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倡人文精神、弘扬人文传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俊 《学术界》2006,(1):17-19
儒学的人文精神包括人文、人性、人本、人道四方面。儒学的人文精神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特征,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自性和个性;还成为东亚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文化特色、文化传统和文化生态;并对欧洲哲学思想和社会与政治生活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性影响;是东西文化所共享和共有的一个传统。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蕴含,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理论就表现出鲜明的人文意识,其宗旨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关怀的基础上。它以“仁”学作为思想基础,在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和政治统治各个层面得以充分体现。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需更加关注对人心性的终极关怀,“以人为本”,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创造中国现代化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3.
1978年以后,关于儒学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持续了二十多年,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众多学者参与了这一讨论.在讨论中,认同儒学对东亚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儒学是东亚社会教育的根本,是东亚经济成就产生的文化根据,是东亚人的心灵皈依之所成为主流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东亚区域意识的心理和情感基础.东亚区域意识作为东亚国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共谋发展的观念是有正面意义的.但全面强化东亚意识,以此对抗"西化压力",导自区域自固观念的强化就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相似文献   

4.
私法传统与人文精神有着不解之缘。人文精神的核心观念是以人为中心,推崇人的价值、尊严和平等,相信人的理性等等。这些观念是影响私法传统的形成和发展的必然因素。本文试图从法律精神和法律制度两个纬度探讨从古代到现代的私法传统中的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5.
化涛 《社会科学论坛》2011,(12):199-203
儒学作为以伦理道德为内核的一种文化模式,具有强烈的“德政’’和“礼治”的政治色彩。或者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的儒学,深深影响着东亚民众的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行为模式。东亚社会的现代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东亚价值观”和“东亚意识”便是基于现代化语境下,对儒学价值重新思考和发掘的产物。从政治文化视角探讨儒学的现代发展。可以为东亚多元文明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对话基础与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6.
高硕 《兰州学刊》2014,(1):18-22
先秦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意识与董仲舒之后的"制度化儒学"不同,其本意是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每个人应在自己的位置上施行权力,同时也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先秦儒家提倡的等级意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在社会等级意识、家庭等级意识中,更是处处彰显人文精神,先秦儒家还主张用"权变"的思想对待等级意识。先秦儒家的等级意识与人文精神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并且对现代生活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儒家养“生”工夫论,实质是儒家“生”之伦理的实践论。这种工夫论的基本特色,是从“身心一如”的角度来理解养生问题。其实质是以德养生。这种观点对于当代养生实践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明 《齐鲁学刊》2008,(3):5-10
传统儒家和道家没有在哲学意义上明确使用"境界"这一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先哲们不谈论人生境界问题。从形式上看,传统儒家虽然没有运用"境界"范畴来建构明晰化、体系化、现代意义上的人生境界说,但从内容上讲,通过剖析其理论核心范畴与基本命题,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丰富而高明的境界思想。其中,"天人合一"观和"人格超升"论就是最基本的人生境界理论形态,二者之间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9.
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并作出合乎理性的现代估价,似乎仍是学界一个开放着的重要课题。本文无意从一般思想史的广度来承诺这一重大课题,惟立足于一种哲学阐释视角,在明辨概念的基础上,以儒家伦理为例,对本课题提示某些探究理路,对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理解作一比较性辨析  相似文献   

10.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学者对所谓“东亚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我们可从亚洲特有的价值观入手,将契约分为包括法律制度和以法律制度为标准的“硬契约”,以社会习惯,道德伦理,文化传统为参照的“软契约”。而在东亚渡过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软契约”的作用功不可没。我们有必要从经济和社会角度分析“软契约”现象的存在原因,揭示了它之所以富有生命力的深层文化理由,进而尝试构建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一些对应关系,最终对“软契约”现象的作用和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1.
王挺 《中州学刊》2002,(2):68-75
文学中的人文精神指的是人为了适应和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和追求发展前景而生发和表现出来的文明程度的总和。然而 ,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是有规律的 ,且往往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冲突 ,造成人伦道德的失落。人是按照和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来创造历史并实现自己的主体性目的的 ,因此 ,文学中的人文精神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和向度必然是曲折的。本文阐述了西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与历史精神由共态的、同步的到呈现出不和谐状态甚至发生碰撞、冲突 ;历史的悲剧人物以人文价值叩问历史理性 ,由对历史的思考向人本身思考的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东亚经济已有雄厚经济规模、良性增长机制、科技实力和发展趋势以及觉醒的亚洲意识诸方面,论述了东亚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东亚经济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动力源。  相似文献   

13.
殷琴 《学术探索》2012,(9):166-168
一部歌剧能够流芳百世,不仅是因为旋律优美、故事动人,更是因为饱含其中的不被时间和生命所磨灭的人文精神。对善恶美丑的追求与批判,使歌剧在主题、表达方式、表现技法上不断的自我完善,以期待与观众达到共鸣。本文通过对西方歌剧作品的起点《奥菲欧》与中国首部歌剧《白毛女》的分析,探求人文精神在中西方歌剧发展变化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牟世晶 《兰州学刊》2008,(1):98-101
在我国的儒家经典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耻感意识以及耻感意识对于人之为人的重要性的论述,而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荣辱观教育必然会显现出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正费孝通在晚年谈到社会学学科性质时,认为社会学兼具"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社会学的科学性,使得它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但他同时指出,社会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这种工具性,"今天的社会学,包括它的科学理性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思想’",此外,社会学科研教学本身就是社会人文精神养成的一部分。他特别强调,"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社会历史实践,包含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念,蕴藏着推动社会学发展的巨大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