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与“美”与“真”相关的“善” ,道家是以“道”的内在能量并具有“生万物”的能动作用为“善” ;儒家则以“仁”为“善” ,更具有实践作用与“仁”的行为特征。“善”在道家那里与“美”有间接的关系 ,而儒家在孟子那里 ,则将“善”作为“美”的起点和必备的条件 ,“美”的最高境界是“大而化”、“圣而神”。荀子从“人性恶”观念出发 ,又将赤裸的政教功利输入“善”与“美” ,提出“以道制欲” ,“化性起伪” ,使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美学思想之功利观从此成型。  相似文献   

2.
“社会美”范畴创构六十年之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美是中国现代美学独创的范畴,也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重要贡献,首次出现在蔡仪美学中,至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繁荣之后,这个范畴逐渐被冷落,甚至被遗忘。社会美理论的确存在许多有待澄清的问题,但其生活指向和现实关注却显示出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当今文论界所推崇的西方审美化理论,完全可以纳入社会美的框架之中。社会美有古代和现代两种历史形态,当前的审美化理论不过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强化了社会美的古代特点,实际上是向古代美学的倒退。从美善混同的功利性转变为美真结合的认知性,从漂亮炫目的形式美转变为生活原生态的现象化,这是社会美范畴走出困境的关键;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也将切实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是什么?“美是真与善的统一”。这是古今许多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时据以立论的前提,也是他们对美的本质作理论探讨之后所得到的结论。然而,美本身究竟是不是真与善的统一?却是美学理论中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真、善、美的内涵与关系问题,是哲学美学研究了几千年的老课题。遗憾的是在这个最具有一般意义的问题上,交替出现着这样两种倾向:寻求三者统一时,走向真善美混合说;寻求三者区别时,走向真善美相斥说。陈新汉同志的《论真、善、美原则在实践——认识结构中的地位》,强调真、善、美的对立统一关系,试图走出这两个片面性。然而实践再一次证明,囿于传统的认识论美学、价值论美学、形式论美学,或者新潮的存在主义本体论美学,还要重蹈前人的覆辙。根本出路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为指导,建构  相似文献   

5.
梁洁 《天府新论》2002,(6):82-85
本文引入波德莱尔“美是惊讶”的理论 ,并将其作品与韩愈诗作了比较 ,得出结论 :韩诗的“以丑为美”实际是打破了“中正平和”的古代美学规范 ,打破了“真、善、美”相统一的理论原则 ,扩大了美的范畴 ,也扩大了诗表现的题材 ,而韩诗之“狠、重、奇、险”实际上也是一种惊讶 ,它可以造成感官冲动 ,从而实现惊讶 ,进而实现美。  相似文献   

6.
论道教“真”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道教“真”美观潘显一“真”,作为美学范畴是有其特殊蕴意的。当人在宗教中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宗教之神和上帝形象的时候,最高神和上帝必然集中了真、善、美,必然是宗教美学人格(即神性)理想的最高代表。在西方神学中,这种宗教美学人格理想被表述为“真、善、美统...  相似文献   

7.
<正> 学术界许多论者在谈价值问题时,都有意无意地把真与善、美一起归入价值范畴。笔者认为,说善、美属于价值范畴,这是对的,但是,真并不属于价值范畴。下面试述拙见。首先,真与善、美等都意味着主客之间的一种关系,而大多数人都承认,价值就是主客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表面上的共同之处容易使人认为,真、善、美都属于价值范畴。其次,真与善、美一样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至善、至美,这  相似文献   

8.
试论道教美学的民族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道教美学的民族特质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道之大美”、“生之壮美”、“真之优美”、“善之至美”几方面。体现着真、善、美三者相互独立而又相融互动的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与人生追求中,并为现代人生存智慧提供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7):85-90
西方传统美学理论对嗅觉美持否定态度,然而,以怡人的芳香为美的审美经验却大量存在于东西方人的审美实践中,并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印度佛经相关理论及西方当代美学理论中得到说明。审美实践表明,美是有价值的愉快对象,有价值的嗅觉对象同样被人类视为美。中国、印度和西方以香为美的实践和学说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嗅觉美与味觉美的紧密联系。而嗅觉美的典型表现形态——自然花香之美与人造香水之美在人类审美感受和创造活动中的大量存在,也为嗅觉美回归美学研究园地提供了鲜活例证。  相似文献   

