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一个自觉、完整、系统追求的理想人格,这个理想人格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的统一中去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重视与追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认识与揭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只有在“根”与“魂”统一的人生实践之中才能真正立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两个相结合”之间的相结合,为塑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与转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两种文化精神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文化精神价值的关联。这种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对一种更高的公平和更合理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种对平等世界的价值诉求和渴望,其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被表述为"大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体现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关联的存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篇章,推动和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来稿摘登     
从信仰的意义上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荆学民(山西师大)、李旭炎(南开大学)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性品格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体现。其核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理论使共产主义信仰以其为“桥梁”或“中介”,真正地切入了当代中国的实践过程之中,从而使共产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地、真正地转化成一种运动。不能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割裂开来,把它自身理解成一种孤立的或完整的“信仰”,而应把它置放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整体信仰的内在结构之中。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内蕴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马克思的国家观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道路(王东)1·1社会发展的正义维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思考———从鲍德里亚的理论缺陷谈起(唐正东)1·7制度伦理与共产主义精神(白刚)1·12主体际性、客体际性和主客体际性———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关系理论探要(俞吾金)2·1公共性实践的逻辑与人类自我造就和自为拥有的意义结构———现实个人的自主活动与马克思社群共同体的理想(袁祖社)2·7解析马克思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之“本”(张艳玲,张平)2·14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视界融合”的思考(王淑萍)2·18思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形成这一命题的实践生命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传统理想的结合,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两个方面。传统社会主义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不能把握它在中国发展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一系列新的论断,全面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对社会历史的研究,两千年前的史学家司马迁提出“通古今之变”,一千年前的唐太宗认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代思想家对于社会历史有许多看法,其中有用经济因素来说明道德与礼仪等问题的唯物论思想,也有民为国本、变为民役的进步思想,还有一些变法改革的发展理论,以及类似空想社会主义的大同理想的聚和堂试验。由于有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基础,中国人就比较容易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中国才产生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唯物史观。此前,中国历史上只有…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与时俱进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理论升华 ,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质的规定性 ,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高理想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8.
杜烨能  王刚 《理论界》2023,(5):8-15
天下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在理论维度,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历史维度,是因为两者经过否定环节之后的彼此相通。这种高度契合性集中体现在“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全人类彻底解放”相契合,“兼善天下”的责任担当与“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相契合,“家国天下”的统一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相契合。高度契合性拉近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联系,架构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同马克思主义和平观的桥梁,建立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纽带,从而推进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社会观与共产主义虽有极大不同,但也有某些相通之处。正是在这一基点上,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加以继承与创新,把“大同”思想发展为共产主义理想,把“仁爱”思想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把“民本”思想发展为无产阶级民主,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大同主义、仁爱主义与民本主义是李大钊从传统文化走向共产主义的三大思想桥梁,而且每一桥梁之中都有几个中间环节或发展阶梯。它们是儒家理想社会观走向民主主义的转变形态,并由此再转变为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认知的三层思想升华。从“宏大叙事”的诸多称谓转向“精准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侧重马克思主义之“用”转为马克思主义之“体用合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思想升华;审时度势地把握中国具体实际,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科学判断、从侧重中国具体实际之现实国情到深入中国具体实际之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具体实际认知的思想升华;从侧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到“发展创新”、从侧重中华传统文化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单向改造”到两者良性的“双向互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思想升华。“两个结合”是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一体两面的有机整体,具有隽永深邃的原创性贡献,扩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与广度,重建与挺立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昭示了中国特色的人类指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起点,旨在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人道主义、和谐共生、集体主义、公平正义等思想相契合,但又弥补了传统道德观之不足,实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论科学性和道德理想层次上的超越.研究两种道德观的“合”(契合)与“分”(超越),目的是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价值引领,辩证审视中国传统道德智慧,抵制全面否定传统道德观的历史虚无主义,在道德层面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点主要在实践观、社会理想观、人本观等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民、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道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这是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立场与中国学术的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的时代特征,提出“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顽强奋斗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守正创新”视野中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两个结合”之间相互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要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之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正,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为当代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构建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有机地合起来,历史性地建构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合理张力,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结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再次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有机地合起来,历史性地重构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合理张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更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结构.由于时代特征和中国社会现实状况的重大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之间无疑存在着诸多重要差异,但其对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之合理张力的历史性建构却如出一辙,具有深层的同构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而在“四有”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在理想教育中,邓小平强调要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他指出,理想教育的对象是全体人民,重点是青少年;关键则是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要身体力行。邓小平特别强调要脚踏实地,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相似文献   

16.
“西化派”文化哲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化派”是20世纪初叶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哲学派别,他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人。“西化派”对中西文化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别是时代的差别,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主张用具有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西方近代文化来取代和改造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具有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不朽功绩。“西化派”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有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相近,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通相近表现在社会理想、伦理价值观、民本思想、实用理性、思维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理念的探讨□简明才关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坚持共产主义的实践这一命题,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共产主义战士来说,是一个确定无疑,而且必须坚持不懈,为之倾注心血的毕生事业;但对某些站在社会潮流边上“观景”、“涉足”和几经在急流、险滩“沾湿...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多次重要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推进。其中"两个不能否定"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中国进行历史评价;对"中国道路"的阐释立足中国传统和文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实根基;"中国梦"结合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的历史现实情况,凝聚又鼓舞人心。这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在相通性。  相似文献   

20.
关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重民思想以及维护天下百姓利益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类理想社会及民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之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的这种共同之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基础,也是中国思想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