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具有实用性、社会性、艺术性等特征,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提供了文化基因和美学基础;然而当前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实践却陷入形式主义的审美迷思中,积淀了中华文明价值的乡村秩序、结构和精神开始涣散,润泽传统乡村生命的共同体艺术开始溃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应尊重在地资源和文脉,秉持“去艺术化”的美学原则,不应着眼于单纯的形式化的“造物”“造景”,而是以村民为主体,唤醒村民的主体性价值,重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重塑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艺术形象的本土化和民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艺术形象创造 ,是在民间理性基础上的本土化、民族化创造 ,承继了民间叙事的传统 ,将传统的人物观与现代小说叙事方法结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了“脸谱化”的形象艺术。这类本土化艺术形象主要分为民间思想意义人物群落和民间文化意义群落 ,是民间文化形态在 2 0世纪乡土小说中的艺术呈现 ,也是民间智慧和民间生命强力的体现。这些艺术群落呈现出本土化人物的思想之美和民族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传统民间造物白梵,纲领中国传统的民间造物,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和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它从人们的生存方式、享用方式和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出发,紧紧围绕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并伴随着风烟滚滚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民间手工艺文化一直延续着中华本元文化的特征,保持了精神和物质统一的原生状态,同时包蕴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无论是其中的思想智慧还是造物工艺都为我们的现代设计在如何继承本土文化方面打开了一个可供吸收营养和借鉴的宝库。凤翔泥塑作为一种符号现象被现代设计加以运用,不能不说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在现代的一次回归浪潮。文章探讨的是凤翔泥塑在纹饰、色彩、造型三个方面带给现代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造物艺术史研究之中只有赋予造物艺术史以某种新意义、新价值或者新答案的论著才称得上是具有启迪意义的论著。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历史意识,更要求其在研究中把握好“源与流”“内容与形式”“历时性与共时性”“造物的因果律”等核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能否准确把握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历史全貌,而且关乎人类历史发展动力和规律中复杂关系的揭示。造物艺术的历史,不只是物态的历史,还是一部与人有关的生产生活史。近年来,造物艺术史研究对这些问题和关系的探索,出现了两个引人瞩目的新变化:一是研究方式从描述转向阐释;二是研究视角从核心转移到了边缘。  相似文献   

6.
"物以载道"是中国造物艺术"载道"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意义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一样,所不同的是"载体"的区别。中华图案纹饰与造物艺术共为一体,独特地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庙底沟彩陶盆上出现图案伊始,中华造物艺术就与图案融为一体。玉器、彩陶、青铜器、瓦当、漆器、建筑构件等造物艺术,无不包含了图案,同时,图案纹饰本身的独立意义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因而我们也可以说:"‘纹’以载道"。  相似文献   

7.
悠久的传统造物文化,既是艺术发展的历史,也是科技发展的历史。在传统造物艺术实践中反映出的选材观念、工艺环节设计与生产管理制度,以及设计方法都体现了古代科学的造物观念。只有当我们以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造物设计时,才能发现其发展的原动力,从而获取当代设计所需的养分。  相似文献   

