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所谓上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体化原则,是指上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贯彻区内五省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体化的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上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属于地区性经济发展战略。但它不同于以行政区划为范围界限的地区性如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战略。上海经济区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五省市经济横向联系的协调组织,是一种松散的经济联合形式。它不是经济实体,四省一市才是经济实体。然而,作为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无疑问地直接关系到区内各经济实体即五省市的经济利益。上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既与全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吻合,又充分体现区内五省市的利益要求。而且,它不是五省市经济优势的简单相加,更不是相减,而是一定意义上的相乘。然而,问题恰恰在于,上海经济区从而上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是在五  相似文献   

2.
一、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80年代歼始,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区域化发展初露端倪,相继出现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等。90年代以来,华中经济区、西南经济区、西北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也展现雏形,“九五”以及下世纪前半叶,是我国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最关键时期。此期需要从全局高度进一步提高国内经济整合度。为此,应当在已有的区域经济格局基础上。形成若干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经济区域,继续参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进程。这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有条…  相似文献   

3.
建立上海经济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必将发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经济区从规划做起并大力促进经济联合,是已经明确的指导思想。现仅就这两个问题结合上海市经济学会对经济区调查的情况,谈一些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4.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上海经济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在历史上,中国的现代文明是从这里开始。现在,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上海和上海经济将会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上海和上海经济区的特点和现状  相似文献   

5.
上海经济区目前的中心工作,一是搞规划,二是促联合。搞好这两项工作,都必须研究上海经济区的模式问题。模式确定了,经济区的造型清楚了,规划才有方向,联合才有目标。 经济区的模式,涉及两大问题:其一是经济联合的形式。经济区是一个联合体,组成联合体的各个成员之间以何种组织形式实现一体化,这是经济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实证方法,研究中原经济区2000年和2013年的全局与局域空间就业格局演变.结果表明,从全局看,2000年和2013年均为“背空”就业格局,除初始的3个中型就业聚集中心外,未形成大型就业聚集中心,就业核单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7%.从局域看,中原各市2000年存在显著的东进效应和不明显的南下效应,2013年则存在显著、势均的北上、西进效应.因此,中原经济区应加强地区协同合作来改善就业格局.  相似文献   

7.
上海由于经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随着经济区商品生产的逐步发展,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正在呼唤着它的孪生姐妹——金融中心的出现。本文拟就成立经济区上海金融中心略陈管见,兼议成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建立上海经济区,是中央按照经济规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促进生产发展,加速四化建设有重大意义。正确制订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原则,对搞好经济区的建设,关系极大。现就这个问题提出粗浅见解,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十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上海经济区横向经济联合研讨会在沪召开。这次研讨会是由上海社科院经济、法律、社会咨询中心和上海经济学会联合召开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和上海的代表一百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充分肯定几年来上海经济区开展横向经济联合所取得的成效,并着重探讨了横向经济联合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观点。现将讨论中分歧较大的几个经济理论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东中西互动战略视角下的海西区发展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定位应呼应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东中西互动”战略特别是“中部崛起”的战略,从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远的发展进程来重新审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确立海峡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地位,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位,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为此,确立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地位,推进边界崛起,使福建的周边临界地区真正融入到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福建要确立以“跨越海峡、国际中转,打通中部、边界崛起”为核心的“东出西进”战略:跨越海峡,打好海峡牌;发挥海的优势,建设国际中转港,推进国际化。打通中部,突破山的阻隔,向江西、湖南、湖北等纵深腹地延伸;促进海外、台湾和福建沿海经济向内地的拓展和互动,带动福建边界地区崛起。通过“东出西进”战略的实施,形成以福建为主体的东西向“虹吸流”,扭转在南北互动合作中的被动局面,争取战略全局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1.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福建税制存在涉及面过窄、部分国家级开发区没有享受应有的税收优惠、没有体现福建对台特色及产业、资源、经济特色。为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完善福建税制,更好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局。  相似文献   

12.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角度出发,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定位,提出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泛海峡西岸经济区到环海峡经济区的梯度推进构想,同时要加大厦门湾经济区建设力度,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龙头。  相似文献   

13.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在考虑和制定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遵循的一个根本原则是:上海的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上海这个局部,而必须从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全局、从上海能对全国作出最大贡献这个前提出发。 解放前,在极为特殊的具体历史条件下面,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上海曾经发展成为我国、同时也是远东最大的商埠和金融中心。工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发展我省经济,向本世纪末宏伟目标的进军中,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设想。对此,全省上下很受鼓舞,极为关切,并积极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值此探讨“加快发展苏北”之机,发表一管之见。一、组建“盐扬通”、“徐淮连”两个经济区继上海经济区的建立,全国已先后涌现出多种形式的经济区和物资协作区。这种新  相似文献   

15.
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法治保障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经济区是河南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从区域发展和法治建设相协调的内在逻辑来看,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法治保障,对于谋划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至关重要.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可以考虑从六个方面构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效的法制支撑:明确协调机构,建立中原经济区行政契约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中原经济区立法协调与透明机制;严格行政执法,建立中原经济区行政执法协调与合作机制;强化司法权威,建立中原经济区司法协调与合作机制;提高法治实效,建立中原经济区法律监督机制;培育法治文化,建立中原经济区法治区域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构建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而地方政府间的府际关系建设则有利于经济区一体化的发展,加强府际关系合作是中原经济区的现实选择。从领导学的视角来看中原经济区府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沟通、激励、统一和危机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意识、组织、制度和执行是构建中原经济区良好府际关系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国家正在研究制订“七五”计划。“七五”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区域规划,已明确提出的有上海经济区的区域规划、东北能源交通规划区的区域规划、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以下简称“山西”经济区)的区域规划。区域规划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的实践问题。本文不拟论述区域规划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而是结合“山西”经济区的特点,着重探讨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和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已先后在长江三角洲、山西、东北建立了经济区.那末,在华中地区是否也要建立经济区?我认为,无论从全国的战略布局,还是从全国的大地域类型比较,建立华中经济区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为保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各种政策措施的落实和经济区经济安全,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经济区发展所需的审计监督体系及与之配套的保障机制.文章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审计监督现状及其重要性入手,对审计"免疫系统"理论进行了梳理与评述,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从理论上构建了一套较为简略但逻辑上较为严密的审计监督体系及与之相配套的审计保障机制,并提出了经济区审计监督着力点及政策建议,这对保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安全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全国来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除需要有一个战略指挥的司令部外(这就是首都北京),尚需若干战备补给的基地,上海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基地之一。上海成为全国的工业、科技、外贸基地,是上海的光荣。上海与全国的关系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没有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就不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上海。全国一盘棋,部分服从整体,上海服从全国。但不是消极的不顾上海实际情况而单纯地服从全国利益,而是如何为尽快实现全国的四个现代化作出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