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的世纪,“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为时代的最强音.而回顾20世纪初,“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论述中即包含了丰富的法治思想他坚持人民主权,指出“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他倡导法律至上、宪法至尊,认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他注重人权,推崇平等;他重视立法,盛赞法律为“共和国之命脉”;他主张依法行政,认为政府各机关的组织、活动都应有法可循,并大力整饬吏治;他强调司法独立,力主改革封建司法制度.此外,孙中山先生在中西法律文化的贯通融会及挖掘法治本土资源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给我们今天对传统法治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唐自斌撰写的《孙中山法律思想研究》一书,最近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对孙中山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法律思想的三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建立“法制民国”的思想,宪法、民法、刑法和诉讼法的思想,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作了相当详尽和深入的评述;对其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也作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孙先生反对“人治”,力主“法治”和废除特权,实行“主权在民”以及用法律  相似文献   

3.
在区分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的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西方近年来的后殖民主义法律论述。通过比较研究,认为中国的法治理论要把“普世价值”作为一种启示而不是模式,要寻找中国的法治经验;应把“人权”、“主权”置于各自论域,摒弃人权、主权“高于”对方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宪法法律化是指宪法像法律一样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宪法法律化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理论与认知问题,即认识到宪法首先是且必须是法律;另一个是制度与实践问题,即实施宪法这一法律的司法性机关的建立与司法适用实践经验的积累.从世界各国立宪与行宪史察之,自宪法到法律之生成规律,一般渐次历经两个发展阶段,即宪法的法律宣言化、宪法实施的制度化及宪法的个案适用与解释.前者是前提,后者是关键.在我国,要完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就必须完成宪法的法律化过程,这应当是中国法治建设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宪法法律化虽是一个老问题,但它在我国仍然是个新问题,是我国法治之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孙中山先生的法律思想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在中国法制史上有重要地位。说明孙中山法律思想来源于他对政府与人民关系定位的构想,要“人民有权政府有能”;主张将创制权与复决权给予人民;提出刑罚目的在于维持国权、保护公安,刑罚程度“以足调剂个人之利益与社会之利益之平为准”;确立近代中国司法体制的格局:废除刑讯,建立常任法官制、上诉制、律师制和辩护制。  相似文献   

6.
<正> 今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孙中山先生对中国民主革命建立了伟大的功绩。他在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并成为民主派的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他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同志说过,孙中山先生“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业绩是永存的。孙中山先生不仅在他的伟大革命实践方面值得后人永远纪念,而且在政治思想方面也“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②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启发着人们去进行历史的探索。本文仅就孙先生的五权宪法理论,谈一点粗浅看法,以表示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纪念。  相似文献   

7.
美国法治的形成可分为独立与建国时期、工业国家时期和福利国家时期三个阶段,美国法治与美国历史的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独立战争后颁布的联邦宪法和《权利法案》等,确立了权利神圣和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至上的一般观念,奠定了美国法治的基础;工业国家时期通过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正当法律程序”这一十分接近“法治”概念的法律条款;福利国家时期美国法律从注重保护财产转向保护人身,其法治也从对个人自由的重视转向对社会平等的重视。美国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或多或少影响了美国法治。  相似文献   

8.
浅论三个典型的行政法概念及其宪政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宪政背景下,人们对行政法的理解是不同的,与之相适应所构建的行政法学也是不同的。现仅举三例作简要的比较分析。1  英国著名的行政法学家H.W.R韦德认为,行政法的定义,首先,可以概括地说,它是关于控制政府权力的法律。这是问题的中心。行政法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政府的权力不越出它们的法律规范,以此来保护公民不因权力滥用而受到侵害,强有力的权力机器必须防止走向“乱砍乱杀。”H.韦德的上述定义是直接渊源于英国的宪政背景的,全部行政法可以认为是宪法的一个部门,它直接发源于法治和议会主权的宪法原则。行政法对于决定国家的…  相似文献   

9.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三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衡量一国民主、法治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我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理论、规范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理论上,正义价值、“人民主权”理论等为其建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规范层面上,国家赔偿法尚未规定该项制度,不仅同宪法相抵触,还有违法律的协调性;现实中,囿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此类案件通常无极而终。为构建良法、完善法治建设、保障人权,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势必要从应然走向实然。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在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法律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其中关于法治方面的思想、主张,作点探讨. 一、以法治国,维护民权,保障民生法治,质言之,即以法治国.从历史上考察,“以法治国”并非近代政治思想家、法学家首创.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就已主张“垂法而治”和“以法治国”  相似文献   

