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一种《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它以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为底本。附以姚文燮:昌谷集注和方扶南批本李长吉诗集。另外根据各本文字做了校勘。此书对于研究李贺的歌诗是一种比较实用的版本。关于李贺的诗,颇有争论。有人认为他是现实主义诗人,也有人认为他是唯美主义诗人。有人肯定他在诗史上的贡献,也有人认为他是反现实主义的。其实,李贺的诗自有其独创的艺术成就。他虽不如李、杜、元、白那样享盛名,但在中国诗史上,却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典型。  相似文献   

2.
正南宋吴正子注《李长吉歌诗》为李贺诗集首个注本,影响极大,但历来对吴正子其人所知甚少。周金标《吴正子〈笺注李长吉歌诗〉三题》(《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推断吴正子"大概生于公元1200年左右,主要活动于南宋宁宗、理宗时期",有发覆之功。惜未考其卒年。黄震《黄氏日抄》卷九五有《祭国史吴校勘正子》一文。此文虽未提及吴正子去世时间,但根据黄震仕履经历和《黄氏日抄》编排体例,可推知此文写作时间,而间接考知吴正子卒年。黄震咸淳七年(1271)始知抚州(治所在临川),咸淳九年(1273)离任。吴正子世居临川,系陆  相似文献   

3.
今之研究李贺者,皆以为贺年二十七而卒。恐盖本之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一语。又沈亚之《序诗送李胶秀才》亦云贺“年二十七,官卒奉常”,其说似是。然李商隐《李贺小传》则云:“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  相似文献   

4.
李贺生、卒年,正史无记载。后人对李贺生、卒年的记述,主要出现两种年数。第一种,是790年至816年。见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贺诗歌集注》、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朱自清《李贺年谱》、《辞海》(修订稿),等等。第二种,是791年至817年。见于叶葱奇编订《李贺诗集》、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王礼锡《李长吉评传》,等等。两种不同的李贺生、卒年,均出于同一个依据,就是杜牧《李长吉歌诗叙》。杜牧作叙年份已写明大和五年,叙文云:“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注:大和,作“太和”误,钱大昕已辨正,杜牧手书《张好好诗》墨迹正作“大和”。)自大和五年上推十五年,即为李贺卒年,再往上推二十七年,即为李贺生年。一个依据,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生、卒年?原因是,各自采取了足年  相似文献   

5.
幻觉思维:李贺歌诗探秘林继中(漳州师范学院)杜牧《李长吉歌诗序》称李贺诗“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只要“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自此,李贺诗“少理”几成定论。然而,李贺自有李贺的理,不在君臣理乱,不在美刺怨怼,而在生与死的美学沉思...  相似文献   

6.
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贺诗歌集注》是清人王琦编注的。王琦是清代研究唐诗的专家。他的《李太白集注》,跟仇兆鳌的《杜诗详注》齐名,但《李贺诗歌集注》卷首,选登了戴叔伦《冬日有怀李贺长吉》的诗。据权德舆所作戴叔伦墓碑铭,戴是德宗贞元五年(789)死的,而李贺则是贞元六年(790)生的。这首诗或是伪作,或是所怀李贺长吉另有其人.总之不是诗人李贺。王琦盖误也.  相似文献   

7.
何新所 《中州学刊》2012,(1):181-183
王庆澜的《和长吉诗》是现存唯一的对于李贺诗歌进行全部唱和的作品。唐代天才诗人李贺的作品,以其瑰奇的风格独树一帜,受到历代读者的广泛喜爱,拟长吉体、和长吉诗,代不乏人,构成了李贺诗歌接受史上的重要层面。关于李贺诗歌接受史方面的研究,专著、论文已经很多,论述可谓详尽。馆藏王庆澜文集更正了以前研究中对其生平及著述的错误记载,论述了王庆澜《和长吉诗.自跋》的理论价值并阐述了王庆澜《和长吉诗》在李贺诗歌接受史上的重要价值,极具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贺是中唐时期富有理想、抱负、立志改革黑暗现实的进步知识分子。由于仕途坎坷,政治失意,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寄情于诗,在诗国中驰骋。在元和诗体变新中,李贺表现了创新才能。诗作被誉为“长吉体”,张碧、李商隐等相继效仿。然而由于他的早亡,和当时统治者不注重人才,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的记述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同时又由于当时有传奇创作思潮的影响,对他的记述多杂有神鬼内容的传奇情节,什么“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见李商隐《李长吉小传》)“今为神仙中人甚  相似文献   

9.
《李贺入蜀为宰考》商榷房日晰黄震云《李贺入蜀为宰考》(载《江海学刊》1995年第5期)一文,提出了李贺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但其中有的论据,却不可靠。黄文云:《全唐诗》卷272戴叔伦也有《冬日有怀李贺长吉》诗说:“月冷猿啼惨,天高雁去...  相似文献   

10.
李贺年表     
清人姚文燮说;“昌谷生二十七岁,然无年谱可考”。为什么自宋以来即有人为李贺歌诗作注,而直到清代,近千年时间,竟没有人为他作年谱?可见作年谱,并非易事。作年谱须有史料,而两唐书虽有传,却语焉不详。至于杂书、野史,采史则东麟西爪,征事则颇多祗牾。如《摭言》、《太平广记》等关于拒见元稹事即是。好在近代王礼锡、阎崇璩、朱自清、周阆风等人对李贺生平行状考证甚详,这就为我作《年表》提供了基础。我编这个《年表》,大体依据下列原则: 一、将李贺生平、作品与当时历史上的重大、或有关事件一并列表,为学习和研究李贺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1.
杜枚《李长吉歌诗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评论李贺诗的专文。其以精采凝炼的语言,对李贺诗瑰诡奇谲的风格艺术作了形象概括和热情赞美,同时也指出了于“理”不足的缺点,持论中肯。后世学人多沿其说。至今仍为研究者所重视。但由于古代文论中“理”的含义甚广,解说亦多有分歧。其中以“理”作“思想内容”解者,颇不乏人。建国以来,论者多持这种观点。认为杜牧“理虽不足”,“少加以理”,即指李贺诗的主要缺点是“思想内容不足”。此说似有道理。因为李贺诗确实存在着思想内容不足的缺点。但这是否切合杜牧的原意,就很值得考究了。为此,本文。拟对《序》中“理”的含义,作一番粗浅的辨析。  相似文献   

