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刘娟 《人口学刊》2002,(6):23-26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人口结构体系中各种不同规模城市的比重发生变化,其中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比重下降。另外,通过比较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人口结构发现,西部地区的城市人口结构不合理,大城市的比重过少。  相似文献   

2.
结构缺陷与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特大城市(指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城市)中几乎没有不被大量的外来人口问题所困扰的,特大城市成了外流农民的集中地,199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21.0%的外流人口集中在大城市.一方面特大城市离不开外来人口,另一方面大城市又苦于外来人口带来的社会治安恶化、生活环境破坏、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可以说大城市的外来人口问题将成为从中国现在到本世纪末,甚至是跨世纪的难题.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深入研究问题的成因,本文尝试从中国的某些社会与经济结构缺陷出发,对此问题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截至1994年底统计,我国大陆设市城市已达622个。其中直辖市3个,地级市206个,县级市413个。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32个,50万至100万人口大城市41个,20万至50万人口中等城市177个,20万以下小城市372个。大、中、小城市结构由1988年的1∶1.5∶2.4改变为1∶2.81∶5.1,这个比例反映出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相结合的比较合理的城市结构体系。专家预测我国城市化未来进程将表现出三个动态规律:一是城市人口数量逐年增加、速度加  相似文献   

4.
<正>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具有“城市密集、大城市多、城市人口比重高”的特点。1985年底,全省13个省辖市共有城市人口1363.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在这13座城市中,共有特大城市4座,大城市6座,中等城市3座,没有小城市。按其经济特点和地理位置可区分为三个经济区:一是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  相似文献   

5.
欧阳慧 《南方人口》2001,16(4):34-39
文章首先指出超大城市日益严重的土地资源短缺迫切要求城市土地的优化配置,然后以广州为例,具体阐述了在超大城市的土地优化配置中要如何重视与人口分布、管理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工业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人口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剧。在过去的40多年中,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人们向城市迁移速度加快,全球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例从1960年的1/3增加到1999年的47%。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每年增长6000万人,约是农村人口增长的3倍。目前,全球1/3的城市人口居住在总人数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中。1950年,世界10个特大城市就有7个在发达国家,而且总人口均为超过1500万人。到90年代末,8个特大城市将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其总人口均将超过1500万人。非洲总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由1950年的2个发展到目前的37个。与此同时,在…  相似文献   

7.
结构缺陷与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构缺陷与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李若建中国的特大城市(指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城市)中几乎没有不被大量的外来人口问题所困扰的,特大城市成了外流农民的集中地,199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21.0%的外流人口集中在大城市①。一方面特大城市离不开外来人口,另...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与其它大城市流动人口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全国几个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发展情况与武汉市流动人口的比较分析,找出各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共同点及各自特点,充分借鉴其它城市对流动人口管理的经验,为武汉市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城市人口郊区化与住宅空间分布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人口郊区化已经成为一些大城市 ,尤其成为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人口郊区化与城市住宅空间分布呈现出新的关系 ,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人口郊区化与大城市住宅空间分布的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杨东亮  郑鸽  任治超 《人口研究》2022,46(1):113-128
中国逐步从定居社会转变为流迁社会,劳动力大范围流动体现在就业城市的自主选择上,该行为对城市工资溢价产生持续影响,同时城市工资溢价又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城市选择。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包含个体选择的处置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存在城市工资溢价现象,劳动力的异质性特征和城市差异性特征显著影响就业城市选择行为;纠正劳动力城市选择的内生二元选择偏差后,发现中国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变大,而大城市的工资溢价消失,中小城市工资比大城市更有竞争力。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首尾优势是劳动力理性选择就业城市的结果,这为中国实施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政策来实现城市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内部协调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我国正兴起的城市圈建设趋势,基于1997~1999年广东省各地级市的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利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珠三角城市圈内人口迁移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不仅传统的收入、消费以及人口迁移等因素可以显著地影响房地产价格水平,而且空间地理因素也可以对城市房地产价格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大中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经济发展与流动人口的关系论述了现阶段在各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规模与结构进行适度控制的必要性 ,并以上海为例 ,借助于城市生产函数建立了一定时期内的适度流动人口规模模型 ,定量地分析、测算了与上海城市经济增长相适应的适度流动人口规模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老年人口迁移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描述老年人口跨地市级迁移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口依旧把经济发达地带、大城市作为主要迁入地,与青壮年人口迁移方向产生同构。城乡老年迁移人口在迁移动机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城市户籍老年迁移人口受家庭因素驱动更大,农村户籍老年人的迁移原因更多元。从对迁入地的影响来看,国内老年迁移人口的迁入地过于集中,将对迁入地的社会医疗服务设施等构成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The quality of lif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uring the first couple of decade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was higher in cities than in small towns and villages. However, the relative advantage of city dwell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declined since the 1970s, with high-growth rate cities experiencing a more severe decline. Infant mortality levels in Latin America and sub-Saharan Africa in the 1990s are as high in large cities as in the smallest towns and villages. In most developing regions, big city residents are increasingly disadvantaged, such that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can no longer assume that the quality of life in urban areas is better than in rural areas.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is similar to the 19th century urbanization of now-developed countries, but today many more people are crowding into far bigger cities. Using survey information from 43 countries representing 63% of the developing world's urban population outside of China and India, Martin Brockerhoff of the Population Council and Ellen Brennan of the UN Population Division found that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and big size have overwhelmed the capacity of cities to provide essential goods and services.  相似文献   

