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生 《金色年华》2008,(8):32-32
父亲六十五岁了。十八岁就当村干部,单支书就干了二十五六年。半年前,上级终于同意父亲退休了(在老家,像父亲这种“官”,说是退休,其实是没有任何待遇的)。父亲告诉我这一消息时是乐呵呵的。我担心父亲突然不干了,会无聊、着急。电话那头的父亲说:“急啥,早就该歇歇咯。”  相似文献   

2.
爱华 《当代老年》2007,(2):14-14
也许是上帝眷顾有情人,今年的“情人节”正是73岁的母亲和76岁的父亲结婚52周年。那天一大早,父亲特意到鲜花店为母亲捧回一束盛开的玫瑰,火红的玫瑰花,散发着浓浓的香味,令母亲陶醉不已。  相似文献   

3.
姓名“妈妈,我生下来时,你打哪儿知道我叫尤佳的呢?”年龄“你几岁啦?”“很快就满7岁了,可是现在是3岁。”父亲“小孩,你父亲有多大年纪了?”“和我一样大。”“怎么会这样呢?”“很简单,我生下来他才开始做父亲嘛!”没哭“孩子,你的手指怎么了?”“给锤子弄伤了.”“怎么没听到你哭?”“我以为你不在家里。”闭眼母亲:“我不是告诉过你吗?祈祷时要闭上眼睛。”儿子:“你怎么知道我的眼睛是睁开的?”夸张儿子:“哎呀,我们的厨房里有一只老鼠有河马那么大。”母亲:“住嘴,我已经告诉过你一万次了,别那么夸张好不好!…  相似文献   

4.
刘城淮 《老年人》2006,(8):30-30
因为旧社会的原因, 我有两位母亲。一位姓曾, 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与我父亲成亲, 是父亲的原配夫人。我和妹妹按家乡习俗叫她“娭毑”。另一位姓何, 就是我的生母。 “娭毑”曾经生过一个男孩, 夭折了, 后来再也没有生育。她异常疼爱我们兄妹俩, 视为己出。我十岁  相似文献   

5.
去年,2009年,是我自己写日记50周年。从1959年(13岁)至今,一天也没有中断。去年用的日记本,是第69册,扉页上是我女儿、女婿的题词:“祝父亲日记50周年/半世跫音,一生激励。”“跫音”,是脚步声的意思;这个“一生激励”,我希望不仅是对我这个“老了的”父亲的激励,而且多少对女儿、女婿等年轻一代也是某种激励才好。  相似文献   

6.
仁悟 《老年世界》2014,(17):9-11
机要参谋一看电文。脸色大变 19l5年,郑维山出生在河南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7年,著名的“黄(安)麻(城)暴动”就发生在他的家乡。父亲郑国棋,是参加“黄麻”暴动的老战士,暴动后,任村苏维埃主席。少年的郑维山,受其父亲的影响,13岁参加童子军,14岁参加少先队,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以赤卫队副指导员的身份参加了红军。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今年82岁,孤身一人住在乡下。偶尔接他进城,最多住一星期他就要找借口回乡下老家去。他放心不下的是家里的那片板栗林。那片有6亩面积的良种板栗林,是父亲花了20年时间开垦栽种的“养老林”。近10年来,他每年能从“养老林”获得纯收入3000元,父亲因此而成了当地同龄人中的“富翁”。如今父亲年岁已高,仍守着板栗林讨生活,做儿子的怎么忍心呢?一天,我带着妻子回到乡下老家,想接父亲进城。还未进家门,就听邻居说,父亲一大早便上山干活去了。我招呼妻子在家做饭,自己扛起一把锄头也上了山。说实在的,父亲栽种…  相似文献   

8.
方林 《老年人》2010,(4):16-17
母亲病逝3年后,六旬老父与一名27岁的年轻女子再婚;女儿认为年轻女子是贪图父亲的遗产,极力阻止父亲再婚。阻止无效,女儿偷偷拿走父亲10万元存折和房产证。父亲将女儿起诉到法院,要求归还原物。与此同时,女儿也将父亲告到法院,索要已故母亲的遗产。父亲认为,他给前妻治病已花去了大部分积蓄,仅存的10万元是他的养老钱,不能“分”给女儿。一起父女财产纠葛,一场情与法的争斗。  相似文献   

9.
沉沦毒海数载的广州青年黄伟金,在戒毒期间创作了一部1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这是国内第一部吸毒者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阿金说: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心灵滴血的过程,一个“增强免疫力的艰苦的精神治疗过程”。阿金相信,他的小说不仅能够“治疗”自己,而且能够“治疗”更多的“粉友”,同时警戒世人远离毒品!苦难少年的似锦前程72年6月,阿金出生于广东省增城市一个小镇的干部家庭。8岁时父母离异,他随父亲生活。父亲对他呵护备至,天天教他习毛笔字、画画。11岁时,阿金就能帮邻居写春联了,乡亲们都称他是“小神童”。阿金13岁…  相似文献   

10.
父亲     
张胜友  李虹 《老年世界》2006,(19):17-17
父亲安详地走了,在他老人家85岁高龄时节。 父亲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英文也颇有造诣。他毕生执教语文课,且在当地学界小有名气。更让父亲自鸣得意的是,据说曾偶然猜中过中考或高考作文试题(也许是瞎猫撞上死老鼠吧)。父亲执教几十年.手腕上永远戴着一块二针半的手表(两根计时计分长针和一根计秒短针),走走停停,停时父亲会抬起手腕摇一摇.同事们嘲笑他:“您戴的是摇表呀?”父亲当即反击:“我是老教师了,上课从不用看表.讲完教案最后一句话刚好下课钟声敲响呢!”直至我大学毕业领了第一个月的薪水,父亲才戴上了儿子孝敬他老人家的一块售价120元的上海牌新表。  相似文献   

