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和合管理是传统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合目标观是传统和合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礼运大同"是和合管理的社会性目标,"富民安人"是和合管理的人文性目标,二者的和合构成了传统中国社会管理思想中的和合目标的完整图景,对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探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存哲学。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和合精神与和合价值,进而点明和合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生存哲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合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中国文化特色鲜明的概念,代表着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精华。和合管理是西方管理思想百年演进所昭示的必然结论,是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共同趋向,又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精华实践价值的典型体现,更为当今复杂多变环境下组织管理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可以成为构建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和首要价值,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和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支柱。“和舍”思想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基本理念,会盟制度、和亲政策、朝贡体制等对外交往模式是“和合”思想外交上的主要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儒家保护自然生态的和合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和合生态方法是儒家和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人与自然本原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基础上,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发展,而采取的具体的保护自然的生态思想以及生态行为,是人与自然和合生态思想的具体思想和行为的体现,主要体现为四点:①“仁民而爱物”,把人与人之间相爱的思想推广到爱物类;②“参赞化育”,肯定人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地位和作用的积极思想;③“取物以顺时”、“以时禁发”,遵循自然规律的环境管理思想;④“钓而不网,弋不射宿”的生态实践观。它和“天人合一”思想共同组成儒家的和合生态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它内蕴中和之道,追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合相生的人文精神。和合思想融入教学场域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和合教学文化”是基于多元教学文化融合,生成一种整体性、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和合相生的教学生活方式。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可以化解教学文化冲突,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师生的教学需要。“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具有内在的运行机制,它包括选择与积累机制、传播与渗透机制、冲突与融合机制、反思与批判机制,充分发挥这些机制的效能,“和合教学文化”建构才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在长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有中国特点的社会管理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手抓”、“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相结合”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管理思想。邓小平的社会管理思想,是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最高成就。社会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管理的实践,要求我们对它作系统、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8.
管理学视角下人的和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有效和合是组织管理的一项永恒主题,人的和合性体现为价值取向的理性、能力趋向的有限理性与行为趋向的和合性三个方面。和合是经济人理性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人内在的心理趋向,是自我实现人追求的一种生存方式。承认人的和合性既是客观的也是实际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管理理论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与中国传统的人文管理精神相结合,并吸收东西方企业管理文化中的优质成分,相互融突而和合,从而建构中国自己的社会、企事业管理文化精神—和合管理学。完整地理解和合管理学概念,可从和合管理学的原理、控制理论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合管理学的企业文化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同时,和合管理学体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内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中涉及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思想是“和平”、“合作”、“信义”。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晚清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表现为“天朝大国”的以“抚”为特征的恩威兼施;从中法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表现为以“信”来“保全和局”;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表现为借助列强之力维持和平;从八国联军战争到辛亥革命,表现为“委屈求和”。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民国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广东国民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以三民主义思想为主导;从南京政府成立到“七七事变”,表现为对日妥协有“度”以及努力促和;从“七七事变”到抗战结束,表现为立足于战争,不放弃和平,并以“信”求和。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思想中得到了很好传承。  相似文献   

11.
和合本体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研究系列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和谐文化之根,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作者从本体论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指出和合本体论具有过程性、创生性、动态平衡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论和合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合文化强调的“和合”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以层层拆解的方式将传统之牢固建构一一摧毁,从而开启自由思想和新的生命之门;和合哲学凭藉中国传统“和”的思想而阐发之,以融突而至生生之境。二者殊途而同归:拆解旨在新生,和合却非凝滞。此固是中西文化之差异所致,却亦可是中西哲学思想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新的碰撞与合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着悠久的“和合”文化传统,主张“和谐”的同时,更强调“和而不同”,这种观念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且影响深广,其合理成分与现实价值对探索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实现模式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和合”文化及其对现代管理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其表征为以平和、融合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去解决问题、调和各种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辩证地运用“和合”思想的珍贵资源,对于挖掘并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强国战略起着基础性作用;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它是贯通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的古典系统论思想和宇宙图式,包括太和、心和、家和、人和、政和、协和万邦等宏富内容及价值准则,是中国文明历经几千年曲折发展而从未中断的重要的文化奥秘;认为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应该建立在对传统和合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诠释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挖掘与阐发传统和谐精神的深刻底蕴及思想价值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普遍和谐”的价值趋向,二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准则,三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价值法则.  相似文献   

18.
和合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重要价值理念,是有效处理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挑战即人与心灵、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文化路径。和合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中不断实现现代转型,指向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凝聚力强大、人民共同富裕、生态环境和谐、国际关系和平等五个维度的价值定位,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力量,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底色、集聚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兼谈大学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的本质概括,它主要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学习和研究和合所包含的哲学智慧有利于大学自身建设与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庙会是举办方与参与者依某寺庙场地,怀着敬畏之心而共同建构起来的具有信仰性思想情感为基础的文化活动,内中蕴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庙会祭祀是一种和合的表现。人们祈望通过祭祀祈祷的方式,将矛盾冲突协调化解,实现人神天地新的融合。庙会为平民百姓提供了敬畏倾诉的平台,体现了民族传人循礼遵规的道德情怀。传统庙会为民众提供了多种愿景实现的文化场域,是一种地域生活的“和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