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杲暴动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青齐豪强与河北流民之间的主客矛盾,而是北魏朝廷没有按照政治实力大小在南渡青齐的河北大族中施行皆置命属郡县,选豪右为守令以抚镇之的政策。因此,邢杲暴动虽然带有流民暴动色彩,但其性质却是邢杲利用河北流民武装来维护和争取自身政治利益的政治斗争。同时,邢杲暴动又是导致依靠梁朝少量武装支持的北魏宗室元颢轻易占领洛阳,进而引发北魏末年政局一系列巨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2014年8月,"首届北魏六镇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举行。来自国内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就北魏六镇的考古及保护、北魏长城的确证与保护、北魏民族的交锋与融合、固阳文化风俗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今后一个时期北魏六镇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金锦子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6,23(4):49-53
围绕着4世纪末以来朝鲜半岛局势的深刻变化,为了寻求自身的安全和发展,百济和北魏都在构建着对各自有利的外围条件。472年,百济上表北魏请兵攻打高句丽,却遭到北魏的拒绝。由于两者在最终利益上的差异,使得它们未能在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下建立起朝贡册封关系,最终,北魏王朝再无百济使臣前来,两国的关系形态对5世纪后期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5.
张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魏书·高句丽传》反映魏丽关系的文字不足一千字,但已足够生动记录二者百年间的关系演变。从分析史料入手,看二者关系走向,进而明确该文献在高句丽与北魏关系研究中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6.
万历末年,随着后金与明朝战事爆发,辽东集结大批军队和马匹,为解决粮料供应,明政府在山东登莱地区实施召买制度.从万历四十六年战争爆发到天启元年沈阳失守,辽东一带的粮料主要由山东筹集.在召买粮料过程中,山东地方有司、户部、督饷大臣和辽东边镇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论.晚明时期,随着明代中央政府政治控制力的衰败,在户部和地方的博弈中,户部往往处于劣势,最后只能以妥协而告终. 相似文献
7.
晚清山东发生以曲士文为首的抗捐运动,围绕朝廷和山东地方当局对此采取武力镇压的措施,处于社会中上层的旅京鲁籍人员迅速响应,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处理态度:一种为同情和支持这场运动,为反对朝廷和地方的镇压而积极行动,并得到其他省份鲁籍同乡的支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凝聚力,使得山东同乡网络更富有韧性和张力;一种为鼓动朝廷和山东地方当局,力主对这场民变剿办。由此,旅京山东人因为部分同乡的言行根本异于共同立场而导致同乡网络发生分化、排斥。这种凝聚与分化、排斥并行的格局,使得同乡网络处于动态的整合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8.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鲜卑皇族集团的汉化进程明显加快,其宗室子弟不断趋于雅化.北魏孝文帝及其他北魏后期统治者自身皆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出于推进其皇族宗室子弟汉化之目的,无不重视汉文化教育,其宗室人物之学术文化积累日益丰厚,以致北魏后期出现了一批以才学著称的宗室子弟,其中有的招集大量汉族名士,形成了诸多藩邸文化中心.就当时北魏皇宗汉化表现而言,孝文帝诸子、诸弟及其他皇室近系子弟,其气质表现与学术积累进展尤为突出,这自然与其地位及所受之教育等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佛教进入中国城市后,对城市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在景观的高度和时间节律方面,金刹与灵台比高,金铎与钟鼓竞鸣,改变了中国城市原有的景观特征。这一现象在北魏首都洛阳表现得尤为突出。灵太后胡充华将佛教建筑景观,尤其是将佛塔高度的象征意义完全政治化-佛塔的高度即是权力的高度,因此,洛阳城内最高的永宁寺塔,作为转轮圣王的象征,其供养者非灵太后莫属。其次,无论城里城外,佛塔的高低,都按供养人的政治权力等级,从高到低排列。其三,拥有最高权力的灵太后,其供养所立的佛塔,占据洛阳最具象征性的城内、城南和城东空间。儒家特别看重的洛阳中轴线,更是灵太后精心规划设计的空间,塔刹林立,圣像庄严,完全是一派佛国气象。北魏将首都从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原本的目的是想由塞外入驻中原,完成汉化,成为中原正统,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虽然在政治制度上他们选择了中央集权制,在信仰层面却选择了佛教。究其原因,北魏放弃祭天传统后,统治阶层佞佛,尤其是掌握皇权的后妃佞佛,是汉化道路发生突变的政治推手。北魏从塞外南下中原汉化过程的二元性,并没有随着北魏的亡国而消失,相反却成为隋唐帝国的共同特色。可见,北魏在政教关系方面,也担当... 相似文献
10.
】1946年10月31日,蒋介石六十寿辰。国民党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庆祝活动,除了花样繁多的祝寿仪式外,还发起了为期一年之久的献校祝寿运动。从庆典的筹备、宣传到仪式的制定等各个环节无不体现出政治权力的渗透与运作。与此同时,国民党也运用歌曲、标语、口号等各种符号展开全方位的舆论攻势,借此塑造蒋介石形象,以达到整合社会资源、争夺政治话语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清初江宁(南京)八旗驻防兵员众多、装备精良,是清廷维系江南统治的军事支柱之一。雍正之后,江宁旗人渐染汉俗,战斗力持续下降。当局曾试图恢复八旗军的行围制度与骑射训练,但因受限于江南的自然环境,成效甚微。江宁驻防在满城内外拥有大量旗地。旗地类型多样、分布零散,均归属八旗官方所有。自清代中叶起,随着江宁满城人口的增长,八旗生计问题日益严重。驻防当局虽采取迁移官兵、增加养育兵数量、出租旗地等多种方式缓解压力,但仍无法遏制八旗兵丁贫困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二曹六子主从关系构成了建安时期侍从文学的主体,与先秦两汉时代屈原、司马相如、鸿都门学文人等侍从文学不同,建安六子具有政治性削弱,娱乐性加强以及集体性的出现的特点,并直接影响了五言诗的出现,在中国早期侍从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与建安特殊的历史原因,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在各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区域文化产业创造力是评价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优劣势的重要方法。文章以中部六省为研究样本,采用因素综合法,以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为评价对象,遵循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的原则选取单项指标,间接实现对文化产业创造力的评价。在数据收集阶段,由于详细数据的无法实现,采用主因子分析法解决这一问题,运用贡献率分析选取主因子,最终通过主因子赋值排序实现对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创造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藏军营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藏军的发展和西藏地方的稳定,因此在清代西藏地方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咸丰五年廓尔喀第三次侵藏战争的爆发及之后《中尼条约》的签订暴露出西藏地方军备废弛的客观局面,驻藏办事大臣赫特贺面对这一形势于咸丰七年提出了《整饬藏军营制章程六条》这一变革藏军营制的方案。《整饬藏军营制章程六条》是咸丰年间在治藏政策上的一次重要尝试,但是这一整饬主张最终却被基本废止,其废止表明清代后期西藏地方局面之复杂性和咸丰年间在治藏政策上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16.
明朝末年,朝政腐朽不堪。在关外战场上,对后金(清)军作战鲜有胜绩,十数年间,大批明军将领降(后)金,其中出自东江军镇的将领群体地位较为独特,他们未引起人们过多关注,然而对于明清鼎革之际历史的走向,他们的影响不容低估。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代表人物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投降因由及后果的阐释和分析,来透视东江将领们在历史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从而进一步认清明清易代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