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历史多次证明,使美国反思和反省的不是国内的所谓反战运动,而是“势”和“利”的此消彼长。 2010年6月,美国因核问题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进行新一轮制裁,7月2日,奥巴马政府又单方面宣布对伊朗追加制裁。美国为何对伊朗如此强硬?  相似文献   

2.
从2006年至今,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了四次制裁决议.尽管面临强大的国际社会压力,伊朗始终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有条不紊地推进核技术的发展.在这场伊朗核问题的国际较量中,伊朗采取了强硬政策,即坚持发展核技术并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该政策的出台包含决策者对诸多因素的考量,其中伊朗民族的身份认同及由其构建的文化价值观是其核政策的一个动因和强大的精神基础,必将影响伊朗核政策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3.
伊朗自遭受制裁以来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表明,外部制裁对伊朗经济的打击是有限的。但2012年后,严厉的国际制裁一度成为阻碍伊朗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2015年伊核全面协议达成后,伊朗经济呈现出诸多积极特征,但主要归功于鲁哈尼政府在解禁有利形势下推进改革的结果。事实上,伊朗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并没有达到预期,凸显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受伊斯兰革命后国内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伊朗的经济改革将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未来伊朗能否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取决于政府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继续改善国际环境的成效。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有望在伊朗面临更大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中外书摘》2014,(12):31-33
1989年的北京政治风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制裁措施,中国外交走入低谷,局面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在冷静分析形势后,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在把国内的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做好自己的事的同时,抓住国际上的机遇,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成功的行动,最终打破制裁,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打破制裁的关键是我们中国人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相似文献   

5.
谢晓军 《老年人》2005,(11):12-13
2005年9月2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了欧盟提出的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决议认定伊朗多次不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的义务,这使伊朗核问题被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进而遭受制裁只有一步之遥了。对此,伊朗外交部发表强硬声明,声称国际原子能机构如果坚持把伊朗核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永忠 《老年人》2013,(11):16-17
在今年6月14日举行的伊朗大选中,鲁哈尼首轮以50.7%的得票率,击败所有强硬保守派竞选对手,当选伊朗第11届总统。鲁哈尼承诺,为摆脱伊朗目前面临的内外困境,执政后对内将会稳步推进政治“变革”,努力营造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对外将寻求与国际社会建设性互动,努力改善与美欧和地区国家的紧张关系,争取打破核僵局,解除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制裁。  相似文献   

7.
岳汉景 《阿拉伯世界研究》2023,(5):93-112+159-160
受突尼斯政局突变等影响,2011年初利比亚国内冲突爆发,北约乘机进行军事干涉,支持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此后,利比亚冲突持续至今。利比亚冲突初期,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支持反政府抗议活动、反对卡扎菲政权的镇压活动的政策立场,同时反对北约的军事干涉。其原因是:伊朗将利比亚反政府抗议活动定性为“伊斯兰觉醒”,且进入21世纪以来伊朗同卡扎菲政权的关系出现新矛盾;伊朗认为北约的军事干涉是非法的,且伊朗一贯反对美国对中东国家的任何干涉。卡扎菲政权倒台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不介入政策。在利比亚东西部对立当局形成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总体中立但略微偏向西部势力的政策立场。伊朗采取不介入和相对中立政策的原因在于: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政局并没有按照伊朗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利比亚不是伊朗外交的重点国家;利比亚东西对立势力的外部支持力量势均力敌且均与伊朗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8.
巴斯基民兵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的武装力量。霍梅尼设立该组织的初衷是为了动员民众积极捍卫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此后在哈梅内伊授意下,巴斯基民兵逐渐加入保守派阵营,并在内贾德政府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鲁哈尼上台后,伊朗国内政治派系斗争加剧,该组织随之进入了蛰伏期。巴斯基民兵具有基层性、等级性、"革命性"和功能多元化等组织特征,对伊朗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认同等方面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巴斯基民兵还介入伊朗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的军事行动和经济建设。当前,在特朗普政府加大对伊朗制裁的背景下,巴斯基民兵将继续发挥其作为政府"安全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4年3月,由于克里米亚的加入以及乌克兰东部的不稳定,美国、欧洲联盟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制裁。俄罗斯针对制裁,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裁措施。2014年8月6日,禁止从对俄罗斯联邦实施制裁的国家进口粮食。反制裁给俄罗斯农业带来了转机,也让食品工业得以复苏。  相似文献   

