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禅宗思想在中国的形成,一方面有其中国原有传统文化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对印度佛教思想吸收发展的因素。禅宗里出现的"呵佛骂祖"现象与印度中观派论典中的"空如来"思想有一定的可比性及关联。从理论源头上来看,般若中观的思想观念实际为"呵佛骂祖"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禅宗思想在中国的形成,一方面有其中国原有传统文化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对印度佛教思想吸收发展的因素。禅宗里出现的"呵佛骂祖"现象与印度中观派论典中的"空如来"思想有一定的可比性及关联。从理论源头上来看,般若中观的思想观念实际为"呵佛骂祖"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赵楠楠 《理论界》2009,(4):131-133
《佛性论》作为专门论述佛性思想的论集,糅合了如来藏思想和瑜伽唯实学思想,在论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主张的过程中展现了“破立双融”、“兼容圆润”的哲学思辨方式和动态的、中道的观照佛性说的理论特点。其〈显体分〉是《佛性论》正面肯定理论的重点部分,因此,文本以《佛性论》中〈显体分〉为中心对其佛性说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达波拉杰是达波噶举派的开山鼻祖,如来藏思想是其佛学思想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他认为如来藏即是成佛之因,是众生之所以成佛的根据,然而在其不同的著作中,他对如来藏思想有着不同的表述.为了完整地深入了解达波拉杰的如来藏思想,本文试着从“本元心”说、“俱生心性”说、“自性印”说、“平常心”说、“法身”说和“法性旨趣”说六个方面全面对其如来藏思想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5.
唯识证道论将虚妄的"阿赖耶识"和真实的"如来藏"完全割离开来,而王船山颠覆了传统的妄真对立论,开创了染净同体论,重建了体用论和发生论,提出"阿赖耶识"即"如来藏"的思想,实现了唯识证道论的开新.  相似文献   

6.
孙业成 《船山学刊》2008,(1):127-129
佛教如来藏思想孕育于印度,成熟于中土。它以心性实有而契合于中国人的心理需求。缘起是如来藏立说的基础。而其究竟意乃是智慧的运思。如来藏在因位、果位、行位[1],形态虽异,实质无二。如来藏的一心开二门是一个公共的模型,有普遍的实用性,它不但影响了此后中国佛学的各宗各派,而且予宋明理学及后来的学术亦有深刻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心理是在如来藏的关怀下成长的。  相似文献   

7.
“他空”见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主要哲学见解。但在宗喀巴看来,根本没有“自空”与“他空”的分别,因为他性于他亦是自性,所以不仅自性空他性亦空,即“自空他亦空”(毕竟空)才是佛陀之究竟了义说。宗喀巴认为,觉囊派将佛陀在第三转法轮时所宣说的权便义即常恒坚固不变之如来藏等胜义有,误认为是如来如实言而判为究竟了义说,实质上是于性空之空执为谛实或见为实事,是遮破太狭,故必堕常边。  相似文献   

8.
蒲长春 《南方论刊》2008,32(5):40-42,57
近现代中国佛学界围绕《大乘起信论》的争议不仅仅是一个文本考证的问题,其中隐含着对于如来藏思想的两种不同理路的理解和阐发。印顺认为,《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来源并非只是魏译《楞伽经》,也有其他大乘经典的影响;真常系和唯识系的如来藏思想虽有不同的结构,却包含相同的元素,能够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9.
从民族学视角看,藏地小说作家对藏地文化的观察和阐释有两种典型的路径,即自观与他观。两者互相弥补,相映成趣,共同完成了对雪域文化的田野发现和诗性呈现。在众多藏地小说作家中,阿来和范稳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全部创作勾联成了两条典型的文化阐释路线,完整呈现了藏地博大精深的文化,弘扬了信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11.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在哲学上主要不是论证宇宙本体“非有非无”的性空,而是以心性论作为其哲学核心。禅宗的哲学代表了唐代哲学的最高水平,也极大地影响了新儒家心学这一学派,成为其直接的源头活水之一。  相似文献   

12.
摘要:对世界的两种舍离:禅宗坚持般若性空,格鲁派坚持缘起性空;对主体的不同态度:禅宗坚持人性高于神性,人是最高价值,格鲁派坚持神性高于人性,佛是最高价值;对世俗政治的不同关系:禅宗坚持政教分离,王法高于佛法,格鲁派坚持政教合一,佛法高于王法。从二者的比较中,我们也许可以得到关于人性解放、文化重建、宗教问题处理等方面的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介绍藏传佛教格鲁派佛性论哲学和汉传佛教三论宗心性哲学,比较二者的异同,加深我们对藏传佛教心性论以及汉传佛教心性论实质及多样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藏传佛教噶举派与天台宗从佛教义理,思想渊源,思维倾向,修持方法等方面作了初步比较。论述了它们相同的中观性空理论及佛性论和止观双修学说,同时也说明了二者的不同特色。本文认为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是一种消解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农禅的发端说起,对道信、弘忍、道一、百丈、慧经等著名大师的农禅思想和行事风范进行了逻辑梳理和论述,分析说明了他们在农禅一系的产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禅宗、对佛教所做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格鲁派的学经系统充分吸收了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相关制度和方式方法,通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身特色严格规范、循序渐进的学经体系,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广大信教群众的推崇和尊敬。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分析和总结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学经体系运作及现状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体现了北传佛教的一般性特征,即以大乘佛教教义与经典的弘传为主,注重对佛法大义的领悟与发挥.但由于所面临的文化际遇及所处文化势位的差异,二者选择了不同的演进路向,并由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形态与组织结构特征.就整体思维特征而言,汉、藏两系佛教分别对印度佛教采取了不同的提问方式及继承发展模式.简言之,汉传佛教重佛之“心”,由“心”而立“法”;藏传佛教重佛之“法”,由“法”而明“心”.由此,汉传佛教形成了重圆顿、重简捷、重灵活性的修持理念与教化风格,而藏传佛教则形成了重传承、重次第、重体系的教法特色.当前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传统文化思想底蕴,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历程及其理论精髓对于中国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世俗化倾向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世纪更替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元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增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宗教的世俗化、多样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同其它宗教一样 ,藏传佛教也日益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对藏传佛教本身、对信教群众、对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 ,深入探讨藏传佛教的世俗化问题 ,引导和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对维护祖国统一、藏区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一、宗教世俗化(一 )宗教世俗化的涵义宗教世俗化是相对于宗教的神圣化而言的 ,是…  相似文献   

19.
顿渐之诤和朗达玛灭佛是发生在吐蕃王朝时期的两大佛教事件,它们的发生既是长期政治斗争的结果,也是两种文化碰撞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金批《西厢记》受佛学禅宗影响甚深 ,金圣叹用“赵州无”公案阐释了艺术创作中超越艺术构思之“有”“无”的充分自由的特定创作规律 ,并由此揭示《西厢记》所潜涵的超越意识观念之“有”“无” ,从而达到无住无念 ,精神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的思想意旨 ;用佛禅的虚空、梦幻观念解析了《西厢记》人生如梦及追求随缘任运的人生境界的思想内涵 ;用“极微”论等阐释了《西厢记》小中见大的创作方法。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艺术解析是立足于作品实际的科学阐释 ,而对思想的解读则完全是出于寄托人生感慨的自我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