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九三一年春,鲁迅先生在黄陆路(现名黄渡路)“花园庄”旅馆避难时,结识了日本友人长尾景和。他们相处虽短,但彼此之间建立了友谊。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一九三○年,长尾景和来上海游学,当时就住在“花园庄”。次年一月十七日,柔石等五位“左联”青年作家被捕,传闻将搜捕鲁迅。一月二十日,鲁迅全家就避居于“花园庄”,至二月二十八日返寓。在鲁迅避难期间,得到长尾景和的同情和关切。鲁迅向他说明:“我反对了蒋介石的政策,特别反对他的阴谋诡计和恐怖的政治,所以到处在追捕我,我的学生已经有很多人被捕了。”①长尾景和深切地感到鲁迅的伟大,并向他表示敬意。他们的话题十分广泛,鲁迅从生活、医学、文艺,一直谈到列宁和高尔基的  相似文献   

2.
“我从十岁开始看鲁迅著作。鲁迅的思想和作品,深深影响、薰陶自孩提时代至今的我,并且决定了我的思想、个性和世界观的形成。我非常热爱和崇拜鲁迅!……”我认真地思索着,一字一顿地回答日本共同社记者伊藤正和另一位日本摄影记者。这是1979年11月的一天。 “那太好了!”神情一直淡漠沉静的伊藤忽然笑起来,“我们日本人对鲁迅先生也很熟悉;我本人同您一样,很早便看鲁迅的书,并且深深地热爱和崇拜鲁迅先生……”。“那么,至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同志’!”我也笑了。原来笼罩着谈话双方和其他在场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鲁迅和茅盾共同战斗在文化战线上。特别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斗争中,他们同战斗,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出了重大贡献。据《鲁迅日记》载,早在1921年4月,鲁迅和茅盾就有书信往来,以后日益密切。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茅盾从汉口返沪,居闸北横浜路景云里;同年10月,鲁迅同许广平也从广州抵沪。茅盾回忆说:“1927年10月,那时我由武汉同上海,而鲁迅亦适由广州来。他租的屋,正和我同在一个弄堂。那时我行动不自由,他和老三到我寓中坐了一回,我却没有到他寓里去,因为知道他那边客多。似乎以后就没有再会面,直到1930年春”①。他们往来频繁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羡季先生在《小说家之鲁迅》这篇讲演中说: 鲁迅,在学术与文艺上说起来,同时是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考据学家,史学家,诗人,又是小说家。集许多“家”于一身,简直无以名言。也许就是“博学而无所成名”,与“大而化之之为圣”吧。这是先生于1947年在当时的“北平”讲的。我以为这是那个历史时期,在北平这样的地区的学术界对鲁迅最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年到一九二四年,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农民题材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在他们身上,鲁迅既倾注了满腔的同情,又对他们“暂时做稳了奴隶”便心甘情愿地忍受压迫和役使的“奴性”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同时,通过对这些众多的农民形象的刻划,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里,试就《风波》、《故乡》、《阿 Q 正传》、《祝福》四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来进行一些分析。鲁迅这四篇小说取材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即在人们天真地以为赶跑了皇帝,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四人帮”借鲁迅研究为名,肆意歪曲、阉割和践踏鲁迅著作,为他们篡党夺权大造反革命舆论。现在,是彻底清算他们罪行的时候了。一九七五年底,毛主席指示我们:“读点鲁迅”。毛主席的重要指示,指明了学习鲁迅要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联系起来,要与党内修正主义作斗争联系起来。但“捣鬼有术”的“四人帮”,却使出瞒天过海的手法,摇身一变,在读点鲁迅“这一大题目之下”,“信口胡说,含血喷人”,大做反面文章。他们组织御用写作班子,大打出手,抢旗子,定调子,抛出一篇篇文章,暴露了他们反革命的祸心。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整个创作生活中,旧体诗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诚如他自己所说:“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鲁迅旧体诗,只有48题,61首。但创作的时间跨度却较大,从1900年初春的《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到1935年深秋的《亥年残秋偶作》,绵延了36年之久。 大家知道,这36年,鲁迅的思想经历了从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飞跃。从世界观对创  相似文献   

8.
鲁迅诗歌《哈哈爱兮爱乎爱乎》四章,见于《铸剑》这篇小说里。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4日,从北京来厦门。他在《自传》里说:“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引起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  相似文献   

9.
1 看了副标题,有人会喊道;“这种说法,鲁迅生前就愤慨地否认了,你还来胡说八道什么呀!”是的,鲁迅在1926年12月29日给韦素园的信中.确有以下一段写得明明白白的文字:“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愈做愈难了”。《伤逝》是小说,小说是虚构的。说虚构的小说《伤逝》写的是鲁迅自己的事,当然要毫不含糊地予以否认的。如果承认了,不就等于说涓生就是鲁迅,而许广平分明还活着,而且还和鲁迅幸福地相爱着,于是推断.鲁迅生活中还有一位神秘的女士,曾经和鲁迅恋爱、同居,后又离异,终于死于无爱的人间。这当然是无稽之谈.然而却很可以被鲁迅的敌人用来中伤鲁迅,鲁迅的愤慨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0.
一“重新认识鲁迅先生是历史的必然。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这样做,下一代人也会这样做的,何况我们这一代人现在才开始这样做,客观上,为时已经过晚了。”这是一九八五年第八期《青海湖》《论鲁迅的剖作生涯》(以下简称(《生涯》,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该文)的结束语。为什么要“重新认识鲁迅”?据说,“长期以来,……没有人明确地说出过鲁迅先生的创作究竟好在哪里,坏在哪里。”“好”“坏”不分,“说”而不“明”,如此认识,能不  相似文献   

