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墙盘》中出现一“”字,诸家多释为“尢”①字。我看尚可研究。 “尢”,“盖亦由陵中的人形转来,足形已失,只作双腿一长一短之状。”② “陵”,甲骨文作或,金文作,象手持刀锯,断人一足。实际是古代的刖刑,也就是膑、、。段玉裁说: “凡古文字,今文作膑。考,司型注、大传注皆云周改膑为;而驳异义云陶改膑为,吕刑有,周改为刖者。,说文作;云,刖也。刖,说文作;云,断足也。然则膑与异制,与刖,制同而字异耳。”③《白虎通》: “者,脱其膑也。”《尚书》大传: “膑”,《吕刑》引作“”,可见膑、、、刖没有大的区别。 “尢”,是“失一足”,“双腿”…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有(甲二五五○),或作(乙七六八)、(菁二、一)诸形。我以为此当是曾之初文。观金文會字有两形,一作(蔡子);一作(鄶始鬲)(亥鼎),朱芳圃指出:“字中作,象甑;一作田,象箅;箅,甑之特征也”(殷周文字释丛一○四页),说甚确。盖會所从之或,同为甑之象形,特为俯视形,则为剖面形。即會字所从之初形,字象一容器中有格横之,此横格就是算。说文五篇下:“會,合也。从亼,从曾省。”乃根据隶定字形为说,当易“从曾省”,为“从曾”。正因为曾象甑中之箅将器隔为两重,故从曾之字多有重义。尔雅·释亲:“王父之考为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每一个汉字的形成都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规则的范围之内,无一例外。“人”字,按照以上规则界定,当属于象形字。现代书法家邓散木在《说文解字部首校释》中,对周代金文“人”字解释:象人侧立之形,侧立,故见其一臂一胫。可见,金文“人”字是人体形态演变而来的。后来,人们对楷书“人”字结构的解释又有新说,并赋予新的含义。一曰“支撑说”。说“人”字是两人的结合体,一撇为一人,一捺为一人。即“人”是相互支撑的。我们的祖先在造“人”这个字的时候,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期盼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团结、…  相似文献   

4.
“”字是古人对“法”这一社会现象的真实记录。古“法”字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水”原于远古禁忌和流放;“”即蚩尤皋陶,是世代执掌军事和司法之职的部族的图腾;“去”是原子争讼的证据制度,由“弓”和“矢”二字构成。“去”与“夷”字字义正相反,“夷”是弓、矢相符,“去”是弓、矢相背。甲骨文中有“”字,至西周金文而产生古“法”字。商末箕子发明了“明夷”即证据制度,这是“法”字含有“去”字的原因。由此可证,古“法”字当在箕子之后、西周初期形成。古“法”字的结构和本义,为我们今天探讨“法”的起源及其特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行李,是一常用词,新版《辞海》的解释是:“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它是由“行”和“李”两个语素组成的复合词。“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象两条道路十字相交,本义是道路,引申有行走、前往、出行等义。关于“李”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木部中说:“李,李果也,从木子声。”修订本《辞源》说:“李,木名,果圆形,紫红色,可食。”从字形看,“李”的本义是指一种果树,引申为其树所结的果实叫李。从这两个语素各自的意义看,难以组成表示“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物等”的“行李”一词。那么人们为什么把“出…  相似文献   

6.
“敏”字为高禖神阳具的象征,“达”字指象羊羔出生似的怪胎。本文从训诂学、文字学的角度,通过对“敏”、“达”二字的训释,对我国远古时期的宗教信仰、生殖崇拜,以及图腾观念等民俗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牢骚的关系,至为密切。不过,并非牢骚就是文学,文学就是牢骚。这里所说的牢骚是有前提的,所以题目加“权说”二字。韩愈曾说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欧阳修也说:“盖世之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梅圣俞诗集序》)我们所说的牢骚,是指不平之鸣;而且这“不平”倾泻了内心感情的“郁积”。类似的看法,在国外  相似文献   

8.
墨学在战国时,治者甚多,“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①,“惟儒足与之相抗,自余诸子皆非其比”②,孟子也感叹“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杨墨不息,孔子之道不著”③,可见墨学当时的盛状,后世也常以“孔墨”并称。然而墨学至“楚汉之际而微”④,其原因何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三曰:“其说为孟子所,不行于世。”孙诒让《墨子间诂·序》也说:“墨子既不合于儒术,孟、荀、董无心、孔子鱼之伦,咸排诘之。汉、晋以降,其学几绝,而书仅存,然治之殊”。汪中亦云:“孝武之世犹有传者,见于司马谈所述,于后遂无闻焉。”…  相似文献   

