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现代公民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对现代"公民"意义的诠释引发了对现代公民教育的新的要求.英国现代公民教育强调培养国家公民、全球公民的身份意识和能力,同时继续保留和倡导传统价值观.现代公民教育对于英国精神、文化和道德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得英国可以在保持宗教和道德传统的前提下,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对道德的挑战与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信息化,构建面向21世纪适合我院特色的现代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我院从2000年开始,开始探索英语多媒体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我院四年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技术和实践成果,介绍了构建开放的、信息化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学校训百年:传统和谐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大学制度从西方引进以来,中国大学就承载着传播新知、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为此,在内忧外患、励精图治的近现代中国,大学既是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所在,也是道德的殿堂,自强不息、成才报国思想特别是其中蕴涵的奉献精神得到了极大的褒扬.从传统和谐理念传承的角度,综观大学校训百年,可以看出大学教育由于受现实世界的影响,将目标更多地指向意义的世界,对真、善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美的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本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大学教育理念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4.
杨芳 《社会科学论坛》2007,(22):102-106
终身道德学习是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模式.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人类学为终身道德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则为终身道德学习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学"自从其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和教育模式诞生起,对于这种机构的教育功能以及教育模式的批评追问就没有终止过.而这种批评和追问,在近现代之交的中国和美国,再一次掀起了一轮高潮.这一高潮在中国,伴随着西方式大学教育模式的兴起与展开普及和中国传统书院教育在存在形式上的式微、在教育内容上的退缩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有关"大学之道"的争论.这里所谓的"大学之道",已经不仅仅指作为机构形态的大学,更意指大学教育的哲学思想与伦理旨归.而在美国,由于现代大学教育中自由主义和实验主义教育思想的盛行,古典主义教育思想也处于日渐窘迫的困境.在这样的状况之下,马一浮和欧文·白璧德从现代大学体制之外和体制之内两方面,对其功能、大学中人文教育的可能性等进行了新的阐述发明.而他们那些看似保守的声音与姿态,其实都坚定地朝向着人类文明之未来所在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6.
李彬 《云梦学刊》2008,29(4):50-53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两种文化整合对大学生道德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同的作用,规定着大学生道德精神塑造的内容和方向.在校园文化整合的框架下谈大学生道德精神的塑造.应该强调大学精英文化的主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境中的大学精神及其悖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中华 《文史哲》2002,1(1):9-16
所谓“大学精神”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及其文化内涵,它是现代性的产物,从教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看,教育担当着传承文化道统、开发人的潜能、塑造道德人格的使命。现代大学精神由于内在矛盾日益游离教育的这一人类学本体论意义,大学精神的悖论主要表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整合与隔离的对立、“为人”与“为学”的分裂、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的关系,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模式的选择.现代大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它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大学教育都要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因此,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重新评价和批判继承的过程.所以说,借鉴传统文化思想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育信息化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活动中占据的地位日益提升,传统教学方式与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是发展高质量教育的必由之路.在信息化时代掌握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既是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症结,也是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抓手.对全国77所6类院校使用"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的学生开展满意度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受...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教育也日趋信息化.电大师资面临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的突出问题,要求加强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电大师资的培训.本文试就此谈些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11.
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挑战.如何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加快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建设、管理和运用教学资源库.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现代大学的社会境况、文化价值取向、精神传统、文学教育、文学社团等因素是大学文学生产的结构性力量,制约着文学的内部结构和成规层面.西南联大学院空间诸因素的形成,及它们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和生成了联大诗人群的知性追求.知性使西南联大诗人群建立了一种新的审美原则,创制了一批成熟的富有现代品格的中国现代诗歌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下,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相整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弹性理论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教师、媒体和学生三方的角色地位,形成了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多元化交互式的现代教育新模式.现代教育信息化趋势对高校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关键.高校教师要根据信息时代的要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通过改善教育技术条件、加强培训和教学实践等途径来培养主要包括以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等为内容的信息素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的教育。但是,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不是从天而降,它是人类世代最优秀的思想、道德的继承和升华。因此,学校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同时,应该而且必须结合专业特点,把继承和发扬人类的特别是民族的优秀伦理观念作为共产主义教育的补充内容。本文中心是通过对于道德同医学、儒学关系的伦述,说明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杨兰 《理论界》2009,(2):177-178
爱弥尔·涂尔干在其<教育思想的演讲>一书中,从历史的角度对教育思想的演进进行纵向分析,发现了宗教教会与现代大学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教会不仅是宗教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近代大学发展的雏形.要理解西方现代教育不能不去研究早期教会对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一生的道德诉求经历了知识—工具—个人修养三次转型,在晚清民初的“过渡时代”,道德失范成为社会转型的一个显著表征.梁启超在传统心性道德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公德”新知,以补中国社会改造思想之不足;出于对民初政治转型和共和体制建构的考量,梁启超所提倡之“公德”主要是指与政治有关的政治道德、公民道德;针对大学教育工具化、技术化倾向,梁启超重拾儒家和阳明心学的个人修养论,提倡塑造完美人格,以补知识教育之不足.  相似文献   

17.
民初大量留美学生进入东大,由于个体活动与学术的必然联系带来大学整个学术气氛、办学模式的美国化倾向;留美知识分子以美国所受的教育训练,在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大显身手,其在东大的活动,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现代大学教育、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开拓者.东南大学留美知识分子的集聚与离散从一个侧面提供了大学制度影响大学发展的样本,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转型过程中外来化与本土化的困顿.  相似文献   

18.
"政教合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核心内涵,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理念的塑建和培育,使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在借鉴和移植西方大学制度过程中始终具有民族文化的个性内核.研究和分析它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变革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潘瑛 《浙江社会科学》2012,(1):141-144,160
道德是中国大学校训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构成中国大学校训的基本特色.把大学校训的道德取向描述为国家道德主义是不合时宜的,追求知识和完善人格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应该强化校训的道德价值取向,在高扬和践行道德精神中追求人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信息环境下大学教师职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高速信息化来临时,给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冲击。大学教师应针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和认知特点,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加强职业化建设,使自己成为研究者,这是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