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简要阐述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诚信构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推进,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契机;一方面,市场经济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挑战。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辨证关系出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需要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坚持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与实现这种要求的条件相统一的角度,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90年代初起始的原因.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能与自由市场经济机制结合,只能与现代市场经济机制结合,才能建立保持自身性质,发挥自身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80年代末以前,中国不具备建立这种市场经济的国内外条件,因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起步,只能在90年代初,而不能在此之前.  相似文献   

4.
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 ,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当前 ,日益突显的诚信缺失现象正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这既需要完善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 ,更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市场经济的信用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5.
对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探讨黄旺生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这就是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  相似文献   

6.
南街村模式的经济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开创性事业,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改革模式,“南街村模式”就是其中影响不容忽视的模式之一。虽然对这一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同样不争的是,“南街村模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独特例证是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长期以来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无论是西方经典经济学,还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否认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的可能性。然而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表明计划与市场是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最具创新性的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表现为两个互为联系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所有制结构和实现形式;二是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央企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企业重组,事关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本文介绍了央企重组的进程,着重探讨了央企重组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深化改革中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化改革中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黄子林我国的改革已经实行全面、根本地转轨,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阶段。作为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如何配合全国工作大局,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是...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在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结在一起。这一理论的提出和贯彻,必将进一步坚定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价值层面上,诚信有三重境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功利主义的诚信追求的是诚信之外的功利目的,诚信只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义务论的诚信坚持把诚信作为一条可普遍化的规范而无条件地遵守;德性主义的诚信把诚信作为具有内在价值的实践,注重诚信品德的生成与培养。在当下社会,诚信的这三重境界各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功利主义的诚信因其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诚信的目的性意义而纯粹成为手段,在当下社会虽被提倡,却不应该被继续强调、倡导和肯定;德性主义的诚信强调高尚的追求和境界,但超越社会现实的道德水平而曲高和寡,难以被普遍践行;作为义务的诚信兼顾主体内在的义务感、责任感和外在行为模式的普遍化规范,且在当下社会有相适应的约束机制,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当下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平,是应该被强调且能够被普遍践行的。  相似文献   

12.
诚信经营的双维路向及其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解诚信有两种可能的路向,一种是本体论意义的解读,一种是契约化的理解。本体论意义的诚信是一种道德诚信,它将诚信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推而广之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这种诚信只是依存于人的心灵,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契约化诚信是一种经济诚信,它将诚信视为买卖双方(多方)的一种责任,必须用制度甚至于法律维护,这种诚信在深层次上缺乏人的心灵支撑,是一种次生意义的诚信,在经济利益冲击下容易使人失信。  相似文献   

13.
宏观环境缺乏诚信,是会计缺乏诚信的根本归因。因为会计信息造假者的行为,不可能脱离宏观环境其他个体或集体行为的影响;被造假的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由宏观环境决定供求关系;对会计诚信的宏观环境监督,因监管队伍的素质问题而乏力。要再造会计诚信,就需再造宏观环境诚信之势,各级地方政府尤需先行。  相似文献   

14.
诚信原则在助学贷款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诚信教育和诚信素质是助学贷款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建立良好的诚信机制 ,是保证助学贷款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对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艰巨的工程,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石,个人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根本,企业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主体.只有切实抓好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才能为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搭建好稳固的框架.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经验法则,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和社会义务.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范畴而且是法制范畴,是一种人格、制度和法律规范的统一体.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是人们安身立业之本,是市场经济基石,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重塑诚信,建设诚信社会,一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诚信功能,体现个人社会需要,提高政府公信,合理实现利益均衡,不断加强对全民的诚信教育,培育社会的诚信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诚信立法,规范诚信法制社会,建立健全社会诚信机制,构建社会信用制度,加大诚信激励,鼓励守信,惩罚失信,规范取信,给诚信以法律的定位.以德养诚,依法护信,德法相济,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机制.  相似文献   

17.
诚信心理的深层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诚信心理的学理入手,结合实证调查的结果,分析、阐释了诚信产生的心理机制,包括四个方面:诚信心理认知、诚信心理需要与心理激活、诚信心理意志与心理持续及诚信信息反馈与心理平衡。针对诚信道德产生的心理机制,对诚信道德的培育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后果、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在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顺利成才、玷污大学生整体形象、破坏公平竞争规则、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必须营造重诚信、守诚信的舆论氛围,加强学校管理,开展诚信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以减少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我们有理由断言"诚信"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我们的国学资源中不乏推崇"诚信"的论述。但是,批评中国人缺乏"诚信"却是百余年间时常听闻的来自"外部"的声音,"诚信"的缺失已经是当前不容回避的社会弊端。在国学的理论层面上重视"诚信"的价值,是诸多学派共同遵守的伦理方向,而在国学的政治实践层面上,既有对"诚信"的尊崇和履行,也有对"诚信"的背叛与践踏。只有认真地反思这样的"背反"现象,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分析才可能是全面的。在国学的思辨语境中,对"诚信"的辩证表述给出符合其本意的诠释,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高校诚信教育严重滞后,且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大学生诚信状况令人担忧.大学生诚信危机威胁着高等教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健康发展,高校加大力度发展诚信教育刻不容缓.文章对当今大学生诚信危机现状及原因做了剖析,在诚信教育措施上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