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唯物史观的诘难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它的误读、错解甚至歪曲.在当代.重新阐释和正确理解唯物史观需要借鉴现代科学理论成果.复杂性理论为重新阐释和理解唯物史观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空间和方式.从整体论出发,在自然一人一社会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中阐明社会历史的实践生成性和物质生产活动的决定性作用是唯物史观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以复杂性思维方式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辩证决定论,不仅有助于有力回应经济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思想对唯物史观的歪曲和责难,也有助于正确把握社会历史规律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明社会发展的动力结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综合动力系统。作者指出:马克思创立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动力论的理论基础或立足点;综合动力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动力论的实在内容,要从综合动力的视角去理解通常所说的历史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社会综合动力表现为诸要素之间有主、有次、有序的相互作用;恩格斯的“合力论”包涵着丰富、深刻的综合动力论思想。  相似文献   

3.
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当今西方诸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对该学派几个显著特点的分析与对几位有代表性史学家作品和观点的考察,认为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既坚持了唯物史观,又反对机械唯物论所导致的历史分析中的简单化、模式化倾向;他们强调经济和政治文化的相互作用,又反对非决定论或多元决定论;他们强调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又不唯阶级斗争决定论。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这些成果将对我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对我们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 坚持生产力标准,是我们观察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代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一个根本界限。从历史上看,唯心史观一种是把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归结为人们之间的政治、精神关系,这是人们都能认识到的“直接了当”的唯心史观,另一种是从理论上承认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关系,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又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  相似文献   

6.
思辨意识哲学和文化哲学是哲学史的两种主导的研究范式。长期以来,学界对唯物史观的理解由于受到思辨意识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导致了社会历史研究的线性决定论和主观宿命论的误读。以文化哲学理解范式重新解读马克思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历史则呈现为一个包含丰富内涵和多种可能性的实践进程。这种解读有助于一种真正的人的历史的生成,展现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丰富性内涵。  相似文献   

7.
社会规律的种类及其特点──兼评历史观中的机械决定论倾向秦湘源社会领域中不同种类的规律及其作用,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等问题有待于进步研究。本文力图从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出发,区分不同社会规律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进而探讨它们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一笔者认为社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唯物史观和现代科学的一些成果,重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文章认为,严格决定论完全否定偶然因素的作用,主张绝对的因果律,它的这些缺陷在现代自然科学中已受到批判。马克思主张的历史决定论根本不同于严格决定论,它既反对非决定论思想,同时又反对机械决定论思想。历史决定论是包括因果决定论、统计决定论和系统决定论的辩证决定论。  相似文献   

9.
历史决定论和历史的主观因素,历史本身各方面的创造自由,其中包括人们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过程中积极的改革行动的作用和意义,早已成为苏联哲学科学重要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对象.本文试图探讨存在于历史过程的客观决定作用与历史主观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的某些问题.其中还想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观因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形成中的作用的学说具有何等深刻的含意.唯物史观阐明,为什么历史作为客观的而就其实质讲乃是被决定的过程,同时又是人的主动而积极创造的领域.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决定论的  相似文献   

10.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互斥还是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设 《探求》2006,18(6):63-68
一般认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是观点冲突、意见对立和互不相容的两种主张。本文在对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归纳基础上,通过对两种理论的论题、独立性、历史关系等几方面加以分析,认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分别揭示了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方面,具有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辩证决定论与非西方社会的发展江丹林本文就当代非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争论,考察了马克思辩证决定论历史观的由来和发展。从中,作者揭示了经济基础上的历史决定性和人类实践活动表现的历史选择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文章从这一辩...  相似文献   

