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刘珂 《中州学刊》2012,(4):53-55
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将大大提高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层次,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关键在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发展方向和态势,有选择地走内生性、嵌入式或整合化成长路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围绕主导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服务业,创新体制机制,培育集群文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创新机制视角的河南产业集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知识协作机制,从信任机制和知识共享机制两个方面展开分析,认为集群创新的核心源泉在于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机制。集群的知识共享机制是形成集群创新优势的最主要源泉,也是集群发展和演进的核心机制;产业集群创新能带来一系列优势。加强河南产业集群创新工作应注意三点:一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二要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形成产业集群创新的知识共享软环境;三要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产业集群创新。  相似文献   

3.
以技术转移为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运用理论分析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SEM)理论和方法,从环境因素、资源要素、网络关系要素、企业能力要素等四个层面实证探讨了产业转移背景下处在产业链底端的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及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型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网络关系要素影响企业协同创新最显著,其次是企业的资源要素,而企业能力要素影响不显著;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企业网络关系要素、资源要素以及能力要素间接地影响企业协同创新程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技术扩散的产业集群创新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基于产业集群长期形成的创新网络和创新文化,充分利用集群内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和创新服务系统,形成产业集群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家、科技人员和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促进和影响,提高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创新活动.单一动力对集群经济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功效,但缺乏系统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产业集群创新要素的分类与综合分析,以自组织协同动力、集群外部动力、集群内部动力和集群技术扩散动力为子系统,初步构建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动力系统,并分析了动力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全球新的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及其结构优化浪潮背景下,有效促进产业转移和实现地区产业聚集发展能力提升,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生成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最终实现产业经济协同发展基础上的区域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战略性关键问题。文章通过产业转移的资本补缺机制、技术进步机制、就业创造机制及其市场作用的引导、政府政策的作用机制等,从理论层面对产业转移进行阐释,并提出有助于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福建省泉州市鞋服产业的数据,论证产业集群嵌入性与供应链协同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一)产业集群嵌入性因素对于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的供应链协同机制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经济嵌入性对供应链协同机制将产生促进作用;集群内的社会体制嵌入性对企业内部整合的供应链集成行为的影响不显著,但是社会体制嵌入性对企业外部整合的供应链协同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产业集群嵌入性因素对于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嵌入性对供应链绩效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而社会体制嵌入性对供应链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三)企业在进行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时,如果采用供应链协同机制,将有利于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相似文献   

7.
文化演变路径与产业集群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实体形式,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专家们关注的焦点。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文化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区域文化的形成出发,在经济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作用下使区域文化演变成产业文化,促使了产业集群的产生,并最后推动产业文化转变到集群文化,再在集群文化中培育学习文化和创新文化,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成长。文章从文化演变的路径揭示了产业集群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政府培育与引导区域文化、促使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产业协同可以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链优势互补、推动多领域创新等实现多维度、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疏解和转移、产业共享体制机制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三地产业协同呈现出打造资源共享和整合平台、推进产业链互联和市场一体化、深化生态环境共治和协同创新等新趋势。针对京津冀产业协同过程中出现的产业总体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产业内部发展梯度差距较大、创新势能向产业动能转换不充分、生产要素流动与分配受限等挑战,需要合理布局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健全要素协同平台和机制、加强创新势能转换、完善产业设施和发展环境,以更好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双碳”目标下,区域协同减排制度设计有利于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是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需要,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还面临区域能源发展协同性不足、区域产业发展协同性不足、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困境与区域法律政策协同性不足、区域环境治理协同性不足等现实问题。从我国区域能源发展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与区域法律政策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环境治理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的现实来看,在区域能源协同发展法律路径方面,应在东部地区协调立法处理好经济与环境问题,统筹协调好西部地区区域规划问题,通过立法方式实现区域资源配置一体化;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法律路径方面,应以制度形式固定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果,完善绿色供应链制度以实现产业协同融合,建立互通交流的数字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在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与区域法律政策发展路径方面,应在辅助立法原则下保持协同立法的谦抑性,形成超越“部门”与“地方”的特别法;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法律路径方面,应明确区域环境治理协同的权利义务,实现应急情...  相似文献   