12.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云;“茂陵刘郎秋风客。”王琦注曰:“以古之帝王而渺称之曰刘郎,又曰秋风客,亦是长吉欠理处。”苏州人民纺织厂与江苏师范学院合编之《李贺诗选注》则云:“李贺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直呼帝王为郎,这是他的可贵处。”二者“道”不同,故褒贬异辞,而其不中腠理则一。其失盖在一“束于教”,一“笃于时”也。  相似文献   

13.
李贺入蜀为宰考黄震云李贺仕途虽无多繁曲,但一直未能很好理清。尤其他任奉礼郎官的所从来,至今不详。我以为,李贺曾入蜀为宰,然后入京补授奉礼之职。《全唐诗》卷八一四僧无可《送李长吉之任东井》说:“江盘栈转虚,候吏拜行车。家世维城后,官资宰邑初……万里千山...  相似文献   

14.
对于江淹诗的笺注工作,历来进行得颇少。清王士禛选、闻人(亻炎)笺注的《古诗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选注了江淹诗40首,不仅对难解的字句段落作了疏解,对成语典故作了训释,对有关的时代背景和本事也多所阐述、给阅读和研究原诗带来了方便。但闻注也时有谬误,尤其是在本事方面往往疏于考证。这里采摭数条,予以正误。  相似文献   

15.
《寄李儋元锡》是唐韦应物的名篇,古今唐诗选本多收入。其中对“李儋元锡”一向无注。近年出版的两个唐诗注本,对此作了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唐诗选》注云:“李儋,字元锡,曾官殿中侍御史(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云:“李儋(单dan),武威(今属甘肃)人,曾官殿中侍御史,给事中李升期之子。韦集中屡有寄李儋诗,卷二有《善福阁对雨寄李儋幼遐》,则其字为幼遐、元锡。”都认为李儋字元锡。对此我颇有怀疑。  相似文献   

16.
《公安送李晋肃》亦题为《公安送李二十九弟入蜀余下沔鄂》。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三年秋末冬初将要离开湖北公安南下洞庭的时候写给李晋肃的送行诗。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而且是研究中唐著名青年诗人李贺的一份宝贵资料。(见一九八○年《湖南师院学报》第一期,拙稿。)本文仅就李贺家世的问题,对杜诗作一些探究。先从诗题说起。早在宋代,蔡梦弼《增修杜工部草堂诗笺》在《公安送李晋肃》题注中就已指明:“晋肃即李贺之父,韩退之尝为贺作《讳辩》”。稍晚,王应麟《困学纪闻》,请代仇兆鳌《杜  相似文献   

17.
《全唐诗》杂考(十七)胡可先卷五一四朱庆余《上江州李史君》,注:“一作员外。”按“史”为“使”之讹。李使君即李渤,见新、旧《唐书·李渤传》。渤为江州刺史在长庆二年至三年,见郁贤皓《唐刺史考》。又朱庆余有《陪江州李使君重阳宴百花亭》诗“江州李使君”亦为...  相似文献   

18.
初唐诗杂考(十六)杨墨秋《送沙门泓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诗非宋之问作《全唐诗》卷五二宋之问名下《送沙门泓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一诗,在《全唐诗》卷五八李峤名下重出,诗题下注:一作宋之问诗。宋诗题中“泓”在李诗中作“弘”。此诗非宋之问作,当为李峤诗。《...  相似文献   

19.
有唐一代,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极盛时期。当其时,不仅各种体裁俱臻于完备,而且流派众多,风格各异。李贺以自己奇峭秾艳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在唐代诗坛占据了一席之地,其开拓之功,首创之力,是不可否认的。正如前人所说:“诗家变化,盛唐已极,后又欲别出头地,自不得无东野、长吉一派。”李贺之诗,努力探寻前人所未曾道者,离绝远去笔墨畦径。其中用色的绮艳秾丽,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杜牧一语道破了李贺诗色的本质:秾艳之极,虽时花之鲜,美女之俏,均不足与之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20.
胡传志 《晋阳学刊》2012,(1):137-139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最后一位大诗人,元好问受到后人的高度推崇,堪称800年来第一人.他的传世诗歌近1400 首,清人施国祁曾对其诗加以校勘和笺注,其《元遗山诗集笺注》于道光二年(1822年)刊刻.施氏长于金史文献,在遗山诗有关本事及背景方面,征引繁富,功不可没,该书校勘时参照了现已失传的曹益甫本,资料上至今还有不可替代之优长.长期以来,一直是遗山诗的重要读本.但该书成书过于仓促,正如施氏自己所说,"偶为友人怂恿,复聚书册,匆匆解注,七月而成",全书仪用7个月时间,足见时间有限,加上其"俭腹"所限,结果使"贻笑于大方之家"(《元遗山诗集笺注·序例》)的担心不幸成为事实.失注、误注之处不可一二数,钱钟书《谈艺录》举出大量误注之例,称施氏"大病尤在乎注诗而无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