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明的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高文明程度一直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从两个文明到四个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观逐渐完善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文明发展的一般经验: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应当注重文明体系的整体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必须坚持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2.
兰明 《理论界》2007,(11):137-138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是客观的事实。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往和借鉴将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文化将逐渐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文明冲突和文明共存引发世界文明的变迁、演进、发展和多样化,不同文明在交融中发生碰撞而走向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趋势。我们要学会在复杂多极的文明世界中共存,学会从其他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相似文献   

3.
高红杰 《理论界》2008,42(3):130-131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的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人类文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的产生体现了批判性与继承性的统一;同时在社会文明系统中,生态文明既独立于其他文明形态又依附于其他文明形态,是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统一;生态文明的发展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  相似文献   

4.
论人类文明的软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表征着人类改造世界积极成果的总和。人类实践活动主要有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四大逻辑形态;随着人类实践重心的不断位移,人类文明呈现出软化趋势,表现出文明构成要素的互动性、文明建设目的的人本性和文明发展取向的交融性特征。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中,文明软化主要表现为物质文明发展的科技化趋势、精神文明发展的人本化趋势、政治文明发展的民主化趋势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和谐化趋势。因此,我们在和谐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必须顺应人类文明软化的时代潮流,才能在多元文明发展过程中彰显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韩庆祥 《中国社会科学》2023,(7):100-114+206
以大历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及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厘清“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西方国家在西方文明演进中内生出帝国文明,建构起“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蕴含使帝国文明异化为野蛮的基因。“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沿着“历史道路”“文明解释”“民族优越”“人性辩护”“社会论证”“理性标准”“开化使命”“美丽神话”“哲学基础”的逻辑建构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三者在生成逻辑上是逐步演进关系,在理论逻辑上是彼此理解关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它一改过去中国对西方现代化潮流冲击的被动回应为主动应对,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掌握了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6.
周洲 《家庭科技》2022,(3):19-21
<正>家庭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共同体,文明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的总成果。家庭文明的形成与内部家庭状态和外部社会环境有着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不仅要面对利益关系多元化、价值选择多样化的问题,还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这些都给家庭文明建设带来挑战。如何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并以此为抓手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周平 《学术探索》2013,(10):1-10
全球化是一股巨大、深厚且广泛的力量。20世纪中后期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对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构成的世界体系以及世界格局和区域形势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作为人类群体的民族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改变,不仅生成了新的民族类型,使族类群体趋向于多样化,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国家的民族构成和族际关系,导致族际关系的复杂化。全球化过程带来的这些变化,有的已经成为现实并日渐凸显,而有的正处于量变的阶段,目前还只能偶见其端倪。今天,人类仍然处于民族国家时代,国家仍然是人类社会最为有效的治理形式。因此,有必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确立适应形势需要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民族政策观,促进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重点关注的是世界历史的整体性演变发展与各个构成部分的演变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人或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形态问题以及落后民族国家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问题.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其历史意义在于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党的百年奋斗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9.
曲彦 《理论界》2013,(2):87-88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环,生态危机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从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来看,危机的产生根源于整个人类社会高速发展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其中社会道德与制度机制是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公共参与和扩大道德准则,并在制度机制上寻求创新才能最终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道德与文明的终极尺度及其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是文化中积极性的成分,是人类与自身和自然界交往方式的科学化和道德化的体现。人种尺度和物种尺度构成科学、道德与文明的终极尺度,它们在人类生活形式中实现的程度差异决定了人类文明必将经历原始社会的自在的物种文明形态到传统社会的人种文明形态并最终发展到未来的自觉的物种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1.
<正> 文化交流,是中西交通史所要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但文化交流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复杂很曲折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看,整个人类文明体系是由众多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组成的,在这些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存在着普遍的、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交流网。人类的文明就在往复不断的文化传播、交流、融合过程中步步前进,向文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中西交通史以中国与西方各民族的物质、文化交流史为研究对象,是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文明形态论是指从宏观上对历史进行整体解释,并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将人类历史发展视为由各种不同文明演进史构成的文明史观.西方的文明形态论具有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理应予以批判.但是,它的多元文明演进的历史观点,揭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不同模式和多样性特征,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形态论是基本一致的.换言之,西方文明形态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多元文明形态的理论视界,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价值.批判地借鉴文明形态论的合理价值,对于研究当今世界不同发展道路和多样化文明模式,特别是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文明观的重要内容。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与把握文明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与文明观的视野中,文明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仅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还具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它不仅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出现文明过度等。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与文明观看来,文明并不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积极成果或积淀,其同样也存在着不良后果与糟粕。因此,在把握文明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时,我们不能只注重文明的积极作用,而忽视文明的消极影响,同样,也不能只关注文明的负面效应,而忽视文明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三 )知识产权和“美国的伟大圣战” 人类文明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比如说,尼罗河文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文明、恒河文明、黄河文明和玛雅文明等。它们从各自的方面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贡献;同时,也不妨比较哪一种文明的贡献更大一些。这是一个很繁难也很有趣的题目,不过不是我们这里的任务。 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即今天的人类文明融汇着几千年来人类的共同创造,每一个民族都在其中打下了自己的烙印。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同时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与社会合作的过程。早年一些社会开始了定居农耕,并没有念念不忘产…  相似文献   

15.
社会环境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环境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营造的人与人之间、社会组织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协调发展的结构空间的净化与和谐,它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物质的与精神的结合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其构成要素包括:社会秩序文明、社会风气文明、社会安全文明,三个文明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环境文明建设需要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悠久灿烂的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原初形态,其蕴含的礼制传统、礼治意识和人文主义内核在历史上促生了礼乐文明共同体,构成了中华文明延续性的根基。这种独特的文化共同体意识使得近代中国在追赶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疑问和反思。借由西方文明的观照和比较,中华文明突破了“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桎梏,反身发掘自身文化传统的特殊历史发展,从现代化转向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在实践中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礼乐文明的继承、超越与回归,体现了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历史逻辑,为东西文明的融会贯通和新的世界文明的建构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基础。它既是对西方视角旧文明格局的突破,更是传统礼乐文明的涅槃和更高程度的自觉和完善,为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带来了更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从社会有机体理论出发揭示社会发展是各种要素交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野阐述社会发展是人类全面生产构成的系统整体,从主客体相统一的高度论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个内在的统一整体,不仅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且全面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本质。基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应以人为本,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坚持整体推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存在和繁衍,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环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考察生态环境对文明盛衰的影响,有助于今天正确处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理性地面对在生态环境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9.
实践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彼此间的联系,还表现在人们彼此间的交往。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并互换其活动,这才形成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人类的实践不仅表现在能够能动地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表现在人们所进行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交往本身也成为人类新的需要和能力的源泉。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各民族或国家间文明的借鉴、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文明成果在实践范围上的扩展。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及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体现了当代国际间的交往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与国家发展一路同行,因此,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应当包括:治理结构体系、治理功能体系、治理制度体系、治理方法体系、治理运行体系。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高的路径选择必须立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主要方式,抓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