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石窟艺术在佛教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而精深,渊远又流长.从公元二世纪开窟算起,至明清小规模的开凿、重修,佛教石窟在我国有千余年的发展历程.这一点是印度佛教石窟望尘莫及的.要了解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有必要谈谈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之源头──龟兹石窟艺术.(-)黑格尔认为:“宗教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可见,宗教艺术的产生是出于自身宣传与发展的需要.佛教石窟艺术概不例外.大约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释迎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公元前一世…  相似文献   

2.
聂静洁 《西域研究》2005,(1):99-108
本文是对 2 0世纪中国大陆学者在西域佛教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业绩的回顾。主要涉及早期佛教东渐问题、西域佛教的兴衰、西域的佛教艺术、印度佛教对西域的影响、西域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外经济贸易部20世纪中国大陆学者在西域佛教领域所取得的业绩的回顾。主要涉及早期佛教东渐问题,西域佛教的兴衰,两域的佛教艺术。印度佛教对西域的影响,西域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19-123
从北朝佛传故事图像艺术中的乘象入胎、逾城出家、降魔成道、初转法轮等几个故事片断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社会取得的长足发展并逐渐与中国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表现出对中国固有文化的顺从。最为重要的是,佛教本身具有的某些思想实质上迎合了中国人的思想习惯,深察之,即佛教思想中蕴含的济世观念。  相似文献   

5.
霍旭初 《西域研究》2004,(1):104-105
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已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敦煌学研究丛书”之一。本书分为“印度和中亚篇”和“中国新疆篇”两大部分 ,概括论述了佛教发源地———印度到中国甘肃以西古代称为西域的广大地区的佛教艺术。本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论述深入 ,信息含量比较高。书前刊有彩色图版 3 3幅 ,包括印度、中亚和新疆的壁画、雕塑的精品 ,帮助读者对本书内容的了解。该书是这一范畴里研究著作中的优秀之作 ,它的出版对研究佛教艺术的产生、发展、传播以及艺术特色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佛…  相似文献   

6.
大足石刻发展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一个高潮———第三个高潮,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而复杂的积淀过程,提示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线路问题。不管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南传系统"说还是"北传系统"说,都在一定层面上肯定了四川地区是早期被染印度佛教及其艺术的地方。印度佛教及其艺术首先在四川地区扎下根来,进而开花、结果,瓜瓞绵延,并终至兴旺发达,其标志就是大足石刻艺术辉煌世界的精彩构筑。摇钱树造像是其代表。  相似文献   

7.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宗教、特别是与西藏佛教的发展是有密切的联系。西藏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佛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西藏佛教对藏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坛经》是我国佛教思想史上第一部由中国僧人惠能撰述的佛教典籍。惠能在《坛经》中将传统佛教的真如佛变为心性佛,将传统佛教的佛度师度变为注重自性自度,将传统佛教强调修禅静坐变为注重道由心悟,将传统佛教强调经教变为注重不立文字,将传统佛教强调出世间求解脱变为注重世间求解脱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塑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佛经亦随之东渐,由此带来中国文化史上整整四个世纪的佛教石窟寺艺术的滥觞。云冈石窟寺艺术,便是这时代艺术主潮中的一颗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瑰宝。云冈石窟,是在当朝以“禅业见称”的高僧昙曜继任“沙门统”之后,按计划开凿的巨大的艺术工程,以此弘扬佛法,把中国石雕艺术推向新的历史高峰,也使佛教及其佛教艺术逐渐在中国这块古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继魏晋南北朝、唐朝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宋代佛教造像以其世俗化的题材、儒道释三教合流的造像仪轨、清新自然的表现技法鲜明地体现出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神性的人性化,神道的世俗化特点,奠定了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有《经师论》,该论涉及了佛教音乐的功能、佛教音乐的代表人物及重大事件和中国佛教音乐起源等问题。《经师论》中有的内容在龟兹石窟壁画中有艺术造型相证。本文还对中国佛教音乐起源问题,做全新解读,对沿袭之说提出辨析。通过解读与考析,表明西域佛教音乐是中国佛教音乐的最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12.
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上游地区,是连通南亚次大陆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重要通道,沿着这条道路西北印度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传到了新疆及内地。本文从该地区的佛教岩画中挑选了三个本生故事,即与犍陀罗关系密切的母虎本生、尸毗王本生和精进力比丘本生,分别与新疆克孜尔石窟中同类题材的壁画进行了详细比较,进一步证明了此地是犍陀罗与新疆之间的艺术桥梁。该地区作为早期佛教传播的中转地,直到7世纪以前都没有建立固定的寺院,因此从犍陀罗传来的寺院佛教艺术,在这里被转移到了路边的岩石上。这些佛教岩画生动展示了在古代全球化背景下丝路沿线地区经历了深刻的文化嫁接,并结出了全球本土化的果实。  相似文献   

