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知晓王璜生,大都通过他作为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或者著名策展人、批评家的身份,甚至是美术史学者的身份,而对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身份以及他的艺术作品本身,可能会表现出一种直觉的忽视。然而,正是自童年的艺术熏陶和坚持不渝的艺术实践最终塑造和成就了我们今天眼前的王璜生。具有多重身份的王璜生,其作为艺术家的...  相似文献   

2.
《后雅兴——王璜生艺术展》于6月2日在北京百雅轩798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王璜生自90年代以来的艺术创作成果,包括"天地"、"悠然"、"游·象"三个部分,是对王璜生艺术创作的第一次完整展示。我们知晓王璜生,大都通过他作为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或著名策展人、批评家的身份,甚至美术史学者的身份,而...  相似文献   

3.
“编辑学者化”论争与“学者型编辑”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者化"在出版界讨论了很多年,是学术期刊面临的永久性课题。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稿件评审环节的要求、学术期刊发展的专业化取向要求编辑开展科研工作,而且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现状也有利于编辑开展科研工作。"学者型编辑",首要的定位是编辑,要求强化编辑职业意识,鼓励学术期刊编辑热爱出版事业,其次要加强学习进修,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学者型编辑"是时代发展和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编辑自身价值体现与实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是为配合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盛典而投资新建,将于今年10月竣工,年底开馆,建成后将是中国最具现代化标准的美术展览场馆之一。美术馆总建筑面积为15000余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展览面积为6000余平方米,并建有报告厅、研究室、修复室、库房等多个专用空间;9个展厅形态构造各异,空间充足、...  相似文献   

5.
论“编辑学者化”口号的思想基础、意义及实现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者化”是一个实践的理论命题。编辑工作者以为工作自身不足以体现编辑主体的个人价值,企图寻找一条证实自我文化品格的新出路。这种建立在编辑心态不平衡上的理论主张,只有在编辑科学的理论观照下,才能消除情绪色彩,构成编辑个人的行为科学。“编辑”的学者化,不能离开编辑性质和职能要求,抽象地谈论学者化。“化”的目的,应落实为学者型编辑家。  相似文献   

6.
2012年10月10日15时,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共同主办的"由艾瑞克·费舍尔所见的世界——费舍尔与谢东明、殷双喜的对话"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讲座首先由殷双喜先生介绍艾瑞克·费舍尔先生的主要艺术成就及其影响。艾瑞克·费舍尔先生是继杰克逊·波洛克、安迪·沃霍尔之后于20世纪70年...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射艺”与“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中国传统"射艺"与"国学"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中国传统"射艺"的研究理清相关概念和内在联系。研究认为目前对中国传统"射艺"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必然涉及到近代出现的"国学"概念,把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作为"国学"的概念是适当的,它能包含"射""御"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射艺本身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习射能更好地理解国学,同时国学理论又能丰富射艺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李灿  易红 《华人时刊》2005,(4):48-54
苏绣和湘绣,同为中国名绣,如今境遇却大不相同:苏 绣已成为代表苏州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生机勃勃形象 的"名片",而湘绣却被称为怎么也长不大的"小老 树"。如此强烈的反差昭示人们:创新,是把中国传统 民族工艺美术推向新高峰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9.
彭伟  刘仓 《中华魂》2012,(22):21-23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确立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1964年9月1日,中央音乐学院学生陈莲给毛泽东写信。信中针对"有些人迷恋西洋音乐,轻视民族音乐,对音乐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有抵触情绪"的问题,希望"从根本上制止资产阶级思想的继续泛滥",以"借鉴西洋工具和技术,为社会主义和工农兵服务"。信中还提出:"在我们教材中、舞台上,应不应该彻底赶走帝王将相、公爵、小姐、夫  相似文献   

10.
人文主义学者在发掘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深深为古希腊人的生命活力和人生空间的广阔而赞叹,中国唐宋时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思想家则在先秦文化中发现了“道统”,中西人生哲学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人文主义者主张人生来即平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则突显人的道德性的重要,这种分野表现在自由、个性解放及爱情等方面的特点。在构建人生理论的基础即自然人性论上,中西思想家们有着惊人相似的看法,但仍有本质上的不同。现代人从中可获得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主持语:中国当代艺术最为缺乏什么?当代水墨最为缺乏什么?那是一种来自理性的反思追问态度,水墨需要在理性的反思与直觉的悟性二者之间艰难再生!"冷墨"小组的艺术实验,以理性的冷静与自由的想象,给当代水墨吹来一股飓风与狂飙,穿透我们钝化的神经,不断蔓延与扩展,在超越边界中展现艺术之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人类任何一种语言(或文字)都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当然也不例外。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英语,其中许多关于地名(含国名)的专有名词,无不都蕴含着极其丰富而又极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德里、罗马、巴黎等外国地名的历史渊源作一番较为系统深入的介绍,让读者在细读动人故事的过程中领略神游世界的乐趣,在聆听美丽传说的同时体味各族文化的甘甜。从而达到增加翻译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继而起到促进英语教学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文化”释义的可能性——与建构主义对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考察了中西“文化”概念的古义及其演变 ,阐释了建构主义的文化概念 ,分析了文化存在的三种形式 ,揭示了“文化史的妄想”,指出了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礼乐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只能用"尚礼"精神来概括。礼既是现实关系,又是原理、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周公与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代表人物。尚礼精神对现代文化发展,特别是对解决人类社会目前存在的三大危机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学研究中,“国学”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的基本指向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探寻。由于研究者不同的学术背景、价值取向和致思路径,国学研究中又存在着分歧与争论。本文从对“国学”成立前提的聚讼、“国学”研究层面的交叉、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混淆三个层面对近二十年来关于“国学”内涵的研究进行述评,以期为进一步剖析“国学热”这个文化现象提供一个基础性反思。  相似文献   

16.
“六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最早源头,也是华夏民族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虽然历史上也曾有外来文化汇入中国文化的情况,但这个最初之“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之所以采用“传统之源”的题目,意在澄清中国文化之“源”乃是“六经”,诸子百家只是其“流”.我们可以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这样两个阶段:“先秦的元典时代”和“汉以后的经学时代”.这个“元典”既包括“六经”的“元典”,也包括继起的诸子学“元典”.而“六经”又是诸子学之“源”.胡适等人所谓“截断众流”的中国哲学史写作方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7.
张岂之先生毕生从事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为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发展与壮大倾注了数十年的心血,张先生的学术研究以中国思想史为核心,以华夏文明的演进为主线,以民族复兴为最终归宿,并逐渐将研究的视角从思想史延伸到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其学术研究大致可分为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三个方面。此外,张岂之先生还对中华文化的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彰显了一位人文学人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中国"形象书写深受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对乡土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持守,对城市文明和工具理性的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与认识。这种创作态势,对探寻"乡土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但其可能的偏狭又会成为一种制约和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东京湾"史称北圻,该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后来,东京湾的北圻与交趾支那的南圻,共同形成了"大越国",其文化始终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法国入华耶稣会士罗历山于1650年出版的<东京王国史>全面介绍了北圻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指出了该地区完全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本人仅根据罗历山之书,对北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作了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也是文化的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包含着文化殖民,这是一个携带着强大资本与发达技术的西方文化不断扩张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基督教、近代启蒙思想和当代美国主义的全球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命运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中国文化与主导全球化进程的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中国人如何应对文化殖民的问题。在文化殖民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起伏不定。在文化殖民的第一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一如既往地自信;但是在第二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大挫折;在第三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有复兴迹象,但由于这个时代的特殊背景,传统文化的未来命运仍然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