11.
一、抗日保台 丘逢甲出生于台湾淡水厅铜锣湾(今台湾省苗栗县铜锣乡)一个客家移民的家庭。其父丘龙章,是一名乡村教师。丘逢甲自幼随父亲接受启蒙教育,他聪颖好学,“六岁能诗,七岁能文”。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虎毒不伤子”,那么,这位父亲就比毒蝎更毒了;如果说“世上只有妈妈好”,那么,这位打工妹就好过妈妈了。世上竟有这么狠心的父亲小红红是不幸的。8岁的小红红被亲生父亲抛弃在兰州街头。红红的大名叫童小红,家在陕西歧山县青化镇童家村。父亲童叶辉不擅农事,长年在西安一家饭馆打工,偶尔回家一趟也带不回来几个钱。父亲跟母亲关系不好。终于有一次,当父亲灰头土脸回来,不知为啥母亲跟他大吵一架。第二天,母亲就喝农药,死了。只有13个月大的小弟弟被父亲偷偷地送给了一个过路的外乡人,而红红,就被塞给爷爷奶奶照养。…  相似文献   

13.
相信知识会改变命运 年仅29岁的陈立毅出生在防城港的一个农村家庭,“出生在农家、成长在农村、读书在农大”,陈立毅自嘲自己是“三农人”,底子薄。但庆幸的是他有一个做老师的父亲,“父亲的要求非常严厉,总是要求我们什么时候要完成作业,什么时候该上床睡觉,甚至至0苛刻的地步”。谈起父亲的严厉,陈立毅至今依然还心有余悸,但感激之情同时洋溢在他年轻的脸上。  相似文献   

14.
人这一辈子     
戴海 《老年人》2009,(12):26-27
1976年11月,父亲在上班途中,因突发脑血栓昏迷了过去。我从外地赶回长沙,在医院陪护了几天后,父亲终于醒过来了。他睁开眼睛望着我,若有所思,却没有力气说话。不知过了多久,他轻轻叹息了一声,说:“人这一辈子,也容易完……”那年我还未满40岁,只当是父亲自叹,不曾深思细想,心中触动不大。现在若有所悟,父亲的话其实是一种交流,一个启示,而我当时竞没有一声回应。  相似文献   

15.
父亲素描     
父亲素描李晓我常常看到父亲站在阳台上等母亲回家的身影,于是就有了这篇父亲60岁生日的前一天,正是我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日子。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好好考啊!”那一刻,我突然看见父亲眼里涌出的眼花。前两天,父亲刚办好退休手续,告别了他30多年的上班生涯。...  相似文献   

16.
嘘!严肃点     
嘘!严肃点组装妈妈怀孕了。4岁的娜达莎非常好奇,便问父亲未来的弟弟或者妹妹将会如何生出来。父亲向她解释说。“……先生出头,再生出身子,最后是两条腿。娜达莎,你明白了么?”“明白了,爸爸。然后,您再用螺丝刀把它们组装起来,对么?”名誉一天,丈夫让未满周...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看到三篇小报道,写 的是关爱死者和关爱活者的,倒有点意思。 一、送个美女陪父亲 王先生在昆明经商数年,赚了点钱。心想父亲早逝,也没享上福、3月15日父亲忌日,王先生决定回老家给父亲上坟。“美元”、“汽车”、“洋房”,所有能够代表当今最高物质享受的祭品都有了,但王先生总觉还缺点什么。临行前,王先生忽然想起,父亲在冥府孤单一人,想必十分寂寞,便又买了两个纸人“美女”,送给父亲解闷。 谁知母亲一见这两位“小姐,气不打一处来,大骂儿子:“你这个狗东西!你父亲是贫下中农,从不使唤丫环。他在世时也从不拈…  相似文献   

18.
徐庆友 《老年世界》2013,(10):22-23
1945年,我十三岁,在巴林左旗林东镇启文小学念五年级。暑假的一天吃早饭的时候,父亲很严肃地对哥哥和我说:“庆来、庆友,你们俩这几天不要上街。日本投降了,街面上很乱。别惹事,在家待着,听见了吗?”父亲一双眼睛紧盯着我们,看得我们直点头,他似乎才放心下来。父亲吃完饭匆忙上柜去了,我家在林东街有个比较大的店面,叫“恒兴德”,经营布匹绸缎的买卖,父亲是大掌柜,怕买卖出事,所以这几天净在柜上守着。  相似文献   

19.
《炎黄世界》2013,(2):51-51
晚年得子的徐悲鸿对儿子徐·庆平十分喜爱。徐庆平3岁时,徐悲鸿就开始教他画马。1953年9月26B,58岁的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当时徐庆平只有7岁。而在徐悲鸿临终前,却告诉妻子廖静文:“对这个孩子要溺爱一点,不要让他学美术。”不过,徐庆平并没有遵守父亲的“遗训”。从小喜欢画画的他考上了中央美院附中,后来留学法国,成为徐家4个子女中唯一“子承父业”的后人。父亲临终前不让他学画这件事,徐庆平也是在30岁之后才开始慢慢理解的。  相似文献   

20.
段续擎讲述2000年父亲段连祥因怕来日不多,对她道出“方姨”就是川岛芳子这一秘密的经过: 2000年,父亲83岁(实为84岁,因回避而说“3”)时问我,还记得“方姨”吗?我说记得。父亲讲当时说是“亲戚”,其实不是亲戚,她就是川岛芳子,是朋友托我保护她。“朋友”者,乃国民党高官,通融买命,救出她来,又让我找房子。他早年在警察学校读书,结识于景泰和“七叔秀竹”,遂得借用郊区农村的房子。我父亲负责给她买日用品,送钱送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