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幸福的哲学源自快乐论和实现论,在心理学则表现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种形态,在40年发展中经历了调查比较、理论解释、测量发展、社会应用4个发展阶段.现代走向显示出:相关因素从经济转移到非经济因素,心理机制从特质论转移到建构论,测量模式从各自为阵走向系统化理论化,幸福干预从实验开始走向实践.进入新世纪后,幸福指数成为关注的中心,表现出宏观国家幸福指数、中观社会学幸福指数和微观心理学幸福感模式,现代幸福学相关研究将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本主义始终伴随着对幸福的思考,但没有给予幸福以科学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为幸福是物质实现与精神实现的统一;幸福是享受与创造的统一;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从幸福的维度来说,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实践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必须坚持"和谐"、"公正"、"可持续"原则,使得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人类幸福和环境保护获得统一.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学角度看工作幸福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是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重要基点.企业在吸引、使用人才的同时,必须关注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然而,我国企业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现状并不乐观.从我国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现状和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通过提高员工满意感、价值感、快乐感,从而提高幸福感,提高工作幸福指数,对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双赢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民幸福视角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兴起对国民幸福造成不良影响,以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无法如实反映国民幸福水平,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冲击着国民幸福,这促使人们反思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国民幸福水平的提升,而"不丹模式"下"国民幸福总值"的理念和实践则对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科学地构建和测评国民幸福指数,将国民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正确看待经济因素对国民幸福的影响,注意社会转型期提升国民幸福的关键,这是从国民幸福的视角思考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幸福指数的内涵,并从经济收入、社会关系、社会公平和充分就业四个方面分析了幸福指数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政府在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上应担负的责任:力争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指数提高的和谐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尽可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公平合理,将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纳入考核目标。  相似文献   

6.
建设幸福青海,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幸福指数,是新时期青海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主题。为此,论文通过梳理中外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剖析了"幸福青海"的价值基础,并结合青海省情,阐释了"幸福青海"的基本内涵;在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幸福青海"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幸福青海"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社会,建设"幸福"是人们广泛热议的一个重要话题。准确把握"幸福"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对建设幸福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本文探讨了幸福的科学含义及其对企业的启示,剖析了建设幸福企业的实践成果及其问题,提出了建设幸福企业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幸福悖论表现为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却无法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在GDP增长模式的盲目追求财富思想的涵摄之下,把物质满足作为实现生活幸福的唯一路径。我们应当用包容性增长替代过去的GDP增长观念,努力纳入幸福指数在衡量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关注国家的国民幸福总值,以创新精神接纳并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幸福指数衡量体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的幸福指数发展动力转化机制,完善幸福指数发展模式的目标评价机制,实现社会的均衡和良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于幸福问题,需作综合考察。从形而上来说,幸福既涉及人之存在的自然状态、道德状态与社会状态。从形而下来说,幸福事关入的需求的满足及其如何实现问题。人的需求的满足,需要一定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就个体来说,幸福的获得需要个体的奋斗,展开为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对社会来说,幸福的获得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制度与创造好的环境。就当下中国来说,需要对国民的幸福状况作实然的动态调查,以期制定时宜的国民幸福指数,从而指导与实现国民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幸福指数"作为衡量民众幸福的直观指数标值,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可以创新出科学衡量幸福的原则或标准,即一个科学"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应当具备五个特征和内涵:(1)幸福的客观指标应充分反映民众重要需要的客观满足程度,主观指标则要充分反映民众对目前生存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2)幸福的客观基础,即得到满足的人的客观需要是丰富多样的,与此相应,幸福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3)人的需要可以依照其内容归为自然(物质)需要、社会(人际)需要和精神需要三类;(4)幸福可以简称为三个层次:生存型幸福、享受型幸福和发展型幸福;(5)幸福可以分为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两类。个人或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指标体系,即个人或家庭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社会或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其中,以客观性指标为主,以主观性指标为辅;既要有平均指标,以反映群体在某一方面的平均幸福水平,又要包括相对指标,以反映群体幸福状况在某些方面的社会差别。  相似文献   

11.
荀子承续"孔颜之乐"所奠定的儒家德性幸福传统,始终坚持了德性至上原则。但与孔孟主要侧重于精神之"乐"的幸福观有所不同,荀子明显地提升了功利幸福在儒家幸福中的地位,进一步确认了功利幸福的合法性、合理性。荀子的幸福观无法摆脱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内在紧张,但荀子致力于调解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对峙状态,最终也实现了二者在一定意义上的融合,从而完成了儒家幸福观由"一枝独秀"到"双峰并峙"的折变。  相似文献   

12.
现有研究未对道家的真乐和俗乐加以区分,导致得出道家否定人生幸福的错误结论,故有必要厘清真乐和俗乐两者的区别和联系。道家真乐是指依靠内在精神自我激发而引起的快乐,俗乐是指由外部的物质或精神因素刺激而产生的快乐,两者构成价值上的对立,但在现实中共存。以真乐为人生目标能促使人的物质欲望提升为精神追求,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至乐境界,这是一个使人生趋于圆满、社会趋于和谐的精神修养过程。因此道家认为真乐优于俗乐,是具有真正价值的人生快乐。  相似文献   

13.
在美的形而上学视域中,世界是以一即一切与一切即一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幸福感则源于对世界的这种审美观照。由于审美观照方式不同,个体的幸福感也就不同:它们分属于酒神型与日神型这两大类型。幸福的获取有待于幸福人格的重建,这意味着人从本质上要成为游戏的人。现实中对于幸福的追求是生命的一项冒险与挑战。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未必能获得幸福,反倒会遭遇痛苦;然而,这种痛苦的承担却成就了生命的崇高。  相似文献   

14.
生态社会主义的快乐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生态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使人类更快乐地生活。生态社会主义快乐思想的实质就是将精神的不断满足与人类的解放、自身价值的实现进行有机的结合,而实现方法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节俭地消费与劳动,其结果也有赖于此。当前,虽然生态社会主义试图将人类的整体及长远利益与维护生态结合起来观察快乐问题,但是它却并没有对贫困给予人类的灾难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很难转变劳动的窘迫地位。  相似文献   

15.
Previous sociological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macro for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overall happiness with one's life, but it has neglected an analysis of happiness in immediate situations and the micro forces that may shape it.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social structural as well as individual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happiness in situations that are morally challenging. Data are examined from an experiment in which satisfying self-interests may involve cheating to get ahea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while distal, structural factors influence happiness for those who do not cheat, proximal, individual factors influence happiness for those who cheat. We discuss how both macro and micro forces may shape happiness in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16.
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必须高度关注人民幸福问题。全面小康就是人民普遍幸福,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幸福指数不断增长,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幸福感缺失问题。探求人民幸福之路,旨在全社会树立公平正义理念,通过健全的制度来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政府善治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重建和谐的人文生态,引领人民追求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7.
1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呈现的两个典型特征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在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过程有失公正的背景下,需要并行不悖地大力推动经济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不可顾此失彼。从实现国民幸福的终极目标出发,结合行为经济学对人内在公平偏好的揭示以及幸福经济学关于幸福与绝对收入、参照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研究的新进展,弱化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负向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机会均等,提高社会和收入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为了人的幸福,教育需要人的幸福;人的幸福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幸福是教育的最大动力。教育为了人的幸福与人才规格式的教育目的总体上是一致的,二者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只是认识的层次不同。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都渗透着我们追求幸福的目的性,渗透着幸福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具有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