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技术动机和市场动机出发,将开放式创新分为保守型、技术创新型、市场扩张型和双元型4种模式。以沈阳机床为例,剖析其开放式创新过程,并建立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动态演化模型。研究发现,沈阳机床的"保守型-技术创新型-市场扩张型-双元型"开放路径揭示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开放动机的选择和开放模式转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开放式创新下的突破性创新?如何提升开放式创新下的突破性创新能力?"当下,突破性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建立并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提升突破性创新能力是企业界与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人力资本与知识流动性的增强,传统的封闭式创新已经不能满足突破性创新的需要,因此,研究在开放的创新模式下企业如何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向外部组织开放,整合和利用内外创新资源,能减小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但是开放式创新的实施基于多个主体,可能会引起从企业文化建设到组织结构的变革,需要进一步提高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搜寻成本,过度的开放可能会对创新绩效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控制开放程度成为研究的重点。以往的研究大多使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技术创新开放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而且结果并不一致。本文使用NK模型,从搜索成本和知识结构的角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开放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功能部件之间的关系结构较为松散时开放式创新的表现均优于封闭式创新;技术创新过程中,随着技术功能部件数量增大,开放式创新的优异性变得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技术超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rayannis在十多年前提出了技术超学习的概念,认为技术学习是一个涉及多个层次的过程,包括操作层、战术层和战略层,各个层次侧重不同的知识内容以及知识传播、升值的方式。技术超学习从纵向上对企业的技术学习进行了解构,有少数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而Chesbrough之后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无疑为技术超学习研究打开了一扇门。开放式创新意味着企业的创意与知识源不仅来自组织内部,还来自外部的用户、上下游企业、竞争对手、产学研连接等主体,这种模式从横向上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有许多学者从创新源、知识流动方向、机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而本文则创新性地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来考察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即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进行基于三个层次的技术学习如何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本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综述、实证分析以及结果讨论与研究展望三部分。  相似文献   

5.
米捷  林润辉 《中国管理科学》2015,23(12):157-166
本文利用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方法和EWA学习模型,研究了不同公平偏好特征下创新主体对不同创新模式选择的问题。通过为Agent赋予四种不同的公平偏好类型:狭义的自利性偏好、竞争性偏好、差异厌恶性偏好和社会福利偏好,观察其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双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封闭式创新四种创新策略之间的选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当创新主体具有狭义的自利性偏好时,封闭式创新和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相当,并且多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双向型开放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当创新主体具有竞争性偏好时,封闭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又明显多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性。当创新主体具有差异厌恶性偏好时,外向型开放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也会明显减少,同时选择双向型开放式创新的主体基本消失。当创新主体具有社会福利偏好时,双向型开放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又会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多主体参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特征。为了明确各创新主体参对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供应商和顾客参与的创新模式选择博弈模型。对模型分析发现,根据企业选择的创新模式不同,可以形成三种竞争市场,采用演化博弈方法对模型均衡结果求解,得到以下结论:供应商和顾客参与能增加企业选择突破性技术创新模式的比重,减少选择渐进性技术创新比重,且这种影响随着市场中选择突破性技术创新比例增加而增加;当创新产品为价格弹性需求时,顾客参与更能促进突破性技术创新,当创新产品为价格非弹性需求时,供应商参与更能促进突破性技术创新,这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的结论截然相反。采用数值算例对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多主体参与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也对在多主体参与条件下,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这一创新的核心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开放式创新社区是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重要载体,部分领先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社区集聚全球的创新者,凝聚集体智慧,攻克创新难题;然而很多企业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收益。融合知识管理、生态学理论,本文从知识开放视角深入探讨开放式创新社区集体智慧涌现的内在机理。运用Lotka-Volterra模型,分别探讨"用户主导"与"企业引导、用户主导"型社区中多主体知识交互的生态演化规律,并对演化过程予以数值模拟。研究发现:企业知识开放是开放式创新社区集体智慧涌现的关键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生态关系中,集体智慧涌现的水平会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8.
杨震宁  赵红 《管理世界》2020,(2):139-160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需要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突破组织边界来获取更丰富的外部知识来重塑自身的技术创造力以应对现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也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关键。考虑到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所面对的特殊制度环境、企业之间合作竞争的网络关系,本研究以1407家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2015~2017年间的创新调查),讨论开放式创新(广度和深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竞合"关系和制度环境在其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开放式创新的广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第二,开放式创新的深度与创新绩效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第三,合作关系有利于企业广泛利用外部知识资源,但要防范开放式深度的过度加深,形成路径依赖,有损于创新绩效;第四,竞争关系有损于企业有效广泛利用的外部知识来源,但有助于警醒企业不要过度加深与外部知识网络的合作;第五,竞争关系扭曲了合作关系对开放式创新深度与创新绩效间的影响;第六,正式制度激励企业扩大利用开放式创新的广度,但限制企业利用开放式创新的深度;第七,非正式制度激励企业加深开放式创新深度,但是对开放式创新广度没有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适度使用开放式创新模式,正确合理地处理企业间的"竞合"网络关系以及利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环境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隽  徐迪 《中国管理科学》2019,27(6):191-205
商务模式的价值创造活动正逐步由个体企业的行为演变为主体企业、伙伴和客户的共同努力。只有以合理的价值分享为前提的价值获取才能保证商务模式创新的价值得以持续创造,保证商务模式创新的成功。基于Shapley值法对商务模式创新后的价值增值在主体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享,比较各个参与主体价值增值的大小,得到合理价值分享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对商务模式创新没有直接贡献的利益相关者也可能分享到创新的价值,但不同创新结果价值分享的对象和数量是不一样的,创新结果参数的变化会不同程度影响分享的价值,为了更好地提高各个利益相关者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有必要针对不同创新的结果调整分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开放式创新理论及企业实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与将技术紧紧地控制在企业内部的封闭式创新不同,开放式创新引导一种新理念,即在技术、产品研究的各个阶段,企业应积极寻求内外创新资源,组合成一个利用各方力量的各施所长的创新模式,实现在最少的资源投入下最大化创新产出。本文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战略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飞利浦公司作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政府和企业创新政策调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分析:一个系统思考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商业模式创新机理的二维分析框架,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包括企业战略分析、创新要素利用、收入模式设计三大模块。基于该判断,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4种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实践。基于系统思考的研究表明,投资模式是保证企业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重要因素,是连接收入模式与企业战略、创新要素的重要纽带;内化于创新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结机制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机理,初始创新活动则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触发动因。  相似文献   