11.
鲁迅 1 92 4年 2月写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和 1 92 5年 1 0月写的《伤逝》中的子君 ,是对中国历史、现实深思后创造出的两位女性形象。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写道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 ,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 ,以为必须是‘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论睁了眼看》中也写道 :“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在《南腔北调集》中又称“要改造‘国民性’”。鲁迅通过祥林嫂和子君 ,提出了浓烈的封建…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杂志》今年第二期发表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孙雄飞的《忆赵丹谈“毛鲁会见”的经过》一文。作者说,1979年冬的一天,他陪赵丹从徐汇区文化馆步行回上影厂,适中谈及电影《鲁迅传》,赵丹便把1961年5月1日毛泽东接见时的谈话告诉了他。毛泽东问赵有没有见过鲁迅,赵荅“没有”。其后毛泽东说:“我见过鲁迅,所以对你演鲁迅演得象不象,我有发言权。我是在北大见过,以后又去鲁迅家登门拜访。我见鲁迅时,鲁迅在教育部负  相似文献   

13.
关于鲁迅思想发展过程,有一种传统的看法:就是把一九二七(或二八)年以前的鲁迅,笼统地看作“前期”或“早期”,忽视和否认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重大发展,同时又忽视从五四到一九二七年间鲁迅思想发展的具体“径路”。把进化论思想看作是五四以前,甚至是一九二七年以前鲁迅的“基本”或“核心”思想。恩格斯曾经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上述传统看法,也正是鲁迅思想发展研究工作中的一种惰性力,它紧紧地束缚了我们的头脑。但是说从五四时期开始鲁迅就已经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了,我们认为这也不符合鲁迅思想的实际的。关于鲁迅早期(五四以前)思想,我们已在(《鲁迅早期思想简论》·里提出了粗浅的看法。现在我们再具体探索一下从五四到一九二七年这一历史时期鲁迅思想的“变迁的径路”。  相似文献   

14.
王晓云 《社区》2010,(23):32-33
堕民,人们通常读作“堕贫”,亦称“丐户”。数百年来,被视为“贱民”之一种。在封建科举时代,他们不得赴考,也不能出资捐官。明徐渭《青藤书屋文集》载:他们“男不许读书,女不许缠足,不许与平民通婚”,只能做“猥下杂役”。这正如鲁迅在《我谈“堕民”》一文中所说,他们“在悲苦和被人轻蔑的环境下过着日子”。  相似文献   

15.
尽管他们的人生道路不同,并且因此决定了他们在中国现代社会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地位殊异,但是,当我把这两个名字写在一起,试图钩稽、索寻其间的关系的时候,丝毫不感到牵强冒昧。就象写了又写、多写不厌的“鲁迅与李大钊”“鲁迅与陈独秀”……一样,“傅斯年与鲁迅”也是一个富有意义的题目。  相似文献   

16.
鲁迅曾说过:“我其实是不喜欢作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①。的确,诗歌不是鲁迅的主要斗争武器,他也并非以诗人名世,除散文诗集《野草》外,未曾刊行过诗歌专著。但是,鲁迅在写作大量战斗的杂文和小说的同时,偶尔也写诗。鲁迅说:“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②“胡诌几句塞责”,当然是鲁迅的自谦,但也可以看出鲁迅写旧诗的大概情况。许广平说,鲁迅对旧诗“虽工而不喜作,偶有所作,系应朋友邀请,或抒一时性情,随书随弃,不自爱惜,生尝以珍藏请,辄遭晒笑”。③所以,鲁迅后期的旧体诗除见于杂文中的几首外,几乎全部是应人之请而作的。鲁迅一生创作  相似文献   

17.
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清醒的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里论及鲁迅精神时,概括了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里也指出:“鲁迅的思想,虽跟着时代的迁移,大有进展……但有为其一贯的线索者在,这就是战斗的现实主义。其思想方法,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具体的事实出发的,在现实生活中得其结论”。鲁迅自己也说:“即如我自己,何尝懂什么经济学或看了什么宣传文字,《资本论》不但未尝寓目,连手碰也没有过。然而启示我的是事实,而且并非外国的事实,倒是中国的事实”。在谈到自己的思想转变时,鲁迅也强调是“由于事实的教训”才“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鲁迅自己,还是他的战友,都一致地认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是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茅盾是鲁迅同期的大作家 ,他能在新文学初期 ,清醒认识到鲁迅的价值 ,并且最早地系统评论鲁迅的作品。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 ,共同的奋斗目标 ;他们会面虽然有限 ,但在书刊、著文等方面 ,互相支持 ,互相声援。茅盾对鲁迅的理解 ,一是对鲁迅早期小说创作的独到见解与深刻剖析 ,特别对“阿Q相”的开掘与概括 ;二是建立在他们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与帝国主义侵略的基础上 ,特别是对鲁迅的“韧性”战斗意志和“剥露”精神 ,给予了全面阐释和极高评价。为认识和宣传鲁迅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孔丘的一生,曾不遗余力地到处兜售他的“仁政”。后来“孔家店”的门徒们,从历代儒学的卫道士,直到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他们受传于“孔家店”的共同“法宝”之一,也就是这个“仁政”。但是,儒家的“仁政”到底是什么货色呢?正如鲁迅所无情揭露的那样:“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相似文献   

20.
追求中的忧郁美 也许中国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有着某些相同的性格与共同的历史命运。从屈原开始直到鲁迅,莫不如此。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们在为民为国的奋斗中,都感到一种孤独感与寂寞感。鲁迅前期的悲剧心理,一是他感到前途的渺茫,不知新的出路在那里,一时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二是鲁迅感到势单力薄,“布不成阵”,与旧势力抗衡,不知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化的真正原因。“寂寞新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