9.
释hua     
金文的“■”字,目前尚不能确识。 《说文》:“■,击踝也。”这解释乍一看颇为荒诞不经,因此为诸家所不取。我看《说文》的说法不可轻易抛弃。 第一、“■”与踝有关。 《麦尊》有这样一句话:“侯易者■臣二百家剂。”“易”是“锡”字,即 “赐”。“侯”指井侯。“侯赐”,就是井侯受赐于王的意思。“剂”:券书。 《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注:“质剂,谓两书一礼,同而别之,长日质,短曰剂,今之券书也。”“者”字,郭沫若认为是“赭”字,“■”是“踝跣之臣”①。“者”是“赭”,这一说法甚确;“■”释成“踝跣之臣”,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0.
汉字认知及左形右声合体字形成和发展的神经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字形是汉字认知心理过程和形声合体字研究的起点 汉字与拼音/字母——音素文字(以下简称音素文字)截然不同,汉字以形写意,而且形声义一体,是平面文字。而音素文字则代表声音,形不写意而写音,是线性文字。重形象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习惯,重形(象)也是中国文字的一大特点,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无论是古体的“文”,还是现代的字,都以形为基础,就是占汉字90%以上的形声合体字也是在形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其实形声字中形旁(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汉字已高度抽象化、符号化,但因为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起来的,它至今仍保留象形象意…  相似文献   

11.
方玉润(1811~1883),字友石,一字黝石,自号鸿濛子,是清代有名的《诗经》研究家摹妒肌芬皇楸蝗酥厥樱矶嘌芯俊妒返闹骱臀难罚家隽似渲械募狻?方玉润自称要“原诗人始意”,亦即寻求《诗经》本义,这是困难的。来欧阳修《诗本义》中分《诗》义为“诗人之意”、“太师之职”、“圣人之志”、“经师之业”四类。清人皮锡瑞在《诗经通论》中说,“有作《诗》之意,有赋《诗》之意”,“故《诗》有正义,有旁义,有断章取义。以旁义为正义则误,以断章取义为本义尤误。” 在孔子以前,《诗》据说是王者“陈诗观风”的工具。《左…  相似文献   

12.
陈敏 《浙江学刊》2022,(4):156-164
探明谢赫“气韵”范畴的生成轨迹及其内在逻辑,方能寻获长期难解的“气韵”范畴之真义。“韵”本义指十二律及其相生运转,乃“气”有节奏地运动在声音中的显现。人物品评将之引申,以“韵”指人物才情在声音中的彰显;这延伸到文论,富于音乐美的文章被看作人之“韵”。中国文学“声文”与“形文”一体,文学对声律美的讲求使得笔迹富有节奏,“韵”由此与书法建立了联系。中国绘画用笔与书法相通,谢赫受齐梁文学批评影响,用“韵”指画家之“气”有节奏地运动在笔墨线条上的显现。“韵”经由音乐本义、人物品评、文论延伸到画论,从音乐-听觉跨越到绘画-视觉,延续不变、一脉相承的是“‘韵’即‘气’有节奏地运动的感性显现”这一根本意涵。  相似文献   

13.
陈阿永 《生存》2020,(1):0045-0046
在成才之路上,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而人格修养也成为我们成才的重要支撑。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树立远大的志向,然后朝着梦想不断前进。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面对困难,我们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也要有“时光不负有心人”的信心,如此坚韧,方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相似文献   

14.
如今“节’字无处不在。有人说只要随便找出一个名词,再加上“节”字一都可以叫“××节”。这话虽属夸张一却可知书字用多了,什么事情都要过个节日,“节”也就失去了“节”的本义,失去了节的文化氛围。寻根究底,“节”宇本义是物体段与段的连接处,壬。竹节、关节等等。之后将这物体空间的含义移到物体运动的时间上.便成了“节日”。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自然形成的节目很多,但无论什么节日都带有人文的性质,或欢庆、或纪念、或借节日来增强人们对某本某物的重视,把这些人文的内容安排在固定的日子,便有了节的兴隆。祖宗、先哲、…  相似文献   