13.
张虹 《学术探索》2013,(4):127-130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哲学文化与艺术价值,它包蕴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美学智慧,不仅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思维启示和影响深远,也影响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感、思维方式。探讨禅宗美学对Et本传统的染色工艺友禅染图案艺术的影响,予以实证友禅染图案艺术受禅宗美学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风格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友禅染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佛教东传以来 ,经历数百年的磨合 ,终于由一种域外文明消融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成为影响中国人生命观念和生存形态的三大文化之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完全融合 ,是在初盛唐之间实现的 ,在盛唐体现得尤为突出 ,因为作为中国化佛教的禅宗是在盛唐完全定型并得以推广开来的。因此 ,盛唐诗人与佛教的关系 ,最能体现佛教中国化之后对文人生活构成的影响 ,以及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程度。本文即从这一文化现象入手 ,分析盛唐诗人在感受佛教教义、运用佛教观念之后 ,生活态度由负重生活向艺术生活的转变 ,探讨盛唐文学与佛教的深厚因缘。…  相似文献   

15.
观音造像由男变女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钢 《兰州学刊》2007,(12):184-188
观音菩萨由男变女的佛像造型,不是个别而是整个佛教造像普遍性的艺术作风.作为佛教在民族化、本土化过程中的艺术反映,则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变化.文章着重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这一致思进路,在儒、道、释"三教归一"的内在对接上,进行"旧案新说"的文化剖析.  相似文献   

16.
龟兹是佛教文化隆盛发展、传播东渐并逐步中国化的重要地域。本文通过对《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往五天竺国传》《悟空入竺记》等史籍的梳理、辨析,结合历史、考古、宗教、社会、艺术史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依据对龟兹佛教的基本属性、信仰理念、戒律特色以及龟兹佛教史事等方面的新认识,进一步指出,龟兹佛教文化在安西都护府建立初期和以后相当一段历史内,出现了以小乘为主体的龟兹佛教与以大乘为主体的中原佛教互相并存、各自发展的独特局面;龟兹地区相当规模的汉风石窟及其内地佛教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唐朝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一个缩影;不同派别佛教艺术间的影响、交流与融合,造就了龟兹佛教文化艺术的历史奇观。  相似文献   

17.
张淼 《北方论丛》2007,(5):124-128
疑伪经是佛教适应中国社会而产生的一类佛教典籍。在保持传统佛教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疑伪经融合了中国儒家的重要伦理思想以及道教的修行思想,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同时,从佛教疑伪经的思想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佛教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最终成为中国普通民众信仰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完成了对传统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佛教传入西域新说吴焯在其所著的《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一书中,利用丝路丰富的考古材料并结合历史文献,提出了公元二世纪中期佛教传入西域的新说。作者还根据丝路南北二道佛教艺术遗存的不同类型,应用图像比较的方法,具体勾画出佛教入西域的路线。南道,亦即塔里...  相似文献   

19.
禅思与化境     
佛教自传入中国 ,就被本土文化所接受 ,儒道释三家冲突、融合、建构、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艺术精神 ,研究禅宗思想的发展及其特征 ,可以了解宗教义理与思维模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有利于探究中国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山西稷山青龙寺壁画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佛教水陆画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青龙寺壁画再现了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和一部分社会生活的内容,题材范围广、覆盖面大、表现形式多样,是佛教及其绘图传入中国后吸纳中国本土文化并经过长期改造和融合后产生的宗教绘画样式.青龙寺壁画线条飞动、色彩绚丽,充分展现了元代佛教壁画的艺术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