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述了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的关系 ,指出科技革命是思维方式变革的源泉。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 ,科学技术每一次划时代的进步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同时思维方式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明显的制约作用。思维方式应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思维客体、思维主体和思维工具发生了变化 :思维客体的复杂化、整体化 ,思维主体的社会化、一体化 ,思维工具的综合化、智能化导致思维方式的系统化。“综合集成”法是对唯物主义辩证思维方式的继承和运用 ,是知识经济时代思维工作方法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兴起的时代。而科技革命的兴起,必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走向新的繁荣。世界各国为了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以迎接这场科技革命,纷纷制订了一些振兴国力的科技战略方案,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日本的“科学技术大纲”;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而苏联的经济在传统体制下,发展速度缓慢,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勃列日涅夫胡说什么:“我们的时代是宏伟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是“天下太平的时代”。于是苏修文艺界便喋喋不休地叫嚷什么“科学技术革命堪称为我们时代的旗帜”,时代变了,“我们的文学不能对这些基本的社会变化置之不顾”,文艺作品“应该充分而鲜明地反映发达的社会主义和科学技术革命时代,反映时代的社会气氛”,等等。  相似文献   

4.
第三次科技革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 ,这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对此 ,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知识经济”的辩证关系 ,对“知识经济”要有全面正确的了解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努力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革命力量,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时代的潮流。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实现产业化,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知识经济”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知识经济”是国内外政治家及学者对同一问题基于不同世界观的回答.前者是对马克思“科学是生产力”论断的继承和对时代发展的本质概括,而后者则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崭新时代.前者更为全面深刻,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既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措施,又是回应世界“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江泽民同志的“科技创新论”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具体表现在 :科技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科技创新是国力消长的关键所在 ;科技创新是发展中国家迎接世界科技革命挑战的有效措施 ;科技创新是对外开放的深化和要求 ;科技创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在此基础上西方社会出现了一系列自称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发展的“新社会主义”,但是却提出了诸多与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不相一致的理论主张:在革命的动因和目标、革命的主体、革命的途径上都“修正”了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正确地看待这种“新社会主义”,认清其本质,识别其目的,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和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在理解上的困境出发 ,首先分析了唯物史观上的科学技术问题 ,强调科学不仅是理论的知识成果 ,更重要的 ,它是一种基本实践活动 ,从而重新厘定了科学和生产的辩证关系 ;其次分析了剩余价值理论上的科学技术问题 ,指明了科学技术不可能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从这两方面的分析论证 ,我们的结论是邓小平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和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人的因素”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第一要素,生产力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既要靠发挥“人的因素”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因素的作用,二者不可偏废。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把塑造人、培养人、造就人的工作抓紧抓好。同时要为充分发挥人的困素与科技因素最佳综合作用提供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科学之“眼”和技术之“手”使人类成为最有智慧、最有力量的创造者。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 ,首先表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革命推动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科学技术不只是科学家的事 ,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怎么理解科学 ,怎样看待现代科技革命 ,如何分析现代科技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 ,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江西高校出版社推出的“走近新科技丛书”(刘大椿主编 ) ,对这些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丛书共 5…  相似文献   

12.
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当代科技革命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当代科技革命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更集中地体现了生产力要素中进取和创新的特质。科技创新实质上就是要不断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加强科技创新 ,发展高新技术 ,提升产业结构 ,是“十五”期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成果集中展示的一次盛会,具有独特的上海世博会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上海世博会的精神内涵不仅传承了世界博览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基本理念,而且蕴含着“低碳环保、文明共生、志愿奉献”的精神遗产。上海世博会“进步、创新、和谐”的时代价值在于弘扬了绿色、环保、低碳的发展新理念...  相似文献   

15.
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的旗帜。马克思主义者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及其革命的作用。时代课题的解决及社会主义从严重挫折中走向繁荣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科技革命。  相似文献   

16.
盛世修志,历代如此。根据中央、国家科学技术部、河南省关于续修地方志的通知,河南省从2001年11月开始编纂《河南省志·科学技术卷》和《河南省科学技术志》,2005年9月编讫,其中《河南省科学技术志》于当年底出版发行。本届续志的任务是“全面记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完整反映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具体到河南省科技志,则为:全面记述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取得的重大和重要的科学技术成果,完整反映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进程。为此,河南省科技志编纂委员会及编辑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修志”的工作体制,将“立足发展、反映进步、记载成果、突出创新”作为对科技志内容的具体要求,将“高屋建瓴、与时俱进,精心营造科学技术志的优质工程”作为修志目标,将“经得起社会的考辨和历史的检验”作为质量标准。《河南省科学技术志》的编纂工作先后经历了总体构思-搜集资料-篇目设计-撰写初稿-征询意见-进行修改-专家审读-修改定稿-领导审定等过程,其间的每一步都力争从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做好。该志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称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并将其经验向全国推荐。  相似文献   

17.
“以客观公正性、公众利益优先性为原则 ,追求人类的终极价值 ,造福全人类” ,这是“科技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成立的逻辑大前提 ,而这个“前提”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它无视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在实践职能上的异质性 ,把本该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于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或科技共同体的头上 ;忽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它是批判科技决定论形式下的变相的科技决定论 ;抹杀了伦理学的阶级性质 ;过高估计了科学技术及其主体对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实践史的作用和影响 ,从而间接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科技的社会伦理取向只能导致科技的停滞甚至被取消 ,这对于科学技术本身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恰恰是非人道的、不伦理的 ,这就是“科技伦理”的悖论。  相似文献   

18.
据报载,全国政协常委张涛指出,我国每年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科技泡沫”。尽管这一数据的真实性还有待权威部门进一步证实,但我国“科技泡沫”现象的局部存在,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部的调查也表明,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某省一位主管科技的副省长曾就几千项获奖的科技成果发出感叹:“这么多获奖的成果,竟然找不到几项有转化价值的。”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蓬勃…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新科技革命所导致的“科技政治”、“科技军事”、“科技经济”和“科技社会”现象及其概念,分析了新科技革命对邓小平科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寻觅其在实践中发轫和发展的轨迹。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对新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的理性认识和理论反映,是时代和实践的产物,是在现代中国国情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造。邓小平科技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理论的科学性特点,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显示出科学理论对实践的预见性、指导性,将有效地、具体地指导我国科技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用考察的方法 ,分析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认为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把国际关系体系扩及到了全人类 ,赋予了它全球的性质 ,日益营造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在科技革命背景下兴起的这股全球化浪潮 ,将成为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主导现象 ,它有利于国际关系朝着缓和、合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