15.
本篇是作者继“说龍”(刊美国纽约《中报》1985年5月)、“再说龍觚”(刊美国纽约《中报》1985年10月)之后的第三篇考证文字。它是以马列主义“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为指导,不是从古之“定义”出发,不是以《易经·(?)辞》以伏犠氏为“三皇”之一的“定义”出发,而是从梁武帝的伏犧氏与女娲两人首龍尾相交的石雕图像的“实际”出发,以晋《帝王世纪》所载夏禹“纳塗山女,曰女娲”为论证,提出伏犠氏即周室为了颂祖而神化了的夏禹的论断,并引“龍觚”一字标氏金文的考证及战国墓出土的漆盘上绘的龍型(“足”非爪而为“两匕首”)为证,也说明龍族(足)源于夏禹、后稷。并分析了七十年代殷墟“司母辛”(旧称“妇好”)基出土、注有“阜子(夷)”氏的“比”(两吏女跪侍形)字图铭,并以《颜氏家训》所记古汉碑之“伏”、“虙”两声相通为印证,作出了在古史学领域里一种科学的创新的论断。  相似文献   

16.
敬夫考辨     
汪日桢《南浔镇志》有一处保存了《水浒后传》作者陈忱的三首诗,前书“明陈忱敬夫”。顾颉刚先生遂据此下按语道:“据此,可知其字为敬夫。”(见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水浒续集两种序》)迄今学术界多种著作采用了这一看法。如近年来再版的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社会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八一年版《水浒后传》以及江苏人民出版社二九八三年出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提示》,都写作:陈忱,字遐心,一字敬夫。其实,这是不可靠的。首先,汪《志》本身,涉及陈忱的即有数处。如卷十二陈忱小传引范颖通《研志居琐录》谓:“陈忱,字遐心,号雁宕山樵”;卷三十五“著述”中有:“陈忱《雁宕杂著》,《雁宕诗集》二卷。”而写作“陈忱敬夫”的只有一处。  相似文献   

17.
凡“五经”者,仅就所知,古代东西方有三焉。其一,我国儒家典籍“五经”;其二,古泰西(实则犹太)之典籍“五经”,或称“摩西五经”;其三,古身毒之“五经”,或称“五卷书”是也。此外,古身毒尚有“五明”之说,五明即为五种学科①,因其并非五种典籍,故不在此具述。 “经”,周代金文中即有之。“经”之本字作“圣”,其形似丝。西周末季人已不知其形,又加“系”旁,故作“经”,变象形为形声字,义为“经纬”。“说文解字”释为“织”。段王裁注:“织之从丝为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玉篇’:‘经纬以成缯布也’,借以经纶天下之意。”考先秦诸…  相似文献   

18.
卜辞“勿牛”试解卜辞有(甲八○三),或作(粹二五三),王国维释为勿。此后有学者另立解释,谓犂之初文作,其从牛作者,更似牛拖犂而耕的形象。二说何者为是,一向不甚明确,兹试为判定解释。从卜辞中此字字形及用法看,王说释勿还是对的,秦石鼓文作,犹仿佛其形,释勿在字形方面并不缺乏证据。至于字义,王氏谓“物本杂色牛之名”,则仍不确切,本  相似文献   

19.
释“读”     
《辞海》上对“读”的解释是:读,照文字念诵;阅看,默读。古籍上对“读”字也有一种解释:“读,抽也”(《毛传》)。“抽,犹出也”(《郑笺》)。古人认为“读”有抽绎之意,这个解释我觉得非常之好,道出了读书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物”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用得很含糊。除指自然物外也经常指“事”。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①这是把有人“待我以横逆”这件事当做“物”。朱熹也说:“物犹事也”。“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②阳明比前人更明确地强调“物”为“事”。“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③“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④不少人把“物”与“事”混淆视为阳明“物”范畴的特色。而我认为阳明“物”范畴之特色在于,有时指“物”为客观之物,有时指“物”为主观之物或曰心所生之物。如他说:“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可理解为客观之物。他又说:“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⑥“以其(心)明党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⑦这是把心随境而生的意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当做“物”,此类“物”可理解为主观之物。阳明讲“格物”格的不是客观之物,而是主观之物。其所举格竹子一例颇能说明这一点。竹子是客观之物,而在身心上做的“格物”功夫是在格主观之物。下面我对这两种“物”作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