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是侯登科的日记节选。一个关于泥土人格的人对麦客的深刻解读。对此,我有着极其强烈的社会(阶层)认同感。我清晰地发现麦客的身份与我的青少年时期农村的强烈记忆是那么的吻合、熟悉,有着无以复加的亲切感!这是一种独属的生存经验。作为70年代出生的人,能够清晰记忆起关于阶级的口号此起彼伏,也可以不假思索自豪地喊出工人、农民、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中篇小说《活着》对生存镜像的书写冷峻、超然。本文从生命意识、苦难意识、死亡情结以及叙事策略等方 面对该作进行解读,并试图找寻一种解读和把握余氏作品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模仿起家其实,对于我个人而言,走上语文教学的岗位,纯属偶然。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我,参加工作后,一直在一所中学里担任美术教师。工作的第三年.因学校缺少语文教师.校长让我这个平时喜欢舞文弄墨的“画家”去填补这个空缺。我心里虽然不情愿.但在校长的“甜言蜜语”之下.最后还是走上了语文的讲台。  相似文献   

4.
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通过主人公聂致远从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担任高校教师20余年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矛盾,探究了活着以及活着之外的人生意义。小说既是对物化社会知识分子的精神拷问,也是对物化世界的批判反抗。  相似文献   

5.
论余华小说“活着”意象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小说《活着》以富含哲理的客观叙事,通过展示普通人的生活样态,创造了“活着”的独特意象。这一意象既是现实人生中反复出现的“典型情境”的感性显现,又与中国传统儒道哲学文化有着深层联系,同时具有人类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说《活着之上》将主人公的日常行为放置于三个主要的空间来呈现:鱼尾镇、大学和门头村,它们共同呈现着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变异。鱼尾镇,由对死亡的叙述来凸显活着的有限性,成为引领全篇的关键空间;大学,是小说的主要表现空间,多方面表现了世俗化生存对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全方位渗透;门头村,则是小说精神指向的意义空间。三个空间在小说中相互交织,真实还原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同时更深化了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坛上,活着成为世俗化浪潮中一个格外引人瞩目的主题。作家们对这一主题的书写体现出他们对底层的理解、对国民性的重新认识。另一方面,也有作家以对于成功故事的讲述表达了对超越活着的活法的探询,而关于成功以后的悲剧的揭示则具有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此外,还有一批作家在世俗化浪潮中执着于生存意义的追问、生存底线的思考,对超越活着的可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与活着的主题形成了潜在的对话关系。由此可见,当代文学在叩问生命的意义、帮助当代人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 0世纪 90年代 ,文学面对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和大众知识消费观念的挑战 ,在自我完善和创新的文学革新探索过程中 ,实现了与电影的强强联合 ,将文字以现代化的手法表现出来。但文学和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小说是使用语言文字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的 ;而电影则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传达影视观念。因此 ,在对同一主题的阐释上也会采用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从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和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的同名电影的相互借鉴融合中 ,对小说文本和电影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揭示等特点作比较分析 ,探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对作品的定义和重释 ,以及作品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9.
阎真《活着之上》因为对中国大学与社会生存失范状态的峻切书写,成为2015年当代文学界热门话题。从基因同异创化论与文学生存论视角,对《活着之上》所写的主题与人物作出分析,指出中国人近代以来面临新的历史境遇与资源竞争对象,竞争激化,造成了生存失范的文化历史境况。聂致远、蒙天舒等不仅是中国大学教师生存困境的体现者,更是整个中国当代社会的代表性人物,对于他们的叙述、虚构凸显了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生存真实。  相似文献   

10.
文学人类学:一种生存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文学人类学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生存方式.文学人类学本质上是诗与形象的人类学.  相似文献   

11.
悲剧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生存的悲剧意识则是贯穿文学的一个经典主题.余华是一位充满悲剧精神的作家,而对作品的荒诞和非理性化处理是他表现生存悲剧意识的有力手法.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传达出强烈的人类生存悲剧意识与荒诞境遇,并且试图以道家式的"忘"来消解人类的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分析了从余华小说《活着》到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叙事语法的转换 ,进而考察从小说到电影的审美嬗变 ,1 .题旨的暗变 :从“忍韧”到“苟且”;2 .基调的转变 :从“沉郁”到“微亮”;3.风格的转移 :从“荒诞”到“反讽”;4.视角的移心 :从“冷峻”到“移情”。《活着》既是余华向“先锋写作”的告别 ,也是张艺谋对“民族寓言”模式的摆脱。  相似文献   

13.
《活着》作为余华转型之后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作者本着“内心的需要”和寻找真理的情与理,由书写自我的创作时代转向书写民族的创作时代的转变,因而具有极强的民族特征。本文从小说的构思与内蕴等角度论述《活着》所包藏的传统的对立统一与发展转化的辩证思维方式,分析了作品所体现的民间的生存智慧与道德诉求。  相似文献   

14.
发展伦理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和一种新的伦理形态,它更应该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在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人应该按照发展伦理的规范进行伦理性的、价值性的、自主自觉性的生存,最终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阎真是我国当代文学中对现实与生存描写最有穿透力的作家之一.小说《活着之上》获得首届路遥文学奖,这既是对作家个人创作的肯定,也是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肯定.《活着之上》将笔触深入到高校生活之中,塑造了聂致远、蒙天舒、赵平平等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阎真敢于直面现实生活,用艺术之刀解剖高校教师的生存现状,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打开了一个新的书写之门,这正是《活着之上》这部小说在题材上的价值所在;同时对于现实与理想,生存之下与活着之上的思考,对人性的书写,是其小说的意义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余华《活着》对“福贵式的活着”的批判具有超出作者意识的客观意义 ,使其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达到了价值增长的高峰。“行家话语批评”由于偏重艺术形式分析 ,容易忽视文本深层内涵而导致对文本精神价值砝码的遗忘  相似文献   

17.
通过身体思考——《活着》与《变形记》的共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形记》从文学上开启了肯定身体的哲学境界,《活着》追随着这种哲学思想,同样也肯定了身体的存在。通过身体思考,二部小说的意旨并不指向具有崇高感的某种人文关怀,而只是展示,展示身体的存在状态。面对窒息的生活,身体的变化向人们一一展示人生的无奈、辛酸、空虚、荒诞,无论活着还是死亡,异化是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志愿文化在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志愿文化内涵的挖掘、志愿文化意识的内化、志愿文化精神的弘扬,是志愿服务深入开展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超越科技意识形态,建立生存论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是当代社会和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需要。人类生存的二重结构是确立意识形态的依据。生存理性是生存论意识形态建立的理性基础。共产主义是扬弃科技意识形态的现实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今天,不论是社区会所,或是公共会所,它们的整体配套和经营模式都是由外引进的舶来品。而且在高尚场所遍布的同时,纯属商业经营的普通场所也随处可见。我们之所以接受并认同极快,不可忘记的是,这种"宾客"相聚的场所,在几百年前的中国就已存在,只不过,彼时的叫法为"会馆":宾客汇聚的房舍。在明永乐年间,安徽芜湖人在北京设置了芜湖会馆。此后,各省在京师纷纷建立自己的会馆,倒有点像近日的"驻京办"。明清时期,各省在北京的会馆和工商会馆达500余处。北京的湖广会馆馆长翟建庆先生对此颇有研究。他指出,彼时的会馆分为两类,一种叫"试馆",专门接待到京城考试的学子,在北京的会馆里,大约占到八成以上,还有一种叫"同乡馆"。另外还有"行业馆",这样的会馆多半不以赢利为目的,跟很多的商业会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