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国栋 《江汉论坛》2015,(2):120-125
我国学界的通说认为物权和债权的区分是近代人完成的,事实上罗马人早就区分了物权和债权。首先,《十二表法》第六表第1条完成了这一区分;其次,誓金之诉完成了这一区分;再次,谢沃拉-萨宾体系完成了这一区分;复次,保罗的债的标的分类理论完成了这一区分。只是盖尤斯的《法学阶梯》开倒车抹杀了这两种权利的区分才造成了罗马人不区别物权和债权的错误印象。罗马人区分物权和债权是为了区分不同形式的诉讼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法经》和《十二铜表法》分别被认为是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的起源和基础。两者产生于大致相 同的年代,都具有古代法律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又因各自背景、渊源不同,在立法倾向、对待和法关系的 态度及蕴含的法治精神上存在着明显差异。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 化,早在《法经》和《十二铜表法》时代就已经埋下分歧的种子,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从<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法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经历了从权力到义务的发展转变.这一转变历程是古罗马人面对家族本位主义消退、国家主义兴起的历史变化,灵活巧妙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旅程.古罗马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带给我们的借鉴意义不应该仅仅是法条的照搬眷抄,我们更应关注罗马人面对社会变迁和转型通过重构法律来回应国家主义兴起的智慧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律师制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奴隶制的古罗马。在罗马帝国《十二铜表法》的第六表、第九表和第十表中就有辩护人出庭辩护的规定。当时,罗马社会就有帮助别人打官司的诉讼代理人。这种人长于辞令,能说会道,所以被称为“辩护士”。可见,律师制度并非始于资产阶级国家,在奴隶制的某些国家中已经有了律师制度的雏形。  相似文献   

5.
(一)民事诉讼法自古就有。远在奴隶社会时代巴比仑的《汉穆拉比法典》、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以及罗马后期制定的《国法大全》等法典中,已经有了民事诉讼的内容。在我国西周时期的典籍中也有关于民事诉讼的记载。但当时的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是不加区分的,对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同样采取极其残酷野蛮的刑罚。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后,各国法律中关于民事诉讼的条款都有所增加,内容也充实多了,在某些方面还出现了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相分别的因素。这表明:封建社会的民事诉讼较之奴隶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就整体而言,  相似文献   

6.
彭金冶 《北方论丛》2005,(4):106-109
人们所说的罗马法,一般主要指查士丁尼时代及其后来的罗马法.但罗马法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流变的过程,这就是共和国时代罗马法演进的历史.共和国时代罗马法的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推动的结果,后来的罗马法是在共和国法律发展基础上逐步完善的.无论是<十二铜表法>,还是"万民法"概念的出现,都是罗马共和国社会发展推动的产物.因此,探讨罗马法的发展变化,有必要探寻罗马法在共和国时代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7.
付文军 《东南学术》2021,(3):115-125
《资本论》实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完美融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马克思充分确证了"为消灭国家和市民社会而斗争"这一理论主题,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利用物质武器和精神武器而展开有效的阶级斗争.直面"当代的斗争",马克思理性地表达了"当代的愿望"——建构"自由人联合体"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以说,《资本论》不仅致力于为阶级斗争提供武器的政治学途径,还致力于为人类找寻理想的生存之境.《资本论》所展示的政治哲学向度充分表明了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种"以政治批判为目标"的现实性政治哲学、"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批判性政治哲学和谋求"减轻分娩痛苦"的发展性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罗马法历史上,侵权责任方式先后经历了由早期习惯法中的刑罚制裁到《十二表法》定额罚金、《阿奎利亚法》的最高市价赔偿,最后到优士丁尼《民法大全》估价损失赔偿的复杂历程.这一发展变化反映了罗马社会对侵权行为理性化的认识历程,同时为大陆法系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以下简称《安》)是莎士比亚在他的创作高峰期写作的一部悲剧作品,它虽然不能与《汉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相媲美,但仍不失为莎氏的一部优秀剧作。而《长生殿》则是我国清代戏曲家洪的代表作,就内容而言,这两部作品都可称为“爱情政治传奇剧”,前者写的是古罗马时期,罗马执政三巨头之一———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罗马执政者之间的政治斗争;后者则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了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传奇。这两部戏剧均有一定的史实依据,其情节也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0.
古罗马集君主、贵族、平民三种成分于一体的混合政体,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亮点,被誉为是具有稳定性的"最佳政体"。在由元老院和执政官所主导的社会中,平民虽然地位低下,没有公民权,但拥有"自由民"的身份,存在原始民主的萌芽。平民的斗争导致了宪制的深刻变革,平民获得了与罗马人民相同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1.
清政权入关前颁行的部分法律、政令保存在“崇德元年丙子岁四月十二日登基后议定 (的 )会典”中 ,即《崇德会典》。近年有人撰文提出“《崇德会典》子虚乌有”,连所使用的史料都是虚假的。其实 ,清初皇太极时期是有《会典》的 ,将其命名为《崇德会典》不仅符合古籍整理所遵循的一般规范 ,而且在清初的司法实践中也能证明是运用了《会典》的  相似文献   

