余幅当代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1.
主持语:作为中国最具识别度的画家之一,季大纯的作品以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对当代中国现实的讽刺性批判而著称;本展是在中国北京的首次个展,全面呈现了这位已经步入创作成熟期的艺术家的所有作品。今天走进对话栏目的另一位嘉宾是批评家兼策展人的鲍栋,他以他的解读方式,对季大纯近40年的绘画经验、特点与绘画语言三者问的关系,进行了品评。相信会给读者带来一些有关当代艺术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次漫谈由袁佐主持,嘉宾分别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绘画系主任、艺术家约翰·沃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画家袁运生,艺术家马可鲁。几位艺术家从袁运生先生主持的"当代美术基础教育"课题开始聊起,谈到了艺术与时代、文化背景的关系。对当下艺术家所处的多元文化环境的诸多话题进行了对话。袁佐:很高兴今天下午在中间美术馆举办这样的漫谈沙龙活动。在座的都是很有绘画经验的艺术家们,我们今天的沙龙就绘画问题谈谈各自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1920年写过一篇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它虽然不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但却是非常有影响,教人深思的作品,也是极能反映鲁迅先生人格力量的作品。七十多年来人们从中不断受着教育,它是一旦读过之后使人终生不能忘情的那种作品。《一件小事》用难以再短的文字,写了一件也真不算大的事情:在一个刮着北风的冬晨,“我”乘坐的一辆人力车的车夫在无意间兜倒一位衣衫破烂,花白头发的老妇人之后,抛开车上的“我”去主动照看她,而“我”怎样从无动于衷到心灵受到震撼的故事。杨绿女士在1984年写过一篇“忆…  相似文献   

14.
绘画病毒     
关于高风艺术作品的嬗变推论了解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最好的方式是看其一贯的作品演变,这样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艺术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何在,以及艺术家在如何努力呈现这些问题。一位艺术家往往会长期投入地关注一些焦点问题,并长期为此工作。从一系列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位艺术家持续不变的关注点,这样就形成了艺术家作品的个人化特征。从艺...  相似文献   

15.
《“格物”与“物格”》一文刊登在《荆州师专学报》83年3期上后,一位好友对我说:“还应该对格物与物格解释一下。”我想,这意见很对。不仅如此,对这个问题也没有谈透。好友的话使我想到以下几个问题:一、“十年格物”即使达到“一朝物格”,也只是说明艺术家具备了创造艺术品的条件,并不等于作品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主持语:今天走进对话的两位先生都是国内知名的学者,刘墨先生还是一位画家。双方以他们的学识以及对中国文人画的理解,展开了对话。他们认为,中国文人画的艺术表象背后承载了画家丰富的心灵世界。它是人的真性对于有限时空的超越,也是对于自我的确认与表达。美学与心性结合是中国文人特有的对于自身的体认方式。  相似文献   

17.
梁羽生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他的作品风靡整个华人世界,被誉为中国武侠小说界"泰斗"。然而读过梁羽生作品的人很多,但了解他婚恋、家庭情况的却很少。其实,"大侠"梁羽生的婚恋、家庭与他的事业一样,既生动有趣,又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8.
红乐 《国际公关》2014,(5):58-63
为"渐冻症"患者募捐的慈善活动"ALS冰桶挑战赛"(以下简称"冰桶挑战")自8月传入中国,便引起了数百位名人的轮番响应,也使得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直线上升。借着这个热度,我们来谈谈慈善公益传播之术。本期沙龙的特邀嘉宾主持是危机管理专家曹志新。对话嘉宾分别是新势整合传播机构副总裁王丰斌先生,旅游营销专家、天下智扬风景文化传播机构运营总监绍兵先生,关键点传媒总经办副总监曹雅淇女士。  相似文献   

19.
与张文质先生的相识,缘于凌宗伟校长邀请先生到二甲中学布道。先生共来过三次,因此我获得了与先生三次接触的机会。先生第一次来时,我为先生与市名师沙龙的讲座和对话摄像,以及整理对话文字;先生第二次来时,我主持了先生与班主任的“我是如何激励学生的”对话论坛,并向先生提问;先生第三次来时,  相似文献   

20.
2012年2月18日,日本青年艺术家群展"七问"在华氏画廊开幕了。展厅里呈现的是日野之彦、金子富之、青木京太郎、宫崎勇次郎、大岛梢、指江昌克、山本(?)基七位艺术家的作品。日野之彦画笔下的人物脸部表情夸张,尤其是惊恐的眼神,如同天真的孩子诧异地注视着经济高速运转的世界。虽然我们有各种不适应,但是又无法逃离。这正是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