11.
“作民权保障 ,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 ,公真第一人”[1](P2 71) ,此为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宋教仁 (1882— 1913)。在近代中国制定第一部真正的“良宪法”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实现“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为宋氏毕生所追求的目标 ,他的法律思想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形成 ,并在其整个人生思想脉落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 2岁留学日本为其法律思想之滥觞 ,及至辛亥首义、民国甫定 ,其法律思想渐次成形并不断地付诸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声誉鹊起 ,他被当时的革命党人“目之为中坚人物 ,奉其政策为圭臬…  相似文献   

12.
将涉海内容写入宪法,在当今海洋政治斗争中是多数国家立宪和修宪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国际法院近年来形成了以“有效控制”原则判定主权归属的裁判逻辑。宪法是国家对主权展现最高管领意志与行使最高管领作为的有力体现,宪法中是否存在涉海内容,成为国际法院判定“有效控制”的重要依据。作为解决涉海领土争端的主要国际司法机构,国际法院的司法实践,对国际规则与国际共识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是涉海领土维权的行动指引。相较于涉及我国海洋争端诸国,中国目前尚未把涉海内容写入宪法,存在维权被动的可能。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应尽快采用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将涉海内容入宪,涉海内容的具体呈现,应在符合我国国情与宪法传统的基础上,统筹参考国际司法实践经验,为海洋强国战略下的主权维护多添一层保障。  相似文献   

13.
从主权的双重结构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港刊《二十一世纪》总57期上发表文章认为 ,主权涉及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 ,与此相对应 ,理解主权的关键体现在两组关系之中。一组关系表现为主权、产权、人权的三极之道 ,这是现代国家的法治主义体制的基础 ;另一组是主权、霸权、人权之间的互竞关系 ,它使国际秩序呈现出流动性。作者指出 ,“人权高于主权”的说法是不适当的 ,但“主权高于人权”的说法也不可取 ,因为它很可能通向法西斯和暴君专政。应该强调的是主权与人权的一致性、关联性以及均衡关系。主权的双重结构演进影响到当前的世界格局 ,政治性判断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微妙 ,…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宪法》第 1 3条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要求国家机关和公民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办事 ,且我们所遵循的法律应该是符合宪法之精神的。但是 ,现实的立法却常侵犯公民基本权利。违宪立法的解决机制必须尽快建立 ,以便适应现代法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立法解释制度由宪法解释制度、港、澳基本法解释制度与普通法律解释制度等构成,它与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法律监督制度及“一国两制”的政治体制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力图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立法解释制度之所以存在与发展的原因,认为我国宪法中所蕴涵的“人民主权”、“民主集中”、“权力监督”等几大原则是立法解释制度的宪法法理依据,对如何完善立法解释制度作出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国内法律伦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加快以及在实践中法治困境的凸现,许多学者对诸如法律的道德基础、法律与道德的本质关系、司法实践中法与道德的冲突、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等法律伦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研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一、有关法律伦理的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国内最早提出法律伦理概念并对之进行初步研究的是何勤华先生,他在80年代的《文汇报》上首先提出了“法学伦理”这一概念,后来又进一步规范为法律伦理,有的学者则把法律伦理称之为法伦理。目前,学者们对法律伦理的研究对象尚未获得一致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法律伦理是以…  相似文献   

17.
全面管治权是中央依主权而对特别行政区居民和事务,直接或间接行使的管辖、统治、治理的权力。全面管治权是基于《宪法》和两部《基本法》之规范,归纳和总结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在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上的权力关系。全面管治权综合了“管辖权”之法律属性与“治权”之政治意涵,兼具法理基础、规范依据与宪制需要。一国两制语境下,中央依主权,将部分管治权之权力行使权授权给特别行政区,形成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全面管治权是高度自治权的权力本源。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的法律思想是他的整个政治思想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建设。孙中山一生的活动既亲历了清王朝的“宰制于上”的封建暴政,又长期漂泊海外,耳闻目睹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繁荣景象,这种黑暗与光明的鲜明对照,促使他去探索,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政府有法律,民众得保障”是他对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初观感。他曾在异国刻苦攻读政治法律等书籍,用心体察西方国家的政治、  相似文献   

19.
慈禧:大抵法久则弊,法弊则更孙中山:中国人不能为欧美人,犹欧美人不能为中国人,宪法亦犹是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对中国来说,只是一百多年来的事情。1840年以前,中国一直处在以个人意志为主导的权力社会中,在社会制约机制上,强调人格服从、人格依附和人格权威,权力高于法律。虽然我国古代法家也提出过“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但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法治绝非一回事。我国现代法治的产生,并不注重对我国古代“法治”的延展,而是着眼于对近代西方法治理论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
详尽地阐述了柏拉图在《法律》中的“法治范式”内涵。文章认为,柏拉图是在法治伦理之基础上构造出法律统治至上的“法治范式”,即这种“法治范式”是在以节制伦理为核心的公正、平等、自由以及智慧等法治伦理中生成的。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试图重建古希腊城邦的和谐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