12.
孙光妍 《北方论丛》2015,(2):158-160
此起彼伏的罗马平民反对贵族斗争,始终围绕债务、土地、政治权利等三个问题展开。这三个问题实际关涉平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平衡等问题。面对平民斗争的压力,罗马共和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法律,逐一解决了债务、土地、政治权利———出任共和国各级官职等等问题,使得平民的权利与义务实现了某种均衡。罗马共和国在平民反对贵族斗争中,实现了由原来的贵族政治向新贵政治的转型,其中各项法律的制定、出台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简称《国策》)是春秋以后至秦并六国二百四十年间的史料汇编。作者已无可考。西汉时刘向重加整理,按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卷,并定名为《战国策》。这部书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它反映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各个阶级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为了推行各自的政治主张和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将对法的批判纳入到"普遍的人的解放"的发展路径的起点,对法的批判是政治批判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马克思对法的批判需放入法学发展史的脉络中审视.历史法学与黑格尔法哲学关于如何编纂民法典的形式对立是二者对于法律本质分歧的实质对立的表现.马克思通过批判历史法学派得出应从历史回到现实;基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人权的核心即"私有财产"是马克思从政治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的关键纽带,最终升华至"普遍的人的解放",自由优先于法学领域的最高价值正义,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对法的批判的独特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承认理论的四副面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认问题是当代政治哲学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其中很多人都把它追溯到黑格尔。因此,阐明黑格尔的承认理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黑格尔的承认理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和异质的。它有四副面孔:早期神学著作中的爱的承认关系是非历史的;耶拿手稿描述了社会伦理发展中的家庭的情感承认关系、法律的形式承认关系和国家的实质承认关系;《法哲学原理》中的相应论述与此有着很多一致之处,但在家庭的职能和市民社会的产生等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差异;《精神现象学》则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奠基于生死斗争的政治,从而暗示了一种激进的革命立场。  相似文献   

16.
<正> 史记论赞,系指《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仿《左传》的“君子曰”所创造的史论形式。习惯称篇前之“太史公曰”为序,称篇末之“太史公曰”为赞。《史记》全书,序二十三篇,赞一百六篇。二十三序,即十表九序,《将相表》无序;八书五序,《礼》、《乐》、《律》、《历》、《封禅》五书有序;世家中有《外戚》一序;列传中有《孟苟》、《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货殖》八序。一百六赞,即十二本纪缺《今上本纪》,有赞十一;八书三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界分理论为市民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罗马城邦国家是现代市民社会的"雏形",罗马私法则是现代市民法的"胚体".市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同市民社会一样均须以商品经济规律为理论基石.市民社会理论所力图开拓的是一个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由自由个体或自发性结社群体进行独立自我规范的领域.而市民法的私法、权利法、法律人格平等、意思自治等基本理念均可从这一领域中溯源.  相似文献   

18.
追溯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的源头要从其理论基点——"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入手,而对此关系的探究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发端。当时的思想家尤其强调"正义"和"善"在统治合法性中的基础意义,这主要体现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思想中。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追求的理想治国模式是哲学王成为统治者,在《政治家》中认为具有统治艺术的统治者优于法律之治,在《法律篇》中则提出法治优于人治。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所应追求的是"最高且最广善业",统治者"是否照顾公共利益"是评判政体的根本标准,"法治优于一人之治"。西塞罗认为"公民权利"并不是公民能从国家索取什么,而是公民对于国家的义务和奉献,国家是基于公民同意而形成的集合体,自然法是政治合法性的源泉,也是一切权利和义务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戴建国 《河北学刊》2012,32(4):61-66
日本元禄十二年(1699年)翻刻本《事林广记》所收元《至元杂令》不是完整地录自当时法典中的《杂令》篇目,而是杂抄元至元前期在行的各种法令、制度而成。因此不能将其视作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法典。其编撰刊行时间,当在前元至元十二年至十四年(1275—1277)之间,是书商商业运作的产物。《至元杂令》明显地烙有金朝法律的印迹,它的编撰刊行,反映了元朝法律由使用借鉴金朝法律向元朝制定法过渡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仍然沿用宪法、行政法、财政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劳动法、婚姻法等体系来划分法律部类,这是值得研究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是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随意划定的,也不能墨守陈规地沿用传统的旧名称和旧的法律体系,而应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从《罗马法》到《拿破仑法典》以来所形成的民法(民法一词是从古罗马市民法、万民法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