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的政治社会任务和社会实践环境与过去已有很大的不同,要求我们必须实现雷锋精神内涵及实践方式的现代转向,着力提倡和弘扬雷锋精神蕴含的公民精神、创新精神、自主精神、团结精神,从强烈的阶级情感转向普遍的对全体社会成员乃至全人类的人文关怀,从计划经济年代的服从意识和臣民人格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立意识和公民人格。同时,由随机的临时的救助转向正规的社会工作救助,由分散的个人行为转向有组织的团体行为,发起各类志愿者行动,救助庞大的弱势群体,应对老龄社会提出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2.
公民人格是解读公民社会合法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深层判据,它建基于公民社会的制度存在,孕生于公民伦理的精神价值。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趋向与公民伦理诉求,决定了传统人格走向公民人格的必然趋势,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塑造,是在传统文化语境和现代化现实境遇中发生的,受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制约。公民人格的历史缺场与现实吁求,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格转型充满对主体性精神、契约精神、规范性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等精神、社会正义精神等理性精神形态的希冀与期待。   相似文献   

3.
公民精神具有公民主体性和公共性两个特性,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公民精神的研究,是中国公民精神整个研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海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市场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为中国公民和公民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必要条件;儒家思想尽管与现代文化之间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其对现代公民精神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绝无裨益的;在教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中,中国公民精神呈现出逐步成长的趋势;国家主导下的中国公民法律权利和社会权利发展较快,而政治权利发展滞后,表现出与西方经典公民理论不同的特点;中国公民精神的未来走向,是扩大公民政治权利和培养世界公民意识。但是,海外研究存在着否定中国政治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雷锋精神伴随着新中国的崛起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其时代内涵的不断丰富表征着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持续提升,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时代标签.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全民族共同信奉的道德实践原则,其中必然包含着最为普遍的人性根据.当前中国转型时期践行雷锋精神更加需要凸显人性伦理中蕴含的普遍价值.因此,将雷锋精神提升至以人性为基础的道德法则将成为弘扬雷锋精神时代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新公共行政理论诞生。在该理论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弗雷德里克森认为要让行政从传统的管理走上政策建议的道路。书中涉及的三个核心概念是政府责任、社会公平与公民精神。政府的责任受到"公共"的思想推动,并以"治理"的形式实现;社会公平是衡量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自由裁量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与价值促使了公民精神的形成,公民精神与公共行政精神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叶,当代民主化浪潮在全球受阻。在民主化的反思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了公民社会对民主化的推动作用。笔者试图从结构-功能、政治文化与全球化三个维度分析公民社会对民主化的推动作用是如何可能的:公民社会的内在结构有利于划定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疆界,构建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提供一种“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机制;公民文化与民主文化和谐一致,加强公民文化建设对培育民主精神与民主文化有很大助益;从民族国家层面走向全球层面的公民社会,仍有可能成为推动世界性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雷锋精神近些年来在我国社会中的失落,与所谓的主体意识的“高扬”是直接相关的。这就是说,一些理论家在否定或贬斥雷锋精神时,是将雷锋精神排斥在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之外的,他们将雷锋精神视为“奴隶主义”、“工具主义”,视为消极顺应党的意志和社会环境的“群氓意识”,因而绝对否定雷锋精神与所谓“现代社会”具有相容性,否定雷锋精神  相似文献   

8.
雷锋精神是百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雷锋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现在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中的革命精神。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无论在时代特征、还是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等方面,都与时代新人的培养和塑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青年大学生践行雷锋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就要将雷锋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和创新传承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多元路径,真正使雷锋精神成为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9.
雷锋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40多年来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的、具有一定社会代表性、内涵丰富的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成为人类美德和优秀品质的代名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有许多相通之处。发扬雷锋精神对于克服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扶贫救困、建设节约型社会、培养利他和服务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七大在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社会建设”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引起了社会众多有识之士的密切关注,表明党吹响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发展社会建设的号角,开始致力于公民社会的培育。本文在简要介绍我国志愿公益事业及其广阔前景的基础上,着力阐释当代志愿公益精神培育的教育理念,旨在为拓展公民教育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雷锋精神的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的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先进性、民族性和普世性,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永远不会过时。弘扬雷锋精神,必须着力推动雷锋精神的时代化和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唯有如此,才能使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12.
雷锋精神是雷锋的先进事迹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的集中体现。雷锋精神所展现的感恩社会、相互团结、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勤奋务实、节俭自律的品质,与构建中国廉洁社会所需要的主流价值观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它为构建中国廉洁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构建中国廉洁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雷锋同志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凡一生,谱写了一曲共产主义思想的凯歌。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坚持了集体主义原则;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范畴,也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雷锋同志仍然是我们的楷模,雷锋精神仍然是并将永远是感召和激励中国人民的前进的一面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弘扬雷锋精神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锋精神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在弘扬雷锋精神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应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将其优势发挥出来。在弘扬雷锋精神的过程中应做到三个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助人为乐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性论的阐释视域中,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展现出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义:它崇尚助人之“乐”,在德性完善中实现精神愉悦;在“乐”于助人的行为实践中,彰显自觉自主的道德精神境界;在助人“乐”己的人生信条中,绽放“人我舍一”的“他者”情怀。  相似文献   

16.
雷锋精神对中华民族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它已成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生动素材,而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是践行雷锋精神的有效契机.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基本情况良好,但仍存在着市场经济与无私奉献、物质丰富与道德崇高、社会价值多样化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因此,可以从长效性、立德树人和人文关怀三方面推进新时期学雷锋常态化建设,为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由1963年以来,雷锋报道极少间断过,在特殊的年份,雷锋报道数量迅速增长,尤其在2012年,掀起学雷锋的又一高潮。雷锋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桥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符号学分析法,想考量在宣传雷锋精神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18.
高校开展学雷锋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从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开展学雷锋活动,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成就有目共睹。然而,新时期的价值多元和经济全球化,使许多人程度不同地质疑轰轰烈烈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高校学雷锋活动的成就与不足,学雷锋活动重在实践、贵在坚持等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学雷锋活动需要结合新时期特点,从丰富内涵、创新方法、改进成效评价方式入手,将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典型示范是雷锋精神的时代载体,当代大学生需要以典型示范来重塑雷锋精神的时代特质,通过树立典型、第二课堂教育以及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等方法,让大学生自觉继承雷锋精神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