10.
苏州古典园林,或者说,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是世界园林中熠熠生辉的明珠,也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独放异彩的奇葩。杨廷宝、童(?)在为刘敦桢所著《苏州古典园林》所写的序中指出:“作为历史遗产,中国古典园林有其世界地位,这是学者们所公认的。影响所及,不但达到朝鲜、日本,而且还远及十八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而“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江南最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疆园。由于苏州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等优越条件,因而园林得以发展……”这是从世界范围的宏观角度,概括了苏州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总体上看,历史地形成的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体系,其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这是应该认真地加以探讨的。艺术总离不开真、善、美。狄德罗曾说过:“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得美了,善也就变得美了。”“真、善、美有他们正当的权利。……这个自然的王国,也是我所说的三位一体的王国。”狄德罗关于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观点,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是适用于任何艺术的。苏州古典园林既然是艺术,当然也离不开真、善、美。不过,苏州古典园林的真、善、美,除了带有一般艺术和中国古典园林所共有的普遍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即区别于其他艺术、区别于欧洲园林乃至中国北方皇家园林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1.
以“味”为“美”: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哲学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美学以“味”为“美” ,认为不只五觉快感相通 ,而且官能快感与思想快感也相通 ,它们都可以称作“美”、称作“味”。这是符合人的审美实践的 ,并已为当今西方美学理论的发展和转变所证明。系统清理、准确认识中国古代美学的这份财富 ,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美本质 ,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与善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对这两个范畴的深入剖析 ,将十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典美学的本质。以字源学为基础 ,从“美”、“善”的造字结构及先秦文献来分析这两个范畴的同源关系和统一关系 ,可以揭示出审美在道德完善中的作用 ,进而明确美善统一在现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朝鲜古代三国中期以后,新罗人及时敏锐地意识到更新意识形态的必要性。他们将从中国借鉴来的儒、佛、道思想与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糅合在一起,用于构筑自己独特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文化形态,新罗花郎道呈现出多重复杂的内外结构。新罗人以人美为美,而这种“人美”以人内在的真、善、美和外在的容貌美、才质美为核心。这样的人物品藻之风,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新罗人的人物评价机制和思想文化风貌,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的人生理论 ,博大精深、隽永多义 ,对塑造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具有重大影响。研究中国古代人学思想中有价值的成份 ,特别是汲取以人为中心的儒家和道家的人学思想 ,分清精华和糟粕 ,并加以创造性的转化 ,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生理论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蔡子谔 《河北学刊》2003,23(5):107-111
孟子是传承孔子儒学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世称“亚圣”。孟子人格美的服饰美学思想 ,是由他以人的美感普遍性观点为基础的 ,以高扬人的道德精神的个性人格美为规定内涵的 ,并蕴涵着社会意义和伦理内容的“真”、“善”之美等所构成的服饰美学思想。他这种独树一帜的儒家服饰美学思想 ,为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国服饰审美文化奠定了千古难移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法则一贯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化倾向,强调对一切艺术表象的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最能体现真、善、美人格化倾向的学派,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所侧重的"仁""善""德"等理念的精神再现,形成了以"善"为主的学术流派;另一类则是以道家为代表的所侧重的"气""真""美"等理念的自然呈现,形成了以"真"为主的学术流派;在中国书画艺术的表现中,道家学术流派的影响是更大的,这其中代表性人物庄子的哲学理念同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表现密切相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美学在八十年代取得突出进展和空前繁荣的同时,逐渐显露出一个到目前还未被自觉地意识到的重大缺陷,这就是理论思维的历史意识和现实感的淡漠。实际上,所谓当代美学不过是以王国维为起点的近百年中国现代美学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它的现状和未来,都与这个整体流程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仍然是一段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复杂交织的历史过程,中国现代美学最基本的理论任务,是确立它不同于古代美学的地位和方向,是把现代中国人不同于古代的审美需求和艺术实践,转化为美学的思考和表达。在近百年曲折迂缓的进程中,中国现代美学已经触及了关系着它全局发展和未来命运的基本问题,初步形成了支撑着其全部理论形态的最一般的范畴网络。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界,这些范畴并不陌生,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在这些最常见最一般的范畴中实际上包含着许多需要继续论证、深化,甚至需要澄清、纠正的问题,它们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建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美学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智慧,这种智慧的形成源于中国古代深厚的伦理思想土壤,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其实质是从伦理的角度探讨和理解美的基本问题,以美与善的关系建构为核心内容,具有以美善统一为理想目标、以中和为审美价值取向、以审美人格为最高境界的鲜明特征。伦理取向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也是生命智慧或生活智慧的凸显与表达,对当代美学的价值确立与理论构建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决定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本质因素,而文化的价值取向则是以真、善、美何者居第一位为分界线的。针对学术界某些人认为中国文化无求真精神的论断,本文从分析真、善、美的含义与关系入手,认为《周易》正是以“真”为第一位的价值取向。同时指出,《周易》对儒、道两家文化以巨大影响,但儒家由于圣人崇拜和经学思维,把“善”放在文化取向之首位,导致中国几千年来伦理文化占据统治地位;道家以“真”为本位,但过于强调对“真”的体悟,反对社会实践,流于出世,丧失了求真精神的本义。今天,我们应采撷中西文化中的求真思想,促进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真、善、美的关系问题,大体有四种观点,即机构分割说、部分相通说、完全混同说、玄妙虚说,这四种观点各有利弊。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当代现状及未来趋势上揭示科学技术是真、善、美紧密结合和辩证统一的具体体现。因现代科技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否认科学技术真、善、美统一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不能用消极的支流与现象否定积极的主流与本质,不能让一些人对科学技术的错误使用败坏科学技术真理,不能以偏概全地把科学技术可能误入歧途用来否定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