12.
历史决定论:历史的考察和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耕 《求是学刊》2002,29(6):37-44
历史运动的规律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及其关系 ,历来是历史哲学关注的中心和争论的焦点 ,而问题的实质仍是如何看待历史决定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从历史上看 ,历史决定论在近代历史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 ,而反历史决定论观念则是现代历史哲学中的主导思潮 ;就逻辑而言 ,如何看待历史决定论问题体现为如何把握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历史运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关系 ,历史本身的客观性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相对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历史决定论与反历史决定论的论战是 2 0世纪哲学研究中最困难、最有争议同时又最富有内容的问题之一。因此 ,弄清这一问题的由来 ,把握这一问题的现状及其问题之所在 ,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课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我们观察现代世界历史发展和当代社会主义问题的基本理论武器。一、科学地认识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早在1848年,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个科学结论是从两个方面的科学论证中得出的。一方面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所有制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大机器工业,其本身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必然同资本家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产生尖锐的矛盾。资本主义几十年的工业和商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造成了比过去一切世代总和还要大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占有生产  相似文献   

14.
人称“东方蒙地卡罗”的澳门将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间月20日回归祖国,这不仅对澳门,而且对毗邻澳门的)”东来说,都将提供发展的良机,为粤澳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创造条件。在新时期内,粤澳两地经济合作如何朝一体化方向推进,使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兼容并蓄,达到最佳整合?笔者认为:粤澳经济合作应该充分认识各自的优劣势,扬长避短,寻求新的突破口。一、粤澳两地经济发展优势比较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必然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发生日益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并在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吴建平 《社会理论》2007,(1):201-228
一 引言 相对于那具有浓烈宗教痕迹与本质主义色彩的“社会”概念,以及其社会决定论的方法论倾向(渠敬东,1999a:81),涂尔干对个人及个人主义的论述似乎显得有些薄弱,而且有些研究者(Chandler,1984;Lukes,1985:339)还指出,他对个人主义的论述本身也表现得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最明显表现在个人主义及个人崇拜是否能构成社会团结纽带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6.
历史本质问题是历史哲学的最高问题。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对“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而历史认识的最高视野,则是历史的社会价值观点。作者首先分析了生产实践本身的双重价值意义,认为一切社会历史实践,本质上都是人们通过对象客体价值的创造,来实现人的主体价值的活动。文章又从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的追求活动,进一步提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层本质,是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创造和实现。文章通过人的“双重生命价值”的分析,论证了社会价值的本质取决于人的类价值和类本质,其表现形式是人以“自在生命价值”为基础对“自为生命价值”的追求;而其实质内容则是人对人自身类本质的追求、创造和实现。最后,作者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规律观点及其人和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为依据,进一步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规律和最深层本质,是人们通过他们个体本质、群体本质的实践创造活动,去不断追求、创造和实现人之为人的类本质过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与"生态环境再生产"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本兴 《学术交流》2006,42(6):64-67
马克思“再生产自然界”思想是建立在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基础上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本质上是双向依赖、双重建构的物质变换关系,“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正和表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是“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环境既是消费的对象又是生产的对象。生态环境再生产是人类全面生产活动中一种重要的生产形式。研究并建构生态环境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社会再生产理论和生态环境理论的完备,对规范生态环境的治理、开发、改造等工程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人的多维存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是一个自然与社会,生理、心理与行为的多维存在的统一。人的本质并不简单直接地来源或存在于某一独立的单线之中,而是来源或存在于多维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建构。人的遗传结构中编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个体发育的信息程序:一种是保证个体最一般的基础性生理、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第一维结构生成的决定论式程序;另一种是规定某些可能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第二维结构建构的非决定论式程序。人与兽的区别主要并不表现于个体生成的第一维结构之中,而是主要表现于在第一维结构之上建构出来的第二维结构之中。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结构都具有二维统一的性质。人的多维存在性表明,人的本质是非决定的、开放的,人只能是一种在多维的综合中生成、建构和创造着自身本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大致可以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社会存在、发展维度;社会发展规律维度以及人的需要维度。人民群众是实践创造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物质承担者和决定者,实际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主体,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必然结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创造的本质和源泉。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一大发现——同徐殿久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1期发表的徐殿久同志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没有唯物史观吗?》一文(以下简称“徐文”。本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此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之前就存在唯物史观。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在这里,我们打算就“徐文”所提的涉及唯物史观的产生、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一、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我们所理解的唯物史观,是一种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全部社会生活和历史现象的统一的理解和解释。而不只是局限于对个别事物、现象和问题的解答。就是说,它是用唯物主义的原则来解释全部社会生活和历史,是把唯物主义推广、应用于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