12.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出现对企业新产品开发(NPD)过程中模糊前端(FFE)创新活动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在对模糊前端、开放式创新以及知识共享等现有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重点对四个经典FFE模型的典型特征、共性与差异、优点与不足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从开放式创新与知识共享的视角,探索并构建提出了FFE的开放式模型。并对该模型的五个重要环节、关键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界定说明与分析评价,既融入经典模型的深厚积淀,又弥补了传统模型在开放性与知识共享等方面的不足。为解决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新产品开发FFE阶段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与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3.
张华  顾新  王涛 《中国管理科学》2022,30(1):263-274
创新联盟是开放式创新的实践基础,选择适宜的合作伙伴缔结创新联盟是组织面对的重要决策问题。本文以组织间知识转移为线索,考虑一个由知识源、知识转化中介与信息服务机构组成的知识链,以知识产权交易为合作机制设计序贯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的联盟策略对组织的知识创造与创新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缔结创新联盟能够产生双赢效应,即同时提高联盟内部成员与非联盟成员的知识创造及创新收益;知识链在集中决策时的整体创新收益与知识创造均高于分散决策;由知识源与信息服务机构组建创新联盟是分散决策下知识链的最优联盟策略。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开放式创新的知识转移对组织联盟策略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网络结构嵌入理论,研究了网络结构不同维度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利用331份企业有效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本文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关系强度、网络位置和网络密度均对渐进式创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对突变式创新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网络异质性对渐进式创新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但对突变式创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Recently, a large number of new innovative enterprises engaged in different competitive markets by promoting innovation both in products and in services through open innovation web-based platforms, which allow for the collaboration of individual users and companies and for so-called crowdsourcing. A key issue concern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tivations that could attract users with a specific role to proactively participate and contribute to the ope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cesses. This article, after highlighting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grounded on large body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literature on the motivation behind collaboration, discusse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26 open innovation web-based platforms based on a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ology (qualitative empirical study,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It also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al systems’ and platform models on the attraction of the individuals characterised by different innovation roles.  相似文献   

16.
非正式创新网络结构仿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正式创新网络对于组织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我国社会具有充满"人情"味的特征,研究非正式创新网络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非正式创新网络的概念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之上,对非正式创新网络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初步研究了非正式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发现非正式创新网络同时具有小世界以及无标度特性.  相似文献   

17.
Patent intermediaries have gained importance as non‐practicing entities in the innovation domain, buying innovations from an external provider and then licensing them to practicing firm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wo identical incumbent firms and a patent intermediary for the acquisition and licensing of a cost‐reducing innovation developed by an external innovator. We show that the outcome of the IP acquisition and licensing game critically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the cost‐reducing innovation. Patent intermediaries win IP rights in patent markets if the innovation is incremental. They also win the IP rights when the innovation is moderate or radical, providing they have significant efficiency advantages over incumbent firms and the uncertainty about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is low. We also show that patent intermediaries serve to make markets more efficient. When the innovation is incremental or moderate, they help ensure a lower cost of production and a lower price for customers, and when the innovation is radical, they help increase the profits of the incumbent firms.  相似文献   

18.
Open innov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are two concept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companies can leverage the knowledge generated externally to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se the joint effect of open innov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a firm's radical innovation. Open innovation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external search breadth and depth strategie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is described 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potential and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 In order to test our hypotheses, we carried out empirical research in firms operating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ternal routines and processes for absorbing external knowledge help explain radical innovation as they show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potential and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 Also, there is a moderating effec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on open innovation. Specifically, 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 exert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nal search breadth and depth and radical innovation.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 moderates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search breadth. 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e complementary nature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open innovation search strategies on radical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9.
郑海超  侯文华 《管理学报》2011,8(2):233-240
困扰网上创新竞争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发布者作弊问题,它降低了解答者对发布者的信任,网络平台也采取各种方法监督作弊行为。为此,研究2个紧密关联的问题:①影响解答者对发布者信任的因素;②网络平台如何设定合适的监督水平。对问题①,基于信任理论构建研究模型,通过大样本问卷调研检验假设,结果表明:现有的信誉机制作用不显著,而网络平台本身的信誉和解答者满意度对信任有显著影响。实证研究结果凸显了网络平台服务水平的重要性,也是研究问题②的驱动因素。问题②的研究方法是博弈论,通过逆向求解,分析网络平台如何平衡成本和信誉来制定监督水平。最后,给出了主要结论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