10.
伊朗是中国重要的经贸伙伴,也是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对象。不断发展的中伊经贸关系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伊发展战略实现对接,为深化两国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自2016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伊朗以来,中伊在能源、互联互通、产能和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已初见成效,但双方对合作项目进展速度都不甚满意。美国解除对伊朗制裁速度缓慢和解除障碍不彻底,以及伊朗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等都是影响当下中国对伊朗投资的重要因素。中伊需要共同努力,继续加强政策沟通和制度建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推动两国务实经贸合作进一步拓展规模和提升质量。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尽管美国采取了所能采取的手段对伊拉克进行制裁,但在伊拉克相应的应对措施的反击下,只能以"失败"两字作总结,国际社会要求解除对伊拉克制裁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而使美国新政府在如何处理伊拉克的问题上进退两难.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在沙特的军事部署经历了前沿行动基地、主要行动基地与合作安全基地三个阶段。决定其战略部署的主要因素包括美沙共同应对伊朗拥核崛起、伊拉克安全局势的恶化和海湾地区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等。美国在沙特的军事基地加深了美国、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安全困境。同时,由于美沙双方在安全领域存在结构性互补关系,未来军事合作仍是美沙全方位合作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3.
2001年,尽管美国采取了所能采取的手段对伊拉克进行制裁,但在伊拉克相应的应对措施的反击下,只能以“失败“两字作总结,国际社会要求解除对伊拉克制裁和呼声越来越高,从而使美国新政府在如何处理伊拉克的问题上进退两难。  相似文献   

14.
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采用武器核查、禁飞区轰炸、石油换食品计划及分化伊拉克盟国等手段,想方设法对伊进行制裁,使伊拉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伊拉克针锋相对,在国内国际采取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反制裁斗争并取得成效。阿拉伯国家因形势变化重新分合。从当前看,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尚须时日。伊拉克仍存有不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5周年之际,美国制订了针对俄罗斯的新的一揽子制裁计划。西方制裁迫使俄罗斯改变战略及政策发展经济。受益于俄罗斯政府采取的进口替代政策,俄罗斯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业5年间增长非常强劲。为应对西方对俄制裁和减少对西方的依赖,俄罗斯加快了金融领域的建设步伐,创建了本国独立支付系统并积极进入亚洲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6.
从霍梅尼对清真寺的基本认知、坚守、支持和利用等进一步解读伊朗伊斯兰革命,旨在强调清真寺管道与伊朗内政外交的关联性,进而凸现精神领袖在解决伊朗核问题中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国际社会更应正视围绕伊朗核问题而形成的四种话语阻障了彼此的沟通与对话。因此,国际社会必须在畅通沟通与对话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外交解决此问题的空间与途径,以期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霍梅尼对清真寺的基本认知、坚守、支持和利用等进一步解读伊朗伊斯兰革命,旨在强调清真寺管道与伊朗内政外交的关联性,进而凸现精神领袖在解决伊朗核问题中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国际社会更应正视围绕伊朗核问题而形成的四种话语阻障了彼此的沟通与对话。因此,国际社会必须在畅通沟通与对话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外交解决此问题的空间与途径,以期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俾路支人作为伊朗国内不同于主体民族与主要教派的少数族群,其社会发展问题一直是伊朗国家治理的重要议程。1928年西俾路支斯坦并入伊朗后,巴列维王朝对俾路支人采取民族同化政策,导致伊朗俾路支民族抗争运动兴起。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伊朗政府对俾路支人的政策从压制为主的消极管理,逐步转变为以安抚为主的"吸收"政策。在与中央政府的互动过程中,伊朗俾路支人形成了不被认可的少数族群身份、边缘化的政治地位、落后的经济状况、受限的民族语言环境以及逊尼派宗教人士主导下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社会特征。由于伊朗俾路支人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当前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整体上保持相对平稳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初,论述学生行动主义的书籍比比皆是,现在却寥寥无几。近年来,专家学者对学生政治行动主义不如以往那样关注备至了。这实在令人感到意外,因为学生行动主义在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还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过去几年里,在南朝鲜、阿富汗、泰国和伊朗等国学生都卷入主要政治骚动。尽管报纸作了报  相似文献   

20.
伊战后,美国的海湾战略屡屡受挫,在中东面临危机多元化和扩散化的严重挑战。在伊拉克陷阱和伊朗核问题的双重困扰下,小布什政府及其后任可能的战略选择包括坚持原有“主导和预防行动”、采取“崩溃预防型”、恢复“稳定、威慑和遏制”、考虑“合作型秩序”等。但除非美国放弃独家主导海湾的霸权战略并调整其战略目标,否则难以在“支配”海湾地区和摆脱困境之间找到两全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