15.
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市二元结构”及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力 《人口学刊》2007,(2):32-36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没有消除,反而逐步向城市蔓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在城市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阶层,他们与城市居民共同构成了“城市二元结构”。“城市二元结构”的日益强化,将导致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加大城市管理的难度,并造成城市化进程的不稳定。为此,应从城市和农村两个维度加以考虑,积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征地补偿机制,逐步消除“城市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规模大、行业集中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在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强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开放服务业市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R S Qin 《人口研究》1981,(3):12-17
Unlike cities in capitalistic societies our socialistic cities are publically ow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is mutually supportive and beneficial. 2 types of calculations are required for successful urbanization: an estimate of the total labor required in the city and an estimate of tot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required to support the cities. Disregard for these 2 factors and overpopulated cities will result in unemployment, decreas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flation, and a decreased living standard. A balance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ry is important, and therefor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should be well planned. Capitalistic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ivate ownership and competition--from unplanned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in big cities to malignant expansion to the final decline of inner cities. Their governments are forced to redistribute the urban population. The same problem of overpopulated cities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results from stagna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ir mistakes in developing our cities. There are 2 types of socialistic urbanization. Russia has lopsidedly emphasized urban development and ignor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omania, on the other hand, emphasized both labor force distribu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ir numerous small cities near rural areas decrea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ig cities and the country. In the past we failed to follow our direction of urbanization--control the size of big cities, reasonably develop mid-sized cities, and actively develop small cities--becaus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 in living standard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lack of urbanization plans.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ization must be accompanied by the concep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快速的人口流动与事实城市化对城市环境与人口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研究通过在深圳市开展的调查,分析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特征与身心健康状况,初步检验了环境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身心健康的净效应。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社会经济因素而言,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具有更为突出的影响。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倡导良好的保健行为和生活习惯,对于改善其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核心-边缘理论为基础,采用各行业门类人口的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广东省124个县、市、区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第一核心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大城市的中心区,第二核心区主要分布在第一核心区的周围和一些中等城市的中心区,向上过渡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外围和各中小城市中心,向下过渡区则主要分布在粤北、粤西等地区,资源边疆区分布在广大边远的县级行政区。随后将广东省各区域分为6种类型分析了其区域空间结构形态特征,结果认为广东省的各区域以聚集形结构形态为主,同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扩散性结构形态,从广东省总体来看,还没有形成均衡性的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