8.
设计是人类创造性的造物方式,自从地球上有了人,人类就开始了萌芽状态的设计活动,自古至今这是人类生活行为的共同特征。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稳步发展,人们树立了牢固的科学发展观,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设计艺术教育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设计领域被引用翻新或解构产生着新的意象。设计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也富于生命感和人情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无锡地区民间文学家朱海容搜集、整理和出版的太湖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打破了“汉族无史诗”、“江南无英雄诗”的成见,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大发现。这部长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凝聚了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智慧,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明式家具机能性设计中的组合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式家具造型简洁、结构精密,具有文人艺术特征,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的最高水平。明式家具除了造型上的静态美感之外,还具有灵活多变的机能性特征,组合多样性就是其机能性设计的表现之一,其表现为组合前选择多样、组合中方式多样和组合后形态多样,旨在满足居住及使用者的生活实际需求,同时反映出中国传统造物的结构特征,通过对于组合设计的研究试图挖掘明式家具的美学价值,并为中国当代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析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理论取向和研究路径各异,但在如何引导个体心理行为趋向组织行为方面赋予的思想启示却异曲同工。文章分别截取“不同性质的人性解释”、“早期经验”与“缺失性需要”、“自我实现”与“超我”三个角度着力论述了二者在组织行为管理中的殊途同归。二者的交叉渗透、相互融合有助于管理思想及管理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有助于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12.
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文化传统源远流长。通过对活在人民口头的"历史文物"—山东方言俗语的研究,可以看到作为华夏文明基础的齐鲁文化对山东人民的性格塑造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在山东的方言俗语中,"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修身养德"、"忠孝之道"、"以礼为范"、"和谐中庸"和"重本轻末"等思想都明显地表露出来。对根植于山东人思想深处的"齐鲁文化"探本溯源,深入了解山东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等,可为山东和谐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原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美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在河南蓬勃发展,需要寻找其所根植的土壤。通过对民间美术和艺术设计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出二者发展的关系。艺术设计和民间美术需要紧密结合,共同弘扬中原文化,发展中原经济。  相似文献   

14.
黎族独特的民间手工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族的民间手工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相当高的工艺水平。这些手工艺品,大多是为满足生活之需而制作的家庭用品,但却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充分体现出黎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丰厚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花鼓锣子是山东省莱芜市颜庄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当地民众"集体狂欢"、表述文化的重要工具,并通过反复的展演,最终实现群体内的"文化强化"以及周围区域内的"文化强调"。乡土社会特殊的资源为乡民艺术提供了赖以传承发展的生存土壤,反过来,特有的乡民艺术的发展也对乡土社会的话语权分配以及整合起着积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乡土社会的性格。但是,随着乡村都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乡土社会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型,与此同时,乡民艺术也适时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做了较大的改变,之前的娱乐化成分淡化,更多代表国家、政府的政治符号被添加进来。  相似文献   

16.
以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为研究对象,以便利抽样方式调查森林旅游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相关关系,以指导神农谷森林旅游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需要。经分析得到环境责任、生态关系、游客意愿和居民福祉四个游客环境态度因子,参与互动、积极参与、环境干扰、环境维护和后续保护五个游客环境行为因子。研究发现,神农谷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倾向整体较高,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意向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从中日建筑民俗的变迁中,体味两种文化背景所铸造的民俗特征及所构建的文化空间,有助于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从"龙"、"气"等风水理念之差别入手,对中日建筑民俗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展示出我国两大风水流派"形势宗"与"理气宗"的吉凶观念;对照证实主义的科学方法和自然生态景观理论,剖析两国建筑民俗变迁、发展的要义及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风水"在中日建筑文化中都有着长久的传承,应该给"风水"一个生存的空间,留待进一步研究和感悟。民俗中的"玄学"部分,其中有些神秘文化现象虽至今仍未能以现代科学加以解释,但其与"科学"并非一定存在矛盾,只是目前还没有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妨令其共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台湾云嘉南地区大学院校服务学习实施现况与参与态度,以立意抽样,选取该地区推动服务学习转型之六所公私立大学院校。研究发现:云嘉南地区大学院校学生八成以上认同大学中推动服务学习有其重要性;服务学习课程多开设在大一阶段,以"融入式课程"为多,由劳作教育已渐渐转型为通识课程;大学院校学生对于服务学习持较中庸之态度;推动服务学习实施意见与高中低组参与态度比较,在"对课程主题有兴趣"、"想要服务"、"知觉到社区需求"、"可增加履历中的资历"、"符合学校要求"、"想多认识朋友"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7个世居民族。千百年来,贵州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品种类繁多,包括建筑、服饰、蜡染、挑花、剌绣、银饰、雕刻、剪纸、陶器等等。本文拟对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起源、分类、形式、特点作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新疆高校中有许多从"零起点"开始学习大学英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听说课的教学成为对他们英语教学的难点。通过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有效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零起点"英语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来提高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