10.
集群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的路径、动因及其区域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无论是国际产业转移还是国内产业转移,在空间上都表现出明显的集群特征,是一种"分散的集中".产业转移的集群路径形式有:(1)跨国公司转移带动集群形成;(2)通过龙头企业的迁移带动形成集群;(3)制造业中生产外包形成产业集群;(4)承接地工业园区的建立带动集群形成.产业转移的集群化动因有:(1)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2)获得规模经济与外部效应;(3)共享劳动力市场;(4)增强创新能力.从集群路径的视角来看.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最后,文章以浙江省为例进行了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以集群理论指导地区产业分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产业集群的一般理论出发 ,讨论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集群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了企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集群与地区分工和专业化的关系 ,提出江苏区域发展必须借鉴产业集群理论 ,政府要创造有利于集群发展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石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省市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了地区和内部制造业集群优势结构的较大变迁。集群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集群升级,是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同时作用的结果。区域成功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经验表明,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升级可遵循四种可行路径:嵌入全球价值链升级、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升级、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升级、依托钻石体系整体升级。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223-227
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而区域品牌已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至于多地争夺同一区域品牌的现象时有发生。区域品牌本质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在竞争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混沌特征。引导产业集群及其区域品牌演化机制由"竞争-(随机性)分岔-混沌"调整为"竞合-(选择性)分岔-协同"是区域品牌走向科学发展的有效办法,具体策略有让竞合成为区域品牌的集体意愿、使分岔成为区域品牌的主动选择、把协同作为区域品牌的共同追求等。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都市圈目前已经跨入了从竞争转向竞合、从产业一体化走向功能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新阶段.本文认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转型创新发展,首先需要依赖于城市功能的转型,而城市功能的转型又需要城市价值导向的转型为前提.在长三角区域由“产业一体化”向“功能一体化”发展转变中,本文指出区域制度合作是实现长三角功能一体化的核心与关键,并基础制度环境、规划和政策合作、制度实施机制三个层面构建了制度合作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219-224
与大企业品牌建设不同,小微企业通过产业集群进行品牌建设具有自身独特的路径,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区域品牌的形成。区域品牌具有一定公共产品的属性,其既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对于集群内部小微企业品牌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容易导致"公共地的悲剧",对小微企业品牌的建立具有负面甚至是毁灭性影响。如何从"强区域品牌、弱企业品牌"过渡到"强区域品牌、强企业品牌",不仅关系小微企业品牌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更关系区域品牌是否会被滥用从而造成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通过政府、行业协会和小微企业三方面的协同努力,来实现"强区域品牌、弱企业品牌"向"强区域品牌、强企业品牌"的跨越。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产业集群成长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集群成长从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二个方面实现了市场创造,深化了分工,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集群成长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珠三角地区在2012年要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下一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应重视如何通过产业集群成长来推动区域一体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即如何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设计来加快产业集群的成长,提升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小企业集群的普遍存在和蓬勃发展是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些集群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全面分析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层次较低、区域差异明显、要素发展不协调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四方面问题.本文最后分别从政府、社会中介(中间机构和公共部门)以及集群企业三个层面探讨了提升浙江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困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杰  刘东 《中州学刊》2006,(1):40-43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兴起依附于关系型信任与关系型契约所嵌入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机制,其竞争优势体现在社会资本与劳动力结合的低成本;但是其在产业升级、价值链提升进程中面临“社会资本锁定”的制度困境。探寻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困境的解困之道须从不同企业网络特性差异入手,以社会制度层面中所嵌入的社会信任体系(社会资本)为分析框架,探寻企业网络的内在特征差异以其升级的内部动力机制与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19.
区域产业集群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从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的视角,运用耗散结构和协同学理论方法,研究分析区域企业群落生成、企业群落向产业集群演化以及区域创新网络形成等过程中的自组织机理及其特征条件.认为在一定产业生态位下生成的产业集聚核对区域产业的聚集和区域企业群落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支配原理主导了企业群落向产业集群的演化;正是集群内各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以及激烈的竞争与合作达到协同的自组织机制,促成了高效有序的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论产业集群的经济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集群经济的企业组织形式 ,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马歇尔、熊彼特和埃德加·胡佛等提出的“空间集聚体”的企业群范畴。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组织生态学和区域创新理论来透析产业集群的性质。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 ,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纯市场组织和企业组织的中间性产业组织 ;从组织生态学角度看 ,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生物群落特征的产业种群或企业发展生态系统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 ,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创新网络。因此 ,产业集群的性质可以